level 12
在贴吧很早就看到了《
1942
》的消息,冲着老大和冯导,我在错过了首映日后第一时间奔去了电影院。本来是打算独自瞻仰冯导新作的,恰好老姐也有空,于是同去,不大的放映厅里除了我们两个,还有两个疑似影院领导的人物,因为我依稀听到他俩在讨论昨晚的上座率,超过百分之八十,很高了,还听到估计今晚会满场,希望如此吧!
言归正传。走进电影院之前,或是说在看到关于这个电影的报道之前,我从来不知道,在
60
年前,中国的河南,曾经有过这样一段难熬的岁月和这样一群身陷地狱深处的同胞,在旱灾、饥饿、战火、逃荒和当时
ZF
的无作为和中饱私囊中艰难的求生。
求生,活着,原来是如此沉重的一个词。
人性,在灾难面前,所有的伪装都会被撕得粉碎,古今中外,向来如此。
电影贯穿始终的是两条线,一条是以“老东家”一家和长工“瞎鹿”一家为代表的灾民的逃荒路,另一条是以上至委员长蒋介石和河南省主席李培基为代表的高官下至军需官董家耀和伙夫老马等基层官员代表的国
民
党
军政在整个事件之中的众生相。两条线穿插交错,看得心里五味杂陈。
电影的开头出人意料的选取了当年蒋介石的一段真实录音讲话,是当时的新年讲话,有点儿像现在美国总统发表的国情咨文。在标准的官方语言的讲话渐渐淡去的时候,镜头下显露出龟裂的土地和静态的村庄。河南口音的旁白声响起,平静而简明扼要:
1942
年冬到
1944
年春,因为一场旱灾,我的故乡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
吃的问题,够简单,就四个字。也够沉重:全省受灾,难民千万,三百万人死亡。而当时的政府统计数字为:一千零二十六人。
什么叫逃荒?长工瞎鹿的小女儿这样问她的父亲,手里还拿着父亲做的核桃风车。孩子手里的核桃风车,最后贯穿始终变成了心酸的泪点。。。
没有吃的了,出门寻吃的,就叫逃荒。
开场的十几分钟,基本上把主要人物和人物间的关系说明了:饥荒年月里,老东家的庄院依然不愁吃喝,家里长工瞎鹿的媳妇花枝无奈到粮仓里借粮却被少东家纠缠,将得手时来了要粮的村民,老东家被逼无奈下开门请人吃喝,暗中让长工拴柱往县城叫人,却被逃回来的拴柱失声喊破了心里的小算盘,众人大怒之余哄抢庄院并付之一炬,混乱中少东家惨死,钱粮抢劫殆尽,一家只得出门躲灾,与偶遇的长工瞎鹿一家一起踏上了逃荒路。故事从此开始。
逃荒伊始的时候或许都不会想到这条路到底有多难,老东家的学生女儿抱着心爱的猫、车上还坐着妻子和怀孕的儿媳装着满满的银元和小米,光棍的长工拴柱因为老东家一句“你妹(指东家女儿星星)还小,有你在我放心”的话,收拾心情继续前进;瞎鹿娘看着一同逃荒的东家一家,也只是淡漠的说了句“我就说有灾好,让他们家也变成穷人了。”
尽管这次冯导是放弃了京味故事,放弃了焦点煽情,放弃了刻意拼接巧合等等的宏大叙事,哪怕并不圆润,却已然足够。但从开场第一处出现“牲口”二字台词的时候还是可以清楚的意识到本片只属于冯小刚一人,并且此后的两个多小时时间里不断被细处那痞性十足的方言和若干小讽刺提醒。
逃荒一个月的时候,除了人们嘴上说的“饿”,感官上还没有什么深层次的感受,星星还在用自己那份儿的口粮喂着猫,张涵予饰演的传教士安西满在此时也只是起到了些平淡的逃荒生活中的“点缀”作用,当时对那句“
God knows what happened here?
”还没有深刻的体会,反而对他为传教进行的一场弥撒印象颇深,那个死去多时眼睛却始终未能闭上的老妇,伴以小安轻声吩咐的“埋了吧”脸上那尴尬不已的神情,让人已经隐隐体会到上帝的无奈。当时我突然想起上学的时候在历史课本上看到过的一段话,说的是1929—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时对美国小学生做得一项民意调查,心目中地位最高的人首先是罗斯福,其次才是上帝。灾难之中,给你真实的希望,号召力远胜过遥远的信仰。
2012年12月01日 13点12分
4
level 12
心灵的震撼往往才是最值得铭记的。看了羽林的介绍,我也想去看了。
2012年12月01日 15点12分
5
level 12
电影说了些,再来说说人物,除了冯导钦封的三大戏骨陈道明、张国立和李雪健之外,我最喜欢的还是张默饰演的拴柱和老大的陈布雷(当然,我一开始一半儿的原因就是冲着老大去的)。其实这个戏里每个主创的表演都很好,直抵人心。关于1942的人物志,容在下稍后再表~
2012年12月01日 15点12分
7
level 12
在蒋介石接见美国记者白修德的那场戏中,陈布雷担任翻译。出场时走过来的那几步,身板笔挺,步幅略带紧凑,气势并不张扬但又能让人明显得感觉到他的存在。见到白修德,先是简洁的通知会面时间,又问他能不能说中文(这样就省去了他向记者翻译的时间,办事效率可见一斑。)
会面开始后,可以看出陈布雷在向蒋介石翻译时是省去了记者原话中所含有的情感色彩的,只是简单的用一两句话来大体概括了原话的核心:河南饥荒严重,官员们对灾情并不了解。而当记者拿出狗吃人的照片的时候,我们没有看到陈布雷的表情,良久才听得他的声音:他说他看到了。在整部电影中,老段所饰演的陈布雷一直是严肃的,脸上的情绪甚少表露出来,但像这种直接没有镜头的还是仅有的一次,镜头没有表现,其实也无需表现。。。
在送记者回来的时候,面对会客室关闭的那扇门,他停住了。运了口气,推开,作为第一秘书的无奈、直面灾情的沉重都在那轻轻的一推中表现了出来,镜头随着门的打开切入,迎面是蒋介石盛怒的脸,这个时候的陈布雷并没有说话,什么都没说,只是转身掩上了门,所有的情绪都藏在眼底,却面无表情。
其实在重庆与蒋介石的相关戏份中,最让人触动的可能就是车内谈起北伐的时候吧,前因是白修德发往《时代周刊》的报道居然发表成功,在西方世界引起轩然大波。陈在车中询问是否把发往中
国的《时代周刊》全部收缴。我想那个时候,陈布雷一定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心底对民生依然有着强烈的关怀,而另一方面,作为离蒋介石最近的人,他又要站在维护委员长威信和声誉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当蒋在那里感叹“那个时候多好啊…所向披靡…和民众在一起…”的时候,看到的是陈布雷眼神中复杂的神情,不知是在回想那时的国民党和蒋介石,还是在叹息如今的粉饰太平军政涣散。
看到过评论说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有预感觉得陈布雷要自杀,回去后翻资料果然陈在七年之后自杀身亡。陈在遗书中也提到,这一生没什么作为,只是抗战时做了些事。电影中老段版的陈布雷表情很少,眼神传递的却十分到位,将这个国民党第一笔作为文人政客的无奈、深藏的忧郁、矛盾的心理演绎的十分到位,与角色融为一体了。
2012年12月05日 13点12分
14
level 3
喜欢老大的表演!奔着老大去看的,不过也好喜欢陈道明和李雪健!
2012年12月11日 09点12分
17
恩,我也喜欢明叔的戏,一直超赞啊!
2012年12月11日 13点12分
回复 羽林一南 :康熙王朝,经典有没有!
2012年12月15日 06点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