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1
ecnart
楼主

应该说,我是先读懂金珠女士的画,再认识金珠女士的。由画而人,再由人而画,仔细揣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共性,似乎这样的作品出自金珠的素手,简直是绝妙天然。在她那一幅幅古朴厚重的山水画里,我仿佛看到了李成、范宽、荆浩、巨然和元代四家、明代四家的影子,大师们正穿越时空从画卷中走来,笔墨色彩韵味一齐跃然于纸上。无独有偶,金珠笔下的没骨花卉、白描牡丹、双勾梅花、勾填菊花,又无一不是古人前贤的风格,在这里你会自然而然地想到陈淳、恽寿平、吴昌硕,想到石涛、金农、华岩,这些大家的风骨和笔法都活现在金珠的画里,渗透于经络和血肉之间。虽望不见大师,却是沿着大师的踪迹来追寻,一路行吟,象虔诚的信徒一样修心礼佛,在传统丹青的世界里攀缘穿行。
金珠爱画,是从儿时的爱美开始的,小时候农村的生活贫瘠,一株草的油绿,一束花的嫣红,都会注入她纯洁的心灵。生性富有创作天分的她,自己动手叠几个纸玩具,或者用黄泥巴
捏
几个小动物,都能够让她感受到生命的鲜活与情趣。再大一些,又受到爱好书法、京剧的父亲影响,从帮助父亲拉平红纸写春联的时候起,传统的文化就在金珠的心底扎了根。父亲就是一个普通的乡村文化人,在她幼小的思想中,感受到了别人对父亲的尊敬,于是她发现有文化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和许多古代画家一样,金珠学画,却不是她在学院里完成的,更多的是随缘拜师和自学成才。在她的记忆里,除了上中学时接受美术老师冯先生的启蒙外,另外就是读师范学校时受到美术老师李永臣先生的教诲,虽然学的是一些素描油画水粉画,还有一些基本的美术知识,却将金珠入画的基础夯实了。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在金珠的教书生涯中就多了一个当画家的梦,并一直追寻到如今。
取古人法,向世人师,这是金珠学画的一向观点。中华文化纵深数千年,历代名家名作可谓浩如烟海,而画家们的章法取舍、推陈出新,无一不以传统为根基,他们又无一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次技法的变革和艺术的演绎,要破法,就必须先得法。在艺术的领悟中开始延伸,在精髓既得的同时做到张驰有道,这才是一切创新的前提。而在脱离传统下恣意求新求变,到头来只能是徒劳无功,让艺术的生命昙花一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