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启发-------一些心理学效应或现象 以及 理解脑补场景对话
起点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9
西瓜哥。 楼主

如了个题,原始数据资料来源于 心理学吧
原标题:
效应什么的(科普贴)
不愧为精品贴,内容十足不打折。下面二楼放链接,一楼度娘要“地基杀”
2012年11月28日 12点11分 1
level 9
西瓜哥。 楼主

二、破窗效应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破罐破摔的发作原点,
-------------------被扯下的那块遮羞布
2012年11月28日 12点11分 4
level 9
西瓜哥。 楼主

三、峰终定律
诺贝尔奖得主,心理学家DanielKahneman经过深入研究,发现对体验的记忆由两个因素决定:高峰(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时与结束时的感觉,这就是峰终定律(Peak-EndRule)。
这条定律基于潜意识总结体验的特点:对一项事物的体验之后,所能记住的就只是在峰与终时的体验,而在过程中好与不好体验的比重、好与不好体验的时间长短,对记忆差不多没有影响。而这里的“峰”与“终”其实这就是所谓的“关键时刻MOT”,MOT(MomentofTruth)是服务界最具震撼力与影响力的管理概念与行为模式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莫等白头,风华正茂就得 风紧扯呼......-------------烟花只因刹那的美丽才能经久绽放夜空(嘿嘿嘿.....如花倒尽胃口)
------------------不然怎么造就“哥不在江湖,江湖仍有哥的传说”,对不对?
2012年11月28日 12点11分 5
level 9
西瓜哥。 楼主
补上原资料数据出处: 心理学吧 的精品贴
链接:https://tieba.baidu.com/p/1614997532
2012年11月28日 12点11分 6
level 9
西瓜哥。 楼主
截个图以示诚意:
-------------另:此文贴基本原创,出自: 水七吧
广告一下:苦熬30天中,给个人气撑场。谢谢!
2012年11月28日 12点11分 7
level 9
西瓜哥。 楼主

五、海马效应
“我好像在哪见过你”这种搭讪方式已经俗到家了。那为什么还是有人偏要用呢?也许是诚实吧。因为有些人的确给另一些人一见如故的感觉。 “这个场景好熟悉!”有时会听到有人惊叹。很多人也有过这种神奇的体验。是在梦里?前世?还是掉进了时间的漩涡?心理学家把这叫做海马效应。记忆的 碎片在脑海里自由组合,一不小心排成了一个形状,跟眼前的场景类似,就被我们认错了。事实上是那个人和我们认识的某个人的五官或气质有些相似罢了。
--------------------个人脑中一种“雷同、类似”的场景曾历感。
--------------------真相只有一个:是丫的多想了....个人大脑中已拥有的数据资讯排演组合出这种“匹配度高度吻合”情景。
--------------------死心吧!没那么多三生石给你追溯前世、今生、下辈子...
2012年11月28日 12点11分 9
level 10
柯南看多了。楼主
2012年11月28日 12点11分 11
level 9
西瓜哥。 楼主

七、耳虫效应
耳中的旋律你一定经历过这样的情况:邻座的童鞋哼同一首调调持续了整个上午,磨得你耳朵都要起茧了,更让人抓狂的是这旋律已经悄然在你的脑中萦绕,挥不去赶不走。Beaman 和 Williams 的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人都经历过这种一段音乐在脑中不断重复、怎么也挥之不去的现象,这种现象叫“耳虫”。
“耳虫”(earworm)是从德文 Ohrwurm 直译过来的。这个词把爬进在脑中的音乐形象地比喻成一只虫。Dr. Kellaris把“耳虫”引起的这种感觉叫“认知瘙痒”(cognitive itch),让人忍不住想去挠(回想)它。
耳虫现象虽然普遍,但它基本上是无害的,在 Beaman 和 Williams 的研究中只有少数人表示耳虫让他们无法集中注意力做事。而且耳虫现象一般持续时间不会太长,平均约半小时。那些越是觉得音乐重要的人,越容易受其干扰,也越难以将耳虫赶出脑子。那些较少体验到这种现象的人也容易被影响。
另外,耳虫会不会让你不舒服与它持续的时间无关,反而你越是觉得它烦,你会越难受。
---------------江南Stystle 是不是立马有:“切克闹,咚嚓嚓咚、嚓、嚓、”
--------------没有?换一个:“找呀找呀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古人云:余音不绝于耳,绕梁三日;三月不知肉味。即是其正面描写。
2012年11月28日 12点11分 12
level 9
西瓜哥。 楼主

八、沉睡效应
语言的沉睡效应,指一个人在接受某一条信息之后,随时间的推移,记忆里面只留下信息的内容,围绕信息的其他信息就会逐渐淡薄。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孩面对男孩的第一次赞美时,“谁说的”、“怎么说的”、“在哪里说的”等等因素都会被遗忘,而留在女孩记忆里的“我喜欢你”、“你太美了”等等这些核心词语却很清晰。
这些记忆会给女孩带来单纯的喜悦和愉快。当男孩再次对女孩进行赞美时,她就会想起“他以前也是这么说的”,赞美之人不会被人轻易忘记。此时此刻,她想到的不是“这个人说的话还是不可靠”,而是“上次夸得我美滋滋的人就是他啊!”
这样一来,女孩给男孩的好印象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繁杂的附加信息被一次次滤清,最终简化为纯净朴素、清晰明确的结论单句。
-----------------------------水七以相当个人口语化的饶舌兼且贫嘴的方式将一些网络上流传乃至深藏的讯息不断挖补填埋过来形成源源不断的水贴淹没到起点水吧。
----------------------------丫的!水七又来发水贴了了!
----------------------------看,这就是活例哇!
2012年11月28日 12点11分 13
level 9
西瓜哥。 楼主

九、舌尖效应 或 “Aha!经验”
舌尖现象是因为大脑对记忆内容的暂时性抑制所造成的,这种抑制来自于多方面,比如对有关事物的其他部分特征的回忆掩盖了所要回忆的那部分特征,又比如回忆时的情境因素以及自身情绪因素的干扰等等。而消除了抑制,如经他人提示、离开回忆困难时的情境、消除紧张情绪等,舌尖现象往往就会消失。
很多考生在考试中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些平时很简单、很熟悉的字、单词或公式等话到嘴边就是无法记起,考试过后却突然忆起。心理学上称这种特殊现象为记忆的“舌尖现象”,意思是回忆的内容到了舌尖,只差一点,就是无法忆起。
“尤里卡计划”吧,它又称“欧洲技术复兴计划”,是西欧国家为了应付美日竞争而制订的一项在尖端科学领域内开展高级技术合作的计划,1985年7月由法国总统密特朗提出。(剩余1024字)...................
-----------------------前者是:心里面猫爪撕挠都是死活倒不出货;
-------------要是没有这块数据这也罢了,可就是给你“闷嘴壶倒饺子”一大团东西挠抓不出来偏偏你急着要.........蛋疼咧!!!
-----------------------后者是:“憋屈已久;最终,灵光一闪!”立马 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
-----------------------嗯嗯,码字万万千
-----------------------来,码字党排队躺枪,队形了啊。
2012年11月28日 12点11分 14
level 9
西瓜哥。 楼主

十、走神
走神 ---------------------------天然呆 什么的相当有爱,尤其不用你细微不至的奶妈奶爸式关怀..........
当人们为单调乏味所包裹,他们的大脑活动就会自动进入一种特殊的认知状态:“走神”(mind-wandering)。
在我们这样一个注重效率的现代社会里,走神常被贬为懒惰——一种“懒得去思考”的心理状态。(弗洛伊德认为“走神”是一个体现“婴儿期思考”的例子。)它是拖延症的标志,与生产力绝缘。
  但近年来神经学家已经戏剧化地颠覆了我们对于“走神”的看法。一方面,研究显示我们走神的时间之长、频率之高,远远超乎想象。去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Daniel Gilbert)和马修·基林斯沃思(Matthew A. Killingsworth)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极其精彩的论文,证明了我们是如何频繁地掉入我们自己头脑里的这个名为“走神”的兔子洞。他们开发了一种iPhone应用软件,利用它不定时联络总数共2,250名志愿者,询问他们现时所进行的活动和快乐程度。研究发现,人们有46.9%的时间都在走神。事实上,能阻止人们持续走神的唯一活动是**——只有在做这件事时,人们才能专心致志。
-----------------------看到这里,想拍砖;度娘,你又皮了!!!正经说话呢!那两 “**”给个说法!
-----------------------并非不可爱的“天然呆”在干嘛呢?类似现今的 电子计算机 ;硬件总资源中分给 前台系统资源过少,其余给 后台本能/潜意识 去做神秘学一般的思考。
----------------------谁知道是不是呢?我又不是她们,对不对?
2012年11月28日 12点11分 15
level 9
西瓜哥。 楼主

十一、投射效应
所谓投射效应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即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属性、爱好或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我这么帅,你肯定也不丑,拿得出手吧

------------------什么?!你是如花?
-----------------对得起我的期待么你?(咆哮中........)
------------------苍天已死,三观尽毁、天道崩........
2012年11月28日 12点11分 16
level 9
西瓜哥。 楼主

十二、水桶效应
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
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或“木桶定律”,又称“短板理论”。
2012年11月28日 13点11分 18
level 9
西瓜哥。 楼主

十三、糖果效应
萨勒通过实验得出的“糖果效应”这个概念。   萨勒对一群都是4 岁的孩子说:“桌上放2 块糖,如果你能坚持20 分钟,等我买完东西回来,这两块糖就给你。但你若不能等这么长时间,就只能得一块,现在就能得一块!”这对4 岁的孩子来说,很难选择——孩子都想得2 块糖,但又不想为此熬20 分钟;而要想马上吃到嘴,又只能吃一块。  实验结果:2 / 3 的孩子选择宁愿等20 分钟得2 块糖。当然,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不少孩子只好;把眼睛闭起来傻等,以防受糖的诱惑,或者用双臂抱头,不看糖或唱歌、跳舞。还有的孩子干脆躺下睡觉——为了熬过20 分钟!1 / 3 的孩子选择现在就吃一块糖。实验者一走,1 秒钟内他们就把那块糖塞到嘴里了。   经12 年的追踪,凡熬过20 分钟的孩子(已是16 岁了),都有较强的自制能力,自我肯定,充满信心,处理问题的能力强,乐于接受挑战;而选择吃1 块糖的孩子(也已16 岁了),则表现为犹豫不定、多疑、神经质,顶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伤害,等等。   这种从小时候的自控、判断、自信的小实验中能预测出他长大后个性的效应,就叫糖果效应。
-----------------------小孩子满周有“抓周”古风;老话说:“三岁定八十
------------------------天杀的 萨勒!这要是让 正太控的宅腐女军团 得知进行这种调戏 美型小正太 的方法而又独自完成后跑来炫耀........
----------------------居然不先跟她们密谋!
---------------------妥妥的,不理你了.........
2012年11月28日 13点11分 19
level 9
西瓜哥。 楼主

十四、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有相类之处,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则。
---------------------好恒好、坏恒坏。
---------------------损不足以奉有余
---------------------别跟我讲是断章取义,对!就是上面的字面含义!
2012年11月28日 13点11分 20
level 9
西瓜哥。 楼主

十五、异性原理
这个又得全开掰撑场;高深点吧:佛洛依德心理学。 粗俗点的: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别抢答啊!
2012年11月28日 13点11分 21
level 9
西瓜哥。 楼主

十六、旁观者效应 英文:Bystander Effect
旁观者现象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指在紧急情况是由于有他人在场而没有对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情况。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与在场旁观人数成反比,即旁观人数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小。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结论性的、权威的证据证明旁观者现象。
  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
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都知道要讲什么吧?
-----------------------------请以《白毛女》唱腔说唱:人心(那个)不古哇、道德沦(那个丧)呀、世风(那个)日下.......
----------------------------一个和尚,挑呀挑水喝;两个和尚,抬呀么抬水喝;三个和尚没呀么没水喝!!!
2012年11月28日 13点11分 22
level 9
西瓜哥。 楼主

十七、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即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同行业企业。其实质是一种负激励,是激活员工队伍之奥秘。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鲶鱼代表的内容是不同的。 动物如此,人亦如此。鲶鱼效应与李广射石异曲同工,都是人在压力下激发潜能的例子。
---------------------------再被大种犬风追你不得不狂奔的时候,哪怕知道最后还是 啃腚 结局收场.
-------------------------亲!胆儿颤么?!
---------------------------然而又有多少人够胆气血勇立定搏杀?
---------------------------你?真的?放狗了喔...........
2012年11月28日 13点11分 23
level 9
西瓜哥。 楼主

十八、共生效应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
共生,是指企业所有成员通过某种互利机制,有机组合在一起,共同生存发展。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既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如海葵和
小丑
鱼之间、生产过程具有配套性的企业之间都存在明显的共生关系,而且它们都有共同的特征,即共生系统中的任一成员都因这个系统而获得比单独生存更多的利益,即有所谓“1+1>2”的共生效益。  
对共生现象和理论研究最早是从生物学家开始,1879年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首先提出了共生的概念。一百多年来,科学研究和社会经济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对“共生”现象和理论研究已逐渐由生物学领域渗入和延伸到社会学、管理学的许多领域,并已初见成效。
-------------------------好了,我们放下鲶鱼别玩先,共生效应重点在:相互依持、共同受益;
-------------------------别打岔!恩爱夫妻不属于这一类!
------------------------西幻的话,犹如:和平自愿场景下;西方龙族与龙骑士间的组合------------------------好吧,是魔幻作品的 平等契约签订魔兽----人族 关系
-------------------------改口了,爱到深处至真至纯的老夫妻档 也成立。
2012年11月28日 13点11分 24
level 9
西瓜哥。 楼主
嗯嗯,今天就到这;水七要洗洗睡。
一切都是明天的工作轮回了.......
2012年11月28日 13点11分 25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