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2
“我要是有钱了,我就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了,首先要生存。。。。”这样的话听到过很多次。往往还会末了加一句:”俺是吊丝“。有意思的是,在美国呆了一年,周围也有不少肯定不缺钱花的非吊丝中国人,但情况并没有什么不同。倒是美国吊丝的生活让我感触良多。 网上定义吊丝主要指:没钱,没背景,多挫折
,与“高富帅”成对比
。 下面是我认识的几个我认为算是吊丝阶级的美国人,其实应该是比中国大部分所谓的吊丝都还要惨的:
2012年11月27日 08点11分
3
level 12
A,一个白人,他从小被父亲虐待,15岁离家出走,夜里在三明治店打工,白天在一所黑人学校上高中, 这所学校为了促进民族交流,给他免费上学,这也是他选择这个学校的原因。在school bus上,外面的白人会对黑人学校的车上扔鸡蛋,而他也在里面。高中毕业时,他全优毕业,做到三明治店的经理,后来辗转到其他地方工作,因为工作表现好,公司决定支持他一部分钱上大学,但是必须同时工作,他把课都尽量安排在晚上,和普通大学生一样四年毕业,经济学本科毕业,这个本科可不是国内的夜校,每一科都是实打实地学出来的。90年代初,他成为了一家软件公司的CEO,住在纽约曼哈顿的房子。后来他意识到自己虽然赚钱很多,但并不觉得这是自己最想做的事。他变卖家产,开始学心理学,从本科的课程补起,这一年,他快四十岁了。然后读了两三个master,各种参加workshop,我看到过他的成绩,很多A+, honor student award.后来,他拿到yale university当年那个系唯一的全奖。他现在的工作是心理医疗师,每天帮助一些想要自杀的人做group therapy.赚的钱比以前少得多,也累得多,但他现在还在考虑在这个领域内做出一些突破,计划创业,让更多的人能得到更人性化的心理治疗。
2012年11月27日 08点11分
4
翻译不了中文的话,那译成拼音吧,我会很高兴的
2012年11月27日 14点11分
回复 努力扫钱 :详情请参考3 W 点 有道词典 点 com.
2012年11月27日 15点11分
回复 PandaL0_0 :啊哈哈!!!侬太厉害了,这也能翻译。
2012年12月11日 03点12分
回复 皮皮我家宝贝 :
2012年12月11日 03点12分
level 12
B,拉丁人,这个人从小出生在贵族家,属于有自己的私人的马,在自己家里迷过路的那种。13岁那年,父亲生病,家里破产。他开始出去打黑工来补贴家用。去walmart偷过东西,刷过盘子,曾经最多同时兼职七份工作。高中毕业时,为了补贴家里,选择不上大学,出去打工,后来被一所常春藤录取, 但是因为离家远,照顾不了父母,就选择了离家近的大学上。每年都靠助学金上学,同时自己兼职两三份工作给家里和自己用,双专业,一个是东亚文化研究,因为他喜欢这个专业,一个是international business,因为他要生存。不久前他攒够钱治好了他姐姐的眼睛,还给他姐买了个笔记本电脑,最近他在攒钱给母亲买电脑,他父亲记忆出了问题,有时已经认不出来他了,他每天都和父亲通电话,为了不让他忘掉自己。我问他你怎么能做到这些的,他说当你今天不工作明天家里就要断电停水的时候你就能做到了。我问他这样的情况下你还要读东亚文化研究这样的专业干吗,他只是说他确实喜欢这个,就读了。现在他一学期六门课上着,兼职两份工作,同时在申请去日本教英语的项目,为了加强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赚钱。他希望将来能在CIA工作,做日本文化相关的分析员。
2012年11月27日 08点11分
5
level 12
C, 这个人耶鲁大学表演戏毕业,全靠贷款读的,欠钱很多,毕业十年左右了,在纽约broadway,一直没有成名,靠当英语老师度日,还贷,业余时间去各种试镜。每次试镜,都要花很多时间去熟悉剧本,演练,然后还很可能被刷掉,这就是娱乐圈。但他还在继续,他告诉我他想要表演,还希望以后能做public service,去改变社会,他会一直这样下去。
2012年11月27日 08点11分
6
level 12
D,我现在的美国室友。从初高中开始就在业余时间打工,想赚钱给自己上大学用。上大学前,申请到了HP公司的大学助学金,进入华盛顿大学读计算机。我说你有没有申请哈佛斯坦福什么的,他说不是上哪个学校都能有这样的奖学金的,首选一般都是公立的,很多优秀的吊丝美国学生,根本就不去考虑私立的名校。现在他在HP公司的研发部门做研究。
2012年11月27日 08点11分
7
level 12
在中国,社会普遍价值取向对个人价值的影响非常大,哪怕是不合理的价值。吊丝们虽然没钱没背景,倒也没见过几个是自己付自己学费的,反倒是不少人都很早就拿着父母毕生的积蓄开始买房了,希望早早地就能有不错的而且稳定的社会地位,比如大多数公务员,稳定的国企。上次和一个跟我年纪差不多的朋友聊天,说是已经在考虑攒钱给自己未来的小孩教育投资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综上,有房有车,教育小孩投资,中国吊丝对年轻人的生活质量的期望值是远高于美国吊丝的。真没见过几个美国人在这样的年龄阶段就想着坐拥房产,考虑教育小孩的。很多还都住在租的房子里,考虑着怎么找工作还大学的学费贷款,考虑着自己怎么去合理利用自己的理想达到赚足够的钱和开心生活的目的。
虽然中国吊丝更早有房,趋向于稳定的自己所谓的”不得不选“的生活,但中国吊丝对于passion的向往也是非常高的。人人网上最常见到的状态,日志,就是一些励志的言论,追求梦想,对生活艰辛的感叹,无奈,但还要勇敢面对等等。真应了那句:人缺什么就喊什么。关键喊了一大堆,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目测下来,我还没见到过一个比上述几个例子的人生更吊丝的吊丝,也没见过几个能达到甚至接近他们的努力程度的。
很讽刺,但
缺钱并不是不追求passion的原因,我们也不是没有对于passion的向往。
我们只是自己对年轻人的生活质量设置了一个不合理的期望值,假想了一个精神牢笼,无限放大化所谓的困难,无限缩小化自己的能动性,不愿自己在与别人功利的攀比中落后一步,自已关住了自己,然后还要在笼中文艺地自我感叹一番生活的苦涩,最后心安理得地住进拿父母真正辛辛苦苦赚来的毕生积蓄给自己买来的舒适小屋,过着所谓的“吊丝”生活。 在美国,家长不像中国人这样会存钱,帮小孩买房,上学,美国学费又贵,很多人必须靠贷款上学,半工半读是常态。
2012年11月27日 08点11分
8
level 12
但是,这些看似“吊丝”的事情,在他们看来是
理所当然的,符合预期的。有人这样告诉我,美国真正的精英不在哈佛耶鲁,因为这些学校太贵,
真正的精英,是那些白天上着班,晚上上着便宜的夜校的人,他们努力地生存赚钱,而且还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才是美国精神的支撑者。 在波士顿上学的时候,晚上有时十一点左右回去坐地铁,车上很多刚下班的人都还有在看书,工作的。或许就在这些人里面,就有下一个乔布斯。上面的几个例子,我也一点都不怀疑他们以后会非常成功,而且开心。并不是美国人集体都比中国人有勇气了,有钱了,所以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当我和他们交谈时,他们表现出来的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不做自己喜欢的事,认为有价值的事,他们怎么可能成功。
而我们,却“理所当然”地想,如果去追求自己想做的事,这小伙儿得是多么地浪漫而天真,不谙世事啊。。。。。。
2012年11月27日 08点11分
9
level 12
PS: 最近每天打开人人网,都会看到各种被传播的”生活无奈“文。逃离科研是”逼不得已“的。如果觉得科研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就应该理直气壮地走开,不用觉得无奈或者愧疚,这是你自己的生活。学着数学,觉得青春被吃掉了,国外有这么多的好科学家,难道是因为他们集体智商都比我们高了吗?为什么碰到困难的事情,我们”理所当然“地就无奈了?还无奈得这么文艺。而不是理性地去解决?到底是现实太伤人,还是我们太伤不起?你到底是生活上比人家更吊丝,还是心理上?
2012年11月27日 08点11分
10
level 12
PPS: 我同意很多评论说的: 1,美国人并不是都像上面四个例子所说得这么优秀。我无意夸大化中美差距,但一定程度的差距是肯定存在的。 2,国情不同,中国人的思想,在很多方面有更多顾虑,社会压力,而美国整体上提倡个性化,全社会的价值观都是比较鼓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3,教育不同,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家长社会的劝导,都是更保守化一些。 4,这一点,我并不是很确定,在中国,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是不是达到了严酷的地步。
2012年11月27日 08点11分
11
level 12
我不可能也不指望让所有人都去追求passion,但我想尽我所能地去改变一些还在摇摆的可以改变的想法,还是有很多人有条件有想法去改变生活的。社会价值观是这样,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我们能不能从自己去改变社会价值观里属于自己的一部分。教育不同,我们每个人自己能不能在这样一个网络化的信息世界里去汲取一些更好的东西传播开来。国情不同,我们能不能去改变一点点。如果所有人都是,中国就是这样的,自己也没办法,那么,等我们这一代到三四十岁的时候,是不是还要让这一切重演到我们的下一代?
我非常欢迎有建设性的意见,提些关于我们怎么样能做出一些现实可行的改变。无奈论的,没有建设性的批判,我基本上会忽视的。
2012年11月27日 08点11分
12
level 12
谢谢高勇同学的一个很好的评论:
这个话题确实很值得探析下,我对文中的分析提出几个重要质疑:第一,在当下的中国农民工和农民两大群体,其实没有什么社会保障,家庭本身的脆弱性强,第二,文中讨论的“屌丝”其实有啃老等 的是否是典型,我认为应该以 BBS所讨论的 “凤凰男”“凤凰女”才合适。
我的想法:
非常感谢你的质疑。
我同意你说的第一点,确实我没有细分到中国不同人群现状的讨论。对此,我现在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解决。这些人的生存状况确实不容易。我只能说,
如果生存已经成了问题,我断然是不会怂勇你去追求passion的,但是在中国肯定是有很大一批达不到如此困难的生活状态的人,因为自己的原因而不去做的。我们和美国人追求passion与否,有一方面在于追求passion的底线高低,这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是密切相关的,但我认为这个底线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努力,在一定的人群里提高一些的。
第二点,啃老是否典型,我没有数据支撑。如果有人能提供的话,很欢迎。我只能说这是我见到的周围人的常态和流行的想法,无奈。这种想法的流行,我想不是空穴来风的。凤凰男女我还真没听过这个词,不好意思。。。。。lol
2012年11月27日 08点11分
13
level 13
个人有信念并且这个社会能够给他实现信念的机会,这样的人生就是快乐的
2012年11月27日 11点11分
18
level 9
B这个要很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啊,从富二代到穷屌丝,佩服。
2012年11月27日 13点11分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