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0
合江,古称符阳县,自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建县,至今已有2113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大自然鬼斧神工,也给我们创造了不少的名胜,它们是宝贵的文化财富。
一、绚丽乡彩的合江古文化
合江,物华天宝,古文化璀璨夺目,为数众多的历史文物,星罗棋布于全县城乡,遗存在城区内的明代城干垣近2000米,张家沟、河街、水洞街的城垣旧貌依然;与县城隔江相望的清代白塔,于竹树丛中拔地而起,直指蓝天,为合江古县城的象征。白沙镇唐代合江县城遗址,九支镇宋代安溪县城遗址,榕右乡榕山城遗扯,合江镇安乐山城遗址,城郊隋代刘珍修道“成仙”的云台寺,县西建于穴元之际的川南古刹法王寺,城南的明代石刻流杯池,清代摩崖石刻霞洞和城内的清代街区、古民居,为合江增添了古意。位于县城西北30公里的南宋神臂城,宋元激战34年,五易其手。写下宋元战争史悲壮的一页,至今还残存六百余米的城垣及耳城、一字城、炮台、城门,成为研究宋元战争的重要史料。县城西南的锁口乡,可称清代碑刻的宝库,有众多的示禁碑、桥碑、路碑、水利碑,其中的“太平军过县始未崖刻”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县南自怀乡五凤山上的黑岩寺,是明代石刻、木雕、壁画艺术的集中展示,其工艺精美绝伦,实属罕见,堪称川南瑰宝。
二、举目可见的合江崖墓
合江,位于赤水河与长江文汇处,地处四川盆地与贵州高原的结合地带。境内江河纵横,灌溉方便,土地肥活,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从一些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看,在汉代已普遍种植水稻,谷物丰盛,是古代农业文明的摇篮之一。这里历来为通往黔北的交通要冲,是盐、铁、竹木物资的集散地。这里,两汉时期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农业发达,交通方便,汉代中原地区的思想文化必须影响这一地区,其中以“忠孝仁信节义”之类的家族观念表现尤为突出,生时孝养,死后厚葬自然不可免。为了满足这种需求,耗费资财的崖墓,自然应运而生。此外,还有一种思想观念,就是神仙方术。张道陵在四川建立五斗米道,道家学说文为流传。神仙方术既重视现世。也重视阴间,求仙药、修仙或为在生延寿,或为死后升仙。所奉之神,经西王母、东王公、伏羲、女娲为首,而诸神仙皆居山上石室而“穴处”。因此,凿山为室以会神仙成为社会风气。崖墓凿山为室,正是这种思想观念的反映。
合江县境内崖墓有上千座之多。主要分布在长江、赤水河、高洞河及大、小槽河流域两岸的二级台地或高波崖壁之上,依山面水,视野开阔,其布局状况有上下重叠的蜂房式排列,顺山坡岩层走势面江排列和单座墓三种。形制为横穴墓,有墓道、墓门和墓室。墓室宽2至4米,深3至5米,高1.5米至2米不等。墓室平底,穹隆顶。有单室和双室墓,多为小型墓室。
合江崖墓,全县29个乡镇均有发现,计一处在10座以上的有:合江镇茶憩亭崖墓群,密溪乡芭蕉湾崖墓群,榕山镇雷劈石、老屋基、七孔石、符阳村崖墓群,榕右乡鱼天堂崖墓群,白米乡碾子旁崖墓群,虎头乡佛子岩崖墓群,尧坝镇蛮子洞崖墓群。最为壮观的是福宝镇高村崖墓群,崖墓靠南向北,墓穴排列错落参差,状如蜂房。在其52个墓穴吸单室、双室和多室。9号墓外壁还刻有门阙、鱼雀、耕牛、狩猎等岩画,十分珍贵。
三、独具特色的合江汉棺
四川汉画像石棺,闻名中外。合江是四川汉画像石棺的集中地之一。目前已经发现和出土21具之多,在四川居榜首,也是全国之冠。合江汉画像石棺,主要分布于合江镇、实录乡、白米乡、榕右张、密溪乡等地的崖墓中,用本地产青白石料,整石雕琢而成,再运入墓中。石棺均为长匣形,由棺盖和棺身组成。一般长220至250厘米,高70至90厘米,宽60至80厘米。合江汉画像石棺上所刻画像,既有人间现实场景,又有天上神仙境地,内容十分丰富。
2012年11月27日 07点1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