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地区夏半年的气候特征
地理学术联盟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3

中国西部地区夏半年气候简介,简介分为两个部分,中国西部内陆地区(大致以半干旱和半湿润分界线以西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
2012年11月26日 13点11分 1
level 13

一、中国西部内陆地区 中国西部内陆地区夏季的气候与东部地区存在明显差异,由于远离海洋在加上周围地形的影响,这里很难受到东南季风的眷顾,雨量稀少,炎热干燥成为中国西部内陆地区夏半年气候主要特点,因此在这里形成了亚洲的干旱中心,平均降水少于150毫米,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和半干旱气候,以荒漠和半荒漠为主,戈壁、沙漠广布;但是由于西部内陆地区地形复杂多样,区域气候差异明显,主要有以下特点。
1、降水稀少,降水分布极不均匀。西部内陆地区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在150毫米以下,东南边缘地带和天山、阿尔泰山部分地区稍多,分布不均匀,年降水量最丰富的是伊犁河谷上游的巩乃斯林场附近,达900~1000毫米,最少的是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县,仅7.3毫米,虽然整个西部内陆地区降水分布不均匀,但仍有一定的规律性。 1、西部内陆地区降水分布呈两边向中央减少,东部地区主要是季风由东南向西北影响逐渐减弱,因此降水逐渐减少,西部地区主要受到地形影响,由西北向东南减少。但是东部地区降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兰州为例,1月平均降水仅为1.1毫米,而7月平均降水为75.9毫米,降水多集中在夏季;而西部地区降水较为平均,以新疆伊犁为例,1月平均降水为17.4毫米,7月平均降水为23.8毫米。 2、山区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以新疆为例,新疆山区的降水量比邻近的平原地区多2~3倍。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以上的区域,均位于山区。山区在一定高度范围内存在着最大降水带,阿尔泰山最大降水带位于1700~2000米,年降水量在600毫米以上,海拔1900米处的森塔斯,曾有705毫米的年降水量记录;准噶尔西部山地的南坡和巴尔鲁克山西北坡的最大降水带位于1800米左右,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天山山区降水量最为丰富,有干旱海洋中的“湿岛”之誉,年降水总量约1000亿吨,占新疆总降水量的40%以上,天山西段伊犁河上游山区,最大降水带高度为1500~1800米,年降水量600~800毫米,位于海拔1775米的新源巩乃斯雪害研究站,1970年曾测得年降水量1139.7毫米的高值;天山中段北坡,最大降水带在1900~2200米,年降水量500~600毫米,阜康县天池气象站1959年曾有过798.5毫米的年降水量记录,天山东段北坡最大降水带高度2200~2400米,年降水量400~500毫米;天山南坡最大降水带位于3500米以上,年降水量可达300~500毫米;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最大降水带位于海拔3000~4000米的前山带,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新疆的少雨区均位于大小盆、谷地的低处。准噶尔盆地边缘年平均降水量150~200毫米,盆地低处不到100毫米;伊犁河谷东部年降水量300毫米以上,河谷西部约200毫米;塔城盆地降水量250毫米左右;塔里木盆地边缘50毫米左右,盆地腹地和东南部约25毫米;吐鲁番盆地和淖毛湖戈壁,年降水量不足20毫米。
  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另一表现是,山体迎风坡降水量明显多于背风坡。准噶尔西部山地迎风面的塔城盆地年降水量250毫米左右,其背风面的和布克赛尔到克拉玛依一带仅100~150毫米;西段迎风面的伊犁河谷年降水量200~400毫米,而其背风面的博尔塔拉河谷,只有100~200毫米;天山北坡的乌鲁木齐县小渠子和阜康县天池一带年降水量可达500~600毫米,而天山南坡的和静县巴仑台一带不足200毫米。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年降水量可相差2~3倍之多。 2、气候炎热、高温。西部内陆地区夏半年气候除了降水少、分布不均匀以外另一个重要气候特点就是高温,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和甘肃的敦煌7月平均最高气温达到34.1度,而同纬度的沈阳最高平均气温只有29度,中国三大火炉武汉也不过32.7度,即使是海南岛的三亚也只有33.1度;中国西部内陆地区的高温自然也造就了中国极端最高气温记录的产生,在1953年和1956年这两年的7月24日,吐鲁番都出现过47.6℃的高温、,1975年7月13日的吐鲁番民航机场还曾观测到目前中国的极端最高气温——49.6℃.可见中国西部内陆地区的炎热程度。西部内陆地区由于气候环境的影响,光照充足,同期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光照时间明显要多,以吐鲁番、乌鲁木齐和酒泉为例,7月份平均日光照分别为11、11.1和9.1小时,而同纬度的沈阳7月平均日光照只有6.9小时,其他地区广州为7小时,南昌为8.5小时,郑州6.9小时,即使日光城拉萨7月也只有7.3小时。西部内陆地区由于受到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的影响,昼夜温差较大,以吐鲁番为例子,7月平均最高气温为34.1度,而平均最低气温为18.6度,昼夜平均温差为15.5度之多,酒泉也有13.9度,而东部同期昼夜温差沈阳为9.4度,郑州为9.3度。沿海地区温差更小,差异相对还是比较明显的。 3、多沙尘、沙尘暴天气。中国西部内陆地区沙尘天气无论从天数、强度、范围都要远远大于东部地区,尤其新疆、内蒙古中西部、河西走廊地区为甚;只所以西部内陆地区沙尘暴频繁主要有3个因素1)、沙尘源。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在长期的干旱气候条件下,中国西部内陆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具有气候干旱、降水不足,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荒漠广布,生态脆弱的特点。中国西部内陆地区几乎集中了中国所有的沙漠地带,沙尘源极其丰富。
2012年11月26日 13点11分 2
level 13

2)、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中国西部内陆地区的春季和初夏是冷暖气团的交替季节,大风频繁,风力强劲,为沙尘暴形成提供了动力基础。3)、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满足了这三个条件,中国西部内陆地区的沙尘暴天气就成为西部地区主要气候特点之一。以上就是中国西部内陆地区夏半年主要气候特点。
2012年11月26日 13点11分 4
level 13

二、青藏高原地区 众所周知,青藏高原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有雪域高原之称,青藏高原以其独特的地形被称为"世界第三极" 耸立在我国西部,对我国、东亚甚至对全球大气环流的演变都有极重要的影响,而且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天气和气候。尤其对中国长江流域影响,其中青藏高原积雪的变化直接导致季风的强弱,因此研究青藏高原地区积雪变化对于长江流域防洪涝灾害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青藏高原的特殊性,气候区域大体划分三个地区1、青藏高原边缘地带的季风区2、中部河谷地区3、藏北高原地区,我们分别从三个区域划分来叙述其气候特征
2012年11月26日 13点11分 5
level 13

1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季风地区。这一地区主要指西藏东南部地区,这一地区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夏季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带来丰沛的雨水,尤其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这条天然水气通道使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在青藏高原东南地区形成世界第一大降水带,就是这条水气通道使大峡谷积蓄了巨大的水能资源;就是这条天然水气通道使热带气候带在青藏高原东南地区向北推移了五个纬度;位于河谷地区的巴昔卡年平均降水为4400毫米/年,是中国大陆地区降水最多的地区,这一地带同时也是青藏高原地区最温暖的地区,雅鲁藏布江河谷的察隅地区拥有青藏高原年平均温度的最高值14.9摄氏度,是实际意义上的“暖都”。温暖潮湿气候环境,这里也形成了大面积的原始森林。整个地区夏半年主要气候特点就是季风性气候显著,降水强度大,温暖潮湿。
2012年11月26日 13点11分 6
level 13

2、中部河谷地区。中部河谷地区主要指雅鲁藏布江上游谷地地区(包括拉萨河河谷、年楚河河谷)青藏高原西南部地区和东部边缘地带;这里平均海拔低于4000米,为青藏高原主要的粮食生产区,这一地区夏半年主要气候特点是,降水集中全年的90%以上,光照充足,多夜雨。夏季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顺着一些河谷向高原内部输送,6-9月间,这里的降水集中全年降水的90%以上,以拉萨的降水为例子,1月平均降水只有0.5毫米,而7月平均降水为119.4毫米。青藏高原地区由于海拔较高,这里的昼夜温差较大,以拉萨为例子,7月日平均温差达到12.1度,而位于珠峰脚下的定日县平均日温差18.1度,为中国日温差最大的地方。除了昼夜温差较大以外气温偏低也是青藏高原地区最显著的气候特点之一,拉萨7月平均最高气温只有22.1度,而中国最北边的漠河7月平均最高气温都有25.6度,更别说同纬度的其他地区了。以上就是青藏高原中部河谷地区夏半年主要气候特征。
2012年11月26日 13点11分 7
level 13

3 藏北高原地带。主要包括羌塘---藏北高原,这一特别的地理单元被称为世界屋脊之脊,这里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被称为“生命禁区”,气候极其恶劣,夏半年这里进入藏北高原的雨雪季,雨、雪、雹、霰天气频繁,这里夏半年降水量大致在100毫米左右,占据全年降水95%以上,昼夜温差很大,夜间气温经常降至0度以下,夏半年平均气温在全国范围内同期最低;以上就是青藏高原夏半年气候大体概况。
2012年11月26日 13点11分 8
level 13
以上转自地球探索吧
2012年11月26日 13点11分 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