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3
在1942年,由于从英国至摩尔曼斯克的北极航线遭到了德军海空力量的严密封锁,使得西方对苏援助物资和货运船队遭受了惨重损失,有近一半的货物沉入了大海,再加上英美
42年需要大量的运输船支参予北非登陆战役,使得西方对苏援助货物数量大幅减少,当年仅向苏联提供了价值约13亿美元的援助物资,远远没有达到《对俄国供应第二号议定书》所规定的货运数量,因此,1942年的苏联不得不在没有多少援助的情况下单独与德军周旋,当1942年10月德军前锋抵达高加索山麓时,许多的西方媒体都认为苏联人再也抵挡不住了,美英甚至制定了由伊朗出兵抢在德军之前攻占领巴库油田的作战计划。但苏联人最后的表现却让西方人大吃一惊,他们不仅抵挡住了德军的进攻,而且还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最后胜利,让德国人第一次品尝到了彻底失败的苦果,沉重打击了德国及其仆从国的嚣张气焰,奇迹般地扭转了整个二次大战的进程。对于苏联在1942年所取得的军事胜利,许多的苏粉对此都是津津乐道,而且只要遇见有美粉说:是什么《租借法案》帮助了苏联打赢了二战的话,就会立刻拿出1942年的例子进行反驳。为此,美粉与苏粉进行了一场激烈地争论,其场面甚至不亚于当年的苏德战争。那么1942年的军事胜利,真的就能证明苏联可以在没有任何西方援助的情况下单独打败德国吗?我想通过这篇文章,尽量少说空话多举例子给大家提供一个清晰的认识。
1942年的苏联农业
军队要作战就一定要有粮食吃,一旦军队没有了粮食那也就输掉了战争,从古至今的所有战争都遵循这一不变的法则。二战中的德国也是如此,他从战争一开始就特别重视掠夺苏联有限的粮食资源,从1941年6月~11月,德国不仅占据了苏联最大的粮食产地乌克兰,还掠走了苏联84%的食糖产地,38%的大牲畜和
60%的肥猪。德国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让苏联人因无粮可吃而被迫就范。结果到1942年的时候,苏联不但丧失了全国近50%的农用耕地而且还丢失了
40%以上的农用机械,剩下的那些拖拉机和汽车也大部分被军队征用走了,与此同时,苏联农场里的大批青壮劳力和马匹也被军队征调到了前线。到最后,苏联的农田里就只剩下了一些妇女和半大孩子在没有任何机械和畜力的帮助下,以肩拉人挑的最原始方式进行粮食生产。不过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是苏联在战前所储备的多达600万吨的粮食由于没有及时转运,其中大部分不是被快速推进的德军抢走,就是被惊慌失措的苏联人自己给烧掉了。结果到了1942年,苏联的粮库里几乎没剩下1粒的存粮,真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了。许多的西方媒体就是以此为据,作出了苏联如果缺少了西方的粮食援助,那么在战争的第一年就会由于饥饿而崩溃的结论。而德国的这一饥饿战略看起来也真的有可能会在1942年得逞。那么苏联人真的会被德国人活活饿死吗?
众所周知,拥有广袤土地的苏联是农业大国,但从自然条件而言,却并非一个农业强国。这主要是因为苏联的农业光能资源总体不足,在苏联的主要农业产区,日照温度在0度以上的日子才只有4~6个月,因此苏联大部分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无霜期也很短。同时,苏联境内大气降水较少,全国4/5的地区年降水量才只有
500毫米。所以苏联农田的生物气候潜力平均指数很低,仅为149,比德国低了38%,比法国低了53%,比美国更是低了60%。可这却并不能妨碍苏联人种出适合自己食用的粮食出来,象土豆这样的农作物在苏联广袤的黑土地里就非常适合耕种,不需要种子就可以生长出很多,对于苏联缺光的高寒环境又非常的适应,因此产量也就特别的高。在历史上土豆曾经不止一次的以“救命粮”的身份把俄国从饥荒的边缘拉了回来。这次也是一样,苏联在粮食生产最困难的
1942~1944年期间,光是土豆的产量就达到了1亿吨左右,仅此一项就是西方援助总合的25倍,因此苏联能够在战时养活大量的军队及后方工人,与其说是西方援助的功劳,还不如说是自己土豆的功劳。
2012年11月26日 06点11分
1
level 13
后方的苏联女工正在没日没夜地为前线赶制各种急需的军火,没有她们的努力工作,苏联根本就无法将战争维持下去。苏联女工们那种吃苦耐劳和任劳任怨工作精神绝对可以排在世界第“二”了。(因为过度劳累而导致大量人员在兵工厂倒下的资料也是事实有记载)
不过水桶女人毕竟只是苏联在1942年取胜的其中一个原因,苏联如果没有充足的工业原料的话,有再多的“水桶”也无济于事,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现代战争比的就是参战国的工业资源,没有了资源就只能举手投降了。而苏联受开战之初的影响,许多的原料供应都出现了短缺。其中,尤其以钢铁、铝、铜、锰等原料缺口最大。为了弥补损失尽快恢复生产,苏联不得不向西方提出了援助请求。但是截止到1942年的6月,西方仅向苏联提供了约25000吨的铜和5000吨的铝,而同期苏联自产的铜却有153000吨,铝产量也有52000吨左右,西方援助给苏联的铜和铝只占到了苏联同期产量的14%和9%。至于钢材方面,西方在 1942年全年一共只向苏联提供了约60万吨的装甲钢,仅占到苏联同期钢铁产量的7%。这根本无法改变在战略资源上对德国的劣势。于是苏联不得不从 1942~1945年发动全国的共青团员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捡拾废旧金属的运动。把民间包括农具,花园中的铁栅,甚至门锁在内的各类金属用品都统统 “捡”进了兵工厂的熔炉。另外,为了减少在工业生产中的钢材消耗,苏联甚至还减少了榴弹和加农炮的产量,转而重点生产迫击炮,原因就是迫击炮的膛压低可以发射简单的铸铁制炮弹,它不但成本低廉还可以节省大量的钢材 (不算迫击炮的话,苏联火炮的实际数量要比美国少)。而苏联生产的“嘎斯”汽车为了节省钢材也全都改用了木质蒙皮,有些地方甚至连硬纸板都用到了!我真不知道苏联人后来是怎么把这破玩意开起来的?至于造飞机所用的铝材,苏联人则是通过大量的木材替代了飞机蒙皮和机翼框架内原有的铝材,这使得许多飞机实际上都是用木头和胶水直接粘接出来的,以至于当时的苏联飞机看上去更像是一架巨大的航模玩具,它在逆风的条件下甚至都可以“悬停飞行”!而且累计飞行十几个小时之后,即便不参加任何战斗也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好在,这样的飞机在与德军交战时往往用不到机械寿命就给击落了,所以就连维修保养的功夫都省了,可它要是一旦把德机打下来,那可真要算是赚大了。
2012年11月26日 06点11分
4
level 13
而苏联从1942~1944年的钢铁总产量却只有2600万吨,照此推算,苏联仅弹龘药生产这一项就耗费了他近一半的钢铁。所以,上面那段谈话中,朱可夫元帅只是把问题的切入点给搞错了,他认为坦克才是苏联耗费钢铁最多的地方,可实际情况却是弹龘药才是苏联钢铁耗费最高的地方。为了能够制.造足够的弹龘药,苏联被迫压缩了许多武器的生产数量,这才会出现许多工厂因物资不足而无法迅速扩大生产的现象。而朱可夫元帅却误以这是由于缺少了美国的援助而造成的问题。可他也不好好地想一想,如果苏联盲目地扩大武器的产量势必就会影响到弹龘药的生产,而没有足够的弹龘药的话,即便苏联能造出再多的武器也是废铁一堆。所以,苏联的钢铁实际上是处在一种供需基本平衡但总量偏紧的状态下——紧平衡状态。不管苏联改变了生产链条中的那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其他环节的安全,因此继续增产的潜力不大。而相比之下,德国钢铁产量就要比苏联富余多了,从1942~1944年德国GC钢铁9520万吨几乎是苏联的4倍,除去780万吨的弹龘药消耗以后,还有相当大的“富余”,此外,德国还在工业生产最重要的机床储备上拥有130万对40万的绝对优势。而且在质量上,德国机床也是
遥遥领先
于苏联,这也就意味着德国完全有能力生产出比苏联更多且质量更好的武器出来。而事实也正是如此,德国在1944年的武器产量也跟42年的苏联一样有了“爆炸”式的增长,其中飞机产量由42年的14700猛增到了34300架,坦克与自行火炮由42年的6000辆增加到了19000辆,野战炮与反坦克炮由42年的12000门增加到了41000门。而同期的苏联共生产了飞机32200架。坦克及自行火炮29000辆,野战炮与反坦克炮56000门。德国在坦克和火炮的产量上接近苏联,在飞机的产量则超过了苏联,考虑到德国武器的质量普遍要比苏联的好,因此就算在产量上接近苏联也就等于是在数量上超过了苏联。这也就意味着苏联不但在武器质量上输给了德国,就连在自己最为自豪的产量上面也被德国追上了。所以,苏联如果真的象本文主题中假设的那样,在1944年单独与德国硬拼的话,那无疑在各各方面都将会是输家。
2012年11月26日 06点11分
6
level 13
苏联人崇尚蛮力,在进攻的时候喜欢用密集的火力摧毁前方的一切,也正因为这样,苏联才会成为二战中弹药消耗最多的国家,达到了1000万吨。这使苏联差不多有一半的钢铁都被用到了弹药生产上面。
燃料!汽油!这个时候一定有人会说:缺乏燃料的德国根本就不可能拥有一支和苏联同样庞大的机械化部队,1944年德国就算是能造出那么多的武器也起不了任何的作用,只能呆在家里“趴窝”罢了。这话确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大家有没有想过,辩证法其实是互通的,既然苏联能够在1942年的以不足德国一半的资源,制.造出了4倍于德国的武器装备,那凭什么德国就不能用比苏联少1倍的油料供应起一支跟苏联同样庞大的装甲部队呢?其实,我们只要对有关数据分析一下就会不难发现,拥有庞大机械化部队的苏联,他在战时的年均油耗量也才只有400~500万吨,在最高峰的1944年也只达到了560万吨(这里包括了飞机,汽车……等装备的用油量),而德国在1943年获得的液态燃料包括煤制油在内总共就有1000万吨,如果不是遭到盟军轰炸的话,其煤制油部分还有继续增产的潜力,因此,德国1944年的燃油产量至少也能达到1300万吨左右。考虑到德国的武器装备数量明显要比苏联的少,所以实际耗油量也肯定要比苏联低。那么苏联要是在1944年能够用560万吨燃料就“喂饱”了他所有的机械化部队,那德国在44年的最多也就是用500万吨的燃料就可以让他所有的坦克和飞机都动起来了。这样算下来,我假定德国在1944获得了1300万吨燃料,不但在数量上可以满足军队的全部需要,甚至于把 44年德国武器的总产量再翻上一番,达到年产60000架飞机,40000辆坦克的水平,德国的油库也一样负担得起,而且还会有相当数量的结余。因此德国其实并不缺油,之所以会在战争中出现武器“扒窝”的现象,也并不是因为德国没有燃料可用,而是因为燃料的运输出现了问题。这种情况并不只是德军才有,苏军在进攻的时候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看到这里,有人一定会说:德国要是能靠他那点剩余燃料就把他的飞机和坦克的年产量提高到6万架和4万辆的水平,那苏联就能把他的飞机和坦克的年产量提高到12万架和8万辆以上,因为苏联的燃油储备量要比德国高得多,年均2500万吨的石油产量,除去560 万吨的军队消耗,还能有1900多万吨的剩余。而德国就算是在1944年有1300万吨的液态燃料,可除去500万吨的军队消耗,也就只剩下800万吨了,同苏联比起来还有2倍以上的差距呢。所以苏联生产的坦克和飞机至少也能够比德国再高出2倍才对。应该说这种完全以石油产量来定武器产量的方法,虽然理论上可行,但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其中有不少的问题。首先就是两国的燃油差别太大,德国的燃油虽少但质量却很高,他们的合成汽油,以及从购入原油中提取的汽油大部分都是87号(辛烷值),能够直接把德国的飞机送上天。而苏联人用自己的技术从原油中提取的汽油才只有50号(辛烷值),连给斯大林煮“方便面”都不够。必须要加入高辛烷值的添加剂以后才能作为航空汽油使用,但是这样的汽油苏联生产的很少,其生产率只有可怜的6%左右。所以苏联的飞机产量不可能超过德国,高品质航空汽油的缺乏严重限制了苏联在这方面的发展。不过有失必有得,苏联把它用在坦克上面倒是非常的合适。因为苏联的坦克都是烧柴油的,而柴油对燃料的品质要求本来就不高。可是苏联能不能造出更多的坦克,却并不只是燃料够用就可以了,关键还要看他的钢铁到底够不够用。我在上面就已经提到了,苏联的钢铁是处在一种供需基本平衡但总量偏紧的状态下——紧平衡状态。如果武器产量再继续成倍增加的话,势必会打破这一平衡,造成生产链条上的其他环节出现问题。而苏联要想在不破坏平衡的前提下继续提高武器产量就必须先要把自己的钢铁产量提上去才行,可是我们从历史上看,从1942~1944年苏联钢铁产量的年均增幅却并不怎么高,只有十几万吨左右,到了1944才达到年产1000万吨的水平,仅相当于他在1940年钢铁总产量的一半。而这1000万吨的钢差不多让苏联造出了3万辆的坦克,这距离8万辆的目标还有近3倍的差距呢。如果苏联真的要想达到这个目标,那至少也要把他44年的钢铁总产量再提高一倍才行。可这对当时的苏联来讲却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12年11月26日 06点11分
7
level 13
看到这里一定有人会问了:苏联国土辽阔,资源丰富,人民又是那么的吃苦耐劳,为什么他的钢铁产量就是不能追上德国呢?这话问得在理,我个人也觉得战争时期的苏联人民比其他参战国家的人民更具有韧劲和耐力。可是,在工业生产上面有时候并不是你有多大的耐力或韧劲就能赶得上来的,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固然很好,但如果没有足够的物质保障的话,有再坚强的意志也是白搭。我就拿1941年的那次大疏散行动来说,苏联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把西部多达1523家的工业企业快速搬迁到东部地区,并迅速恢复了生产,这绝对够得上是一次奇迹了吧。但是,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这次奇迹般的大疏散行动中,苏联可并没有将那些与炼钢有关的高炉转移走啊!这些冶炼设备都因为体积太大根本无法拆卸或分解,而不得不忍痛丢掉了,由此所造成的损失绝对是苏联在短期内根本无法恢复的。大家想一想,苏联人本领再大也不可能在没有炼钢炉的条件下把钢铁炼出来吧。
那么,苏联多造些“炉子”问题不就解决了!嘿嘿…情况实际可没有你想得那么简单。其实“炉子”苏联是没少造,可是有一半造出来的炉子都闲在工厂里“睡觉”呢!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就是因为苏联不光缺炉子还缺少炼钢所必须的煤炭。其实“缺煤”这个问题早在苏德开战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苏联每年为了弥补煤炭上的不足都要以石油做交换从国外进口大量的煤。可开战以后,不但这条路被彻底堵死了,就连自己最大的煤炭主产地顿巴斯也被德国人占领了,这使得苏联本来就已经不够用的煤炭资源又硬生生地被德国人抢去了一大半。结果苏联许多的炼钢厂、发电厂和化工厂都因为缺煤而不得不停工或停产,这些都严重影响到了苏联重工业生产的增速,使他不管怎样拼命努力都无法在重工业领域超越德国。所以,苏联就算是燃料够用,他也不可能把坦克年产量提高到80000辆的水平,煤炭的严重缺乏使苏联的重工业根本就摆脱不了“紧平衡”的束缚,让他一切的增产的努力都化为了泡影。像“魔咒”一样挣脱不开的“紧平衡”
苏联为了挣脱这个“紧平衡”的束缚,真可以说是想尽了办法,甚至还发动了全国的共青团员到苏联各地去捡拾各种废旧金属。可效果怎么样呢?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4年的时间里满打满算才“捡” 了160万吨的废钢。这点钢材对苏联改变与德国的劣势根本就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最多也只能在精神上给苏联人一点安慰罢了。所以苏联要想真正地摆脱“紧平衡”的束缚,还是得先要从“缺煤”的问题入手,德国就是因为佣有6倍于苏联的煤炭产量才会在重工业领域上始终保持着对苏联的优势,而苏联要想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追赶上德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苏联必须通过《租借法案》从西方直接进口一些煤炭来弥补自己的缺口,这样做不但省事而且见效还非常的快。可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查遍了《租借法案》中有关对苏援助的各个细节,在长长的清单中连卷烟用的草纸都找到了,可唯独就是没有发现“煤炭”的踪影!这就奇怪啦?既然苏联这么缺煤而煤炭又对他的工业生产这么地重要,那苏联为什么唯独就是没有进口过煤炭呢?
在经过仔细研究后,我发现苏联这么做的确是有道理的。因为苏联煤炭的缺口实在太大了,每年至少需要进口8000万吨左右才能恢复到战前水平,而根据《租借法案》所提供的数据来看,从1941~1945年期间,西方总共才向苏联提供了大约1600万吨左右的物资。也就是
说西方在4年的时间里提供给苏联的全部物资加到一起还不到苏联1年需要进口煤炭总量的1/4,所以苏联要是真的靠进口煤炭来弥补缺口的话,那苏联的铁路和港口就甭干别的事情了,天天就拉煤算了。因此这条路显然是走不通的。那么苏联何不省去用煤这个道环节直接进口一些钢材呢?就象朱可夫元帅谈话中所希望的那样,苏联只要能及时得到这些优质钢材一样也可以摆脱“紧平衡”的束缚,而且钢材要比煤炭更容易运输,这样也就同时解决了苏联在运输上的难题。应该说这个计划想得倒是很周全,但具体执行起来还是一样行不通。我就拿1944年的例子来说,那一年苏联自产钢铁是1000万吨,而实际需要量却是2000万吨。我们就假设这多出来1000万吨钢铁全部由《租借法案》来提供,那苏联确实可以不必为炼出这1000万吨钢铁所需要的煤炭发愁,可是为加工这1000万吨钢材所需要的电力苏联该从哪里出呢?难道发电就不需要用煤了吗?西方所提供的钢材数量再多质量再好,可如果没有足够的电力加工的话,堆在工厂里也只能是烂铁。所以,当时的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的,美国人一听说苏联缺煤,就立即提出要给苏联援助,可苏联却说:“谢谢! 不用了,因为我这里的铁路和港口根本就负担不起这么大的运输量。”美国又说:“那我就给你钢材吧,运钢可比运煤要容易多了”。苏联又说:“太谢谢了!可是也不必了,因为你就算是把钢材运来了我也没有那么多的电力来加工它。”因此,在上面那段被苏联安全部门监听的谈话内容中,朱可夫元帅不但是把问题的切入点给搞错了,甚至还把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给高估了,他以为苏联的工厂只要能及时得到了美国的援助,一切问题就全都OK了。可实际情况却是,美国人就算是给足了苏联人“面子”把苏联人想要的东西都照着10倍的量送给苏联,苏联也同样多造不出一件武器出来。
2012年11月26日 06点11分
8
level 13
因为,电力的不足严重限制了苏联工厂的加工能力,使他们纵使能够得到充足的原料也无法迅速将其加工成为所需要的武器。所以,苏联在《租借法案》中只向西方索要了7%的钢铁和很少的工业原料真不是因为他自己有多么的伟大,而是因为他多要了也白搭,苏联“虚弱”的加工能力使他根本就无法“消化”掉这么多的工业原料。他要想真的消化掉,就必须得让美国再送给他足够的电力才成。可“电”这种东西既不象铁、也不象铜、更不象石油那样可以装在箱子里面运输,就算是美国也不可能把电装起来运走。所以,苏联要想解决这个难题除了靠他自己努力以外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了。而在苏联人手中唯一能够替代煤炭用于发电的东西就只剩下石油了。可是,用石油来发电的成本太高,与煤炭相比,差不多发出去的每一度电都是“高价”电。但是已经被德国人逼到绝路上的苏联再也没有别的路可以选择了。
于是,二战中最有趣的一幕出现了,那就是德国为了弥补自己在油料上的不足把许多的煤化成了“油”来用,而苏联为了弥补自己在煤炭上的不足又不得不把许多的油当成了“煤”给烧掉了。一边是高价换来的“油”一边又是高价发出来的“电”,两边的能源状况差不多是“半斤对八两”几乎都处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不过德国的情况相对还是要比苏联更好一些,因为他的煤炭产量太大了,只要有足够的本钱德国想从煤炭中提取多少的合成汽油都可以。而苏联的石油被当作煤炭给烧掉以后究竟还剩下多少储备呢?由于相关的数据一直没有公布过,所以不好下结论。不过,我想大家都应该记得一件事,那就是在中国K日战争时期,苏联曾经援助给中国大量的军事物资,其中就有飞机、坦克、大炮、子弹、燃油等中国急需的战略物资。这些物资曾有力地支援了中国人民的K战。可是好景不长,从1939年起,
2012年11月26日 06点11分
9
level 13
苏联故意放慢了援助计划的执行速度。1941年4月13日,苏联更是不顾中国的强烈反对,和日本签订了所谓的《苏日中立条约》,在条约中苏联明确表示从即日起停止一切对华军事援助(实际上就是把中国出卖给了日本),而日本作为回报也保证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侵犯苏联的远东地区。于是,苏联在1941年彻底停止了对华军事援助,但由于石油并非是军事物资而未被列入禁运范围,所以苏联仍然通过从远东至兰州的公路每月向中国输送约1000吨左右的石油产品。但到了在1941年的8月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由苏联运至中国的燃油开始逐月减少,等到了1942年1月苏联便彻底中断了对华油料供应,从此,一直到1945 年8月15日战争结束,苏联再也没有向中国提供过一滴燃料。大家想一想,每月1000吨的石油供应,一年也就是1万吨吧,可当时苏联的石油产量可是 2500万吨啊,1万吨∶2500万吨连千分之一都不到啊,可苏联却连这千分之一不到的油料都舍不得给中国,真可以说是“穷疯了”!这1万吨油对苏联来讲 “九牛一毛”都不如,更何况中国为了得到这区区1万吨的油料,每年还要向苏联支付大量的羊皮、茶叶、钨矿砂和紫铜等物资作为交换,实际上每一滴油都是中国用高价换来的。所以,就是单从做生意的角度来说,苏联也应该提供给中国这1万吨的油料。可苏联却放着这么大的便宜不去占,宁可自己吃亏也要把这1万吨油截留下来,原因就只能有一个了,那就是苏联的油库里面确确实实的是拿不出这1万吨油了!也就是说苏联真不是吝啬到“一毛不拔”的地步,而是确确实实地“无毛可拔”了!发电用油还有其他的工业用油几乎把苏联储备的燃油都用光了,哪怕是这区区1万吨的油品苏联都拿不出来了。而反观1942年的德国,尽管自己的燃油产量和储备都不多,可还是拿出了6万吨的燃料送给了意大利。所以,缺油这顶“大帽子”只扣在德国人的头上确实有点太委屈人家了。实际上苏联比德国还要缺油,在战争期间德国就算是再惨再不济,也多少还能剩下了那么一点燃料护在身上当块“屁股帘子”遮着,而苏联则是被他巨大的工业用油量拖累得连块“屁帘”都没有了,已经是彻底穷得“光屁股”了。
苏联故意放慢了援助计划的执行速度。1941年4月13日,苏联更是不顾中国的强烈反对,和日本签订了所谓的《苏日中立条约》,在条约中苏联明确表示从即日起停止一切对华军事援助(实际上就是把中国出卖给了日本),而日本作为回报也保证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侵犯苏联的远东地区。于是,苏联在1941年彻底停止了对华军事援助,但由于石油并非是军事物资而未被列入禁运范围,所以苏联仍然通过从远东至兰州的公路每月向中国输送约1000吨左右的石油产品。但到了在1941年的8月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由苏联运至中国的燃油开始逐月减少,等到了1942年1月苏联便彻底中断了对华油料供应,从此,一直到1945 年8月15日战争结束,苏联再也没有向中国提供过一滴燃料。大家想一想,每月1000吨的石油供应,一年也就是1万吨吧,可当时苏联的石油产量可是 2500万吨啊,1万吨∶2500万吨连千分之一都不到啊,可苏联却连这千分之一不到的油料都舍不得给中国,真可以说是“穷疯了”!这1万吨油对苏联来讲 “九牛一毛”都不如,更何况中国为了得到这区区1万吨的油料,每年还要向苏联支付大量的羊皮、茶叶、钨矿砂和紫铜等物资作为交换,实际上每一滴油都是中国用高价换来的。所以,就是单从做生意的角度来说,苏联也应该提供给中国这1万吨的油料。可苏联却放着这么大的便宜不去占,宁可自己吃亏也要把这1万吨油截留下来,原因就只能有一个了,那就是苏联的油库里面确确实实的是拿不出这1万吨油了!也就是说苏联真不是吝啬到“一毛不拔”的地步,而是确确实实地“无毛可拔”了!发电用油还有其他的工业用油几乎把苏联储备的燃油都用光了,哪怕是这区区1万吨的油品苏联都拿不出来了。而反观1942年的德国,尽管自己的燃油产量和储备都不多,可还是拿出了6万吨的燃料送给了意大利。所以,缺油这顶“大帽子”只扣在德国人的头上确实有点太委屈人家了。实际上苏联比德国还要缺油,在战争期间德国就算是再惨再不济,也多少还能剩下了那么一点燃料护在身上当块“屁股帘子”遮着,而苏联则是被他巨大的工业用油量拖累得连块“屁帘”都没有了,已经是彻底穷得“光屁股”了。
因此,苏联空有2500多万吨的石油产量,可他实际的油料供应能力却要比德国还差,这样一来,苏联如果继续在1942年的基础上大幅提高自己的武器产量,就势必会造成钢材的不足,而为增加钢材的产量苏联就必须把原本用做发电的煤炭改用到炼钢的上面。结果又会造成电力的不足,为了补充电力的不足,苏联又不得不把储备的燃油当成煤炭用来发电,最后武器是造出来了,可是驱动这些武器所用的燃料又不够用了。所以,苏联的军需部门将武器的年产量一直维持在1942年的水平上,绝对是一个无奈之举,因为只有在这个水平线上苏联才能从钢铁到煤炭,从煤炭到电力,从电力再到石油,都能维持在一个十分微妙的“平衡”状态下。如果苏联做出任何超出这个“平衡”范围之外的事情,就会立刻影响到整个的生产链条的安全,最后使苏联一切的努力都付之东流。这就是“紧平衡”最可怕的地方。因此从1942年以后,苏联的兵工生产明显出现了后劲不足的现象。我就以坦克和自行火炮为例,1942年苏联的产量是25000辆左右,可是到了1943 年其产量却仍然维持在了25000辆上下。等到了1944年,苏联在国内生产形势明显好转的情况下,也仅仅比去年同期多生产了4000多辆。而此时的德国却要比去年同期多生产了将近10000辆左右的坦克,其工业生产增速明显要比苏联高得多。这种局面,甚至在苏联得到了西方大批援助之后都没有出现明显的改观,因为苏联“虚弱”的加工能力使他就像是一个得了“消化不良”的病人一样,任凭美国人往
2012年11月26日 06点11分
10
level 15
苏联必然完爆德国,现代战争就是拼工业生产能力。而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爆德国几条街
2012年11月26日 07点11分
14
回复 菜兴空 :那是苏联没有全力开动,看看后期苏联恐怖的工业生产能力。不管人口、资源、工业生产能力还是战略纵深苏联都完爆德国
2012年11月26日 08点11分
回复 无奈食肉糜 :苏联绝对强于德国 当时德军装备以精为首 而苏以快为首 德军打小国家可以 但要打假如苏联你打坏一辆战车 需要250天造一个新的 我一个月能造三 这就是差距
2012年11月26日 08点11分
回复 我满我 :回复错了
2012年11月26日 09点11分
level 13
大国之间,如果其他国家不参与,没有一个能爆了另一个都
2012年11月26日 07点11分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