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3
萧何为汉初三杰之首(另二杰为张良、韩信),是刘邦建汉后第一任丞相和相国,因功封为酂侯。按汉代有两个酂县,一个是南阳郡酂县(在今湖北老河口市),一个是沛郡酂县(在今河南永城市)。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在南阳郡酂县下云“侯国”,而在沛郡酂县下则没说是侯国。据此有的史学家认为萧何所封的酂国应在南阳郡的酂县,而不在沛郡的酂县。对此我颇有疑问。人所共知萧何是沛郡沛县人,在当时有衣锦还乡的习俗,项羽就说过:“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谁知之者。”①所以项羽宁肯自封西楚霸王回老家彭城(江苏徐州市),而不肯留在关中当关中王。再如韩信为淮阴人,故被封为淮阴侯。张良家在下邳(江苏沛县东南),在留县(江苏沛县东南)遇到刘邦,故自请封为留侯。汉初三杰中的其他二杰都封在了自己的家乡,为什么萧何家在沛县却不封在沛郡的酂县,而要封在远离家乡的南阳郡的酂县呢?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另外,永城有座萧何造律台,这是萧何为汉朝制定法律的遗迹,如果萧何封在南阳郡的酂县,怎么会在沛郡的酂县制定法律呢?还有,汉初彭越为梁王,都定陶(今属山东),如果把萧何封在沛郡酂县,对彭越还可以起到监督作用,刘邦何乐而不为呢?我就是带着这些疑问和猜想来探讨萧何封地问题的。查阅资料的结果,说明在唐代以前就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萧何的封地就是在沛郡的酂县。吕后二年才把萧何的封地改封在南阳郡的酂县。
2012年11月26日 05点11分
1
level 13
《中华大字典》申集“邑部”对“酂”、“邞”两字的解释与《说文解字》大同小异,现转引如下。
“酂”《汉地理志》:南阳郡酂,侯国。孟康曰:音讃。按:南阳县作酂,沛郡作邞。许(慎)二字画然不相乱也。在沛者,后亦作酂。
“酂”,才何切,音嵯,歌韵,*或字(*为酂的异体字)。邞,《说文》:沛国县,萧何初封邑,或从酂。
以上是对“酂”的解释,下面是对“邞”的解释。
“邞”,才何切,音醝,歌韵,沛国县,今酂县,见《说文》。《通训定声》:今河南归德府永城县西南有故城,后汉改为酂,与南阳之酂同字异音。萧何始封*县,不久高后又封何于酂县。③
上引《中华大字典》对“酂”,“邞”二字的解释,由于与《说文解字》及段注基本相同,故不必赘言重叙,但其观点简单明确,即认为沛郡之*,后改为酂,是萧何的始封地。吕后时把萧何(实为萧何夫人)改封在南阳郡的酂县,这一认识与历史的真实性是相符的。
2012年11月26日 05点11分
4
level 13
元和郡县图志》,其“酂县”条云:“秦汉(“汉”为衍字)旧县,④属砀郡,汉属沛郡。萧何封酂侯,即此邑也。”《元和郡县图志》为唐代历史地理名著,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它对“酂县”的解释,文字虽不多,但非常明白、准确。贺次君的《校勘记》尤为重要,现转引如下:
“萧何封酂侯,即此邑也”。考证:按《汉书》萧何封酂侯,地属南阳郡,班固曰:“侯国”是也,本音赞。《御批通鉴辑览》:“今湖北襄阳府光化县北酂县故城,萧何所封。”又《地理志》:沛郡有酂,读嵯,《说文》作“*”。钱坫《地理志补注》云:班固《泗水亭碑》以此作为萧何所封。又江统《徂淮赋》云:“戾*城而倚轩,实萧公之封徂国。”此《志》之所本。段玉裁曰:“始封于*,高后乃封之南阳之酂与筑阳。文帝、王莽之酂侯,皆在南阳。”⑤
2012年11月26日 05点11分
5
level 13
文颖是后汉著名经学家,是《汉书》最早的注释者。臣瓒是晋人,史失其姓,是《汉书》主要注释者之一。但文颖和臣瓒对萧何封地酂县的注释,多属表态性的判断文字,仅说明萧何封地在南阳郡酂县,没有提供什么理由和论据。颜师古是唐初的经学家、史学家,他对《史记》、《汉书》的注释颇具权威性,但智者千虑也有一失,他对萧何封地的注释虽然也下了一些考证功夫,然而其结论却不能令人信服。下面先引师古具有代表性的注文,然后再作必要的分析和评说。
2012年11月26日 05点11分
7
level 13
臣瓒曰:《茂陵书》:何封国在南阳酂,音赞。师古曰:瓒说是也。而或云:何封沛郡酂,音才何反,非也。《地理志》:南阳酂县为侯国,沛郡不云侯国也。又南阳酂县者......城西有萧何庙,彼土又有筑水,水之阳古曰筑阳县,与酂侧近连接,据何本传,何薨之后,子禄无嗣,高后封何夫人同为酂侯,小子延为筑阳侯,孝文罢同,更封延为酂侯,是知何封酂国兼得筑阳,此明验也。但酂字别有*音,是以沛之*县《史记》、《汉书》作酂字,明其音同也。班固《洒(泗)水亭碑》以萧何相国所封,与何同韵,于义无爽,然其封邑实在南阳,非沛县(郡)也。且《地理志》云:王莽改沛酂曰赞治,然则沛酂亦有赞音。*、酂相乱,无所取信也。说者又引江统《徂淮赋》以为证,此乃统之疏谬,不可考核。⑥
2012年11月26日 05点11分
8
level 13
上引注文,师古除了赞同臣瓒所说的萧何封邑在南阳外,还正面说出沛酂不是萧何的封国,并举出五点理由和根据.其一是《汉书•地理志》记载,南阳酂县是侯国,而沛郡酂县“不云侯国也”,其实这是对《汉书•地理志》的误解,其二是根据南阳酂县有座萧何庙,就认为萧何封国必在南阳,因为萧何封国后来改封在南阳,时间达二百年之久,有座萧何庙何足为据,永城的萧何造律台比萧何庙更有说服力,其三是以高后封萧何夫人为酂侯,封小子萧延为筑阳侯为据,来证明萧何封地在南阳酂县而兼得筑阳,并且加强语气说“此明验也”。其实这是把萧何以后的事往前拉,强安在萧何头上,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历史主义科学精神。其四是玩弄文字游戏,以酂、*同赞音,使酂、*相乱,又以王莽改沛郡酂县为赞治,说明沛*亦有赞音,使酂、*相乱,“无所取信也”。其实这是师古不信沛郡酂县说而强词夺理。其五是最没有道理的,师古竟然以《汉书•地理志》不记沛郡酂县为侯国,而否定班固在《泗水亭碑》中认为萧何初封地在沛郡酂县的意见,更以“此乃统之疏谬,不可考核”为由,而否定江统在《徂淮赋》中的正确观点,而咬定了萧何的封国不在沛郡酂县,而在南阳郡酂县的论点。
2012年11月26日 05点11分
9
level 13
①《史记》卷七《项羽本纪》。
②《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③《中华大字典》(缩印本全二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④秦汉旧县:“汉”为衍字。其原文应是:“秦旧县,属砀郡,汉属沛郡。”
⑤《元和郡县图志》贺次君校点本,卷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⑥此为《汉书•高祖本纪下》:“相国酂侯下诸侯王”之注文。
⑦载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江统《徂淮赋》也载此书。
⑧《酂侯萧何铭》作“受封于酂”,《泗水亭长碑》作“受封于*”。按班固为经古文学家,爱用古字,应以“受封于*”为是,“受封于酂”乃后人所改。
2012年11月26日 05点11分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