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式交通尴尬
晋城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2
贪腐淫恶 楼主
11月22日下午5点半。北京市西城区安德路与德胜门外大街交叉的十字路口处。在马路东头等待红灯要走向马路西头的冰窖口胡同的行人,不等人行横道对面的绿灯亮起,就开始扎堆迈步。这是近期媒体热衷描述的“中国式过马路”的场景。
“灯还没亮,往前走安全吗?”面对着记者的提问。一位中年妇女是这样回答的:“这不大家都走了吗?汽车红灯已经亮了。”而另外一名青年男子笑称:“这就是中国式的过马路呀。” 相对于行人过马路时不等人行绿灯亮起就扎堆迈步的情形,私家车主徐祝诉说了司机的苦恼:“前面绿灯亮起,斑马线的行人还在走,后面的喇叭就响个不停。在一些街道上,行人、汽车、自行车争着往前跑,行人怨灯短,开车人也不容易啊。”徐祝描述的是“中国式开车”。
11月23日下午3点多,北京七中门口。接孩子的家长聚在校门外,汽车、电动车、自行车停放在路边,整个学校门口乱哄哄的,像个集市。校门外本不宽敞的马路车流、人流更加拥挤,一时间,嘈杂声、喇叭声响成一片。学校大门对面的一家商店老板对记者说:“周一到周五,上下学时间,这里都这么热闹。”
“哪家学校不是这样?我们也不想挤在这里,学校门又进不去,校门口也没有宽敞地儿,只能在这等。”一位孩子家长表示他们这种“中国式接孩子”的方式也很无奈,“不来接吧,你看看这周围的环境,车来车往的,能放心吗?”
除了网上热议的“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开车”、“中国式接孩子”外,“中国式治堵”、“中国式造城”均是近期迅速涌现并且引发关注的“中国式交通尴尬”。
一位在北京市东城区鼓楼外大街与安德路十字路口过马路的行人描述了他眼中的“中国式过马路”的苦衷:“我们这儿人行道的红绿灯好像会随时变化似的,有时候绿灯等半天不亮,有的时候从绿灯亮起开始从路这头走,还没走到路那头,红灯又亮了,不知道这个灯是咋设计的。”
老人过马路更是近期“中国式过马路”引发关注后被讨论最多的话题。记者近日在鼓楼外大街与安德路十字路口采访时对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一些步速稍慢的行人和老人行至中间路段时遭遇红灯,不得不停在马路中央,两旁呼啸而过的车辆擦肩而过。
2012年11月25日 12点11分 1
level 12
贪腐淫恶 楼主
[汗]
2012年11月26日 09点11分 3
level 12
贪腐淫恶 楼主
[发怒]
2012年11月27日 01点11分 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