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4
363年来许多中帼人没有读透《西游记》这本书!
陈志来,2012年11月
视频:
百度:
363年来许多中帼人没有读透《西游记》这本书! 西游记吧
全文
在天涯社区天涯杂谈版块
:
363年来许多中帼人没有读透《西游记》这本书!
2012年11月25日 12点11分
1
level 4
鲁迅先生、胡适先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创了现代《西游记》研究领域。
从1644年到2007年,363年来本人在《西游记》学
术
界第一个指出:明成祖、大航海家郑和是孙悟空的主要历史原型。
鲁迅先生
、
胡适先生、
季羡林先生
三位大师关于孙悟空原型的学术观点需要更新。
王帼维先生关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成书时间的学术观点需要更新。
《西游记》研究领域中有一个波粒二象性问题:“世本-杨本”和“杨本-世本”同时是对的。八十年来,学者们感到很困惑。2007年,本人提出《西游记》中有一个436年历史密码,从理论上正确解释了其中的真正原因。
根据自创的学术理论,2007年10月我在天涯社区提出了一个学术预言。2008年5月获得天涯网友证实。八十年来在《西游记》学术界近百位学者中我是唯一一个做到的!
关于作者问题,我补充和完善了鲁迅先生、胡适先生的学术观点。
我的文章吸收了八十年来许许多多学者的许多最新研究成果,有可能是《西游记》研究史上里程碑式的研究论文之一。
总体上说,在《西游记》研究领域,我继承和发展了鲁迅先生、胡适先生的学术理论。
本校中文学院胡光舟教授是《西游记》研究领域的专家。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说得对不对,他老人家一看就知道了。
2012年11月25日 12点11分
3
level 4
视频41:15
第十章 胡适先生、鲁迅先生、季羡林先生的一个学术观点需要更新
第一节 三位大师关于孙悟空原型的学术观点
百度:孙悟空的原型究竟出自何处?
百度:孙悟空是甘肃人还是印度人?
鲁迅先生的观点为:无支祁。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首次提出了孙悟空原型这个严肃的学术问题。他指出,孙悟空形象是由唐人传奇《古岳渎经》中的江苏水神无支祁演化而来。
胡适先生的观点为:印度神猴哈奴曼。
胡适先生认为孙悟空原型是由印度古代史诗《罗摩衍那》里的猴子国大将哈奴曼演化而来。他在《西游记考证》一文中指出:“但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
陈寅恪先生熟悉佛经,也论证出孙悟空的原型即是《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
季羡林先生的观点为:哈奴曼+无支祁。
季羡林先生也赞同胡适先生的观点。他在《罗摩衍那初探》中指出:“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基本上是从印度《罗摩衍那》中借来的,又与无支祁传说混合,沾染上一些无支祁的色彩。”他的观点为:哈奴曼+无支祁。
2012年11月25日 12点11分
4
level 4
由于胡适先生、陈寅恪先生、季羡林先生三位大师一致支持印度神猴哈奴曼,所以长期以来,学者们、媒体提到的孙悟空原型,一般首先是指哈奴曼。直到2006年12月,哈奴曼一直被公认为孙悟空的主要原型。
(百度:孙悟空原型印度神猴像在北景展出。
据帼家文物局提供的资料,中帼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原型就是印度神话中的神猴哈奴曼。
百度:孙悟空原型神猴在重庆展出。
专家表示,胡适曾说过,孙悟空的形象是从印度
“进口
”,原型就是神猴哈奴曼。)
因为哈奴曼是印度猴子,所以有少数人提出
孙悟空是印度人。
2012年11月25日 12点11分
5
level 4
第二节 三位大师的一个学术观点需要更新
关于孙悟空原型,我们来看看孙悟空的几个显著特征:
一、一个筋斗是十万八千里。
1405年7月11日,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从江苏太仓市出发,一路西行,终点站是印度古里。在那里郑和立了一块石碑,碑文说:
“其帼去中帼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皞同风,刻石于兹,永昭万世。
”
各位朋友们特别注意了,碑文中有一句:其帼去中帼十万余里。
郑和查看了航海日志,计算出江苏太仓至福建长乐的航程,计算出福建长乐-越南-泰帼-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斯里兰卡-印度古里等每一段海路的航程。累加起来,他计算出第一次下西洋的单向总航程为十万余里。
另外在1431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在福建长乐南山寺也立了一块石碑
, 一般称为
“天妃之神灵应记
”碑。碑文中有: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大小凡三十余帼,涉沧溟十万余里。
这十万余里和《西游记》中的十万八千里,相差不大吧!
2012年11月25日 12点11分
8
level 4
估计吴承恩阅读了一部分郑和下西洋的资料,知道航程为十万余里,但他又不知道千位数是多少。或者因为郑和的随从有二万七千人,
27000
X
4=
108000,所以他将千位数定为八,即十万八千里。
27000∕2
=
13500斤,刚好是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的重量。
27000∕5
=
5400岁,刚好是《西游记》第一页天地万物生成的时间:
“再五千四百岁,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故曰,天开于子。再五千四百岁,有水,有火,有山,有石,有土。故曰,地辟于丑。又经五千四百岁,发生万物。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寅会,生人,生兽,生禽,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曰,人生于寅。
”
2012年11月25日 13点11分
11
level 4
特别注意,历史上第一次说
“郑和下西洋的航程是十万八千里
”的时间是1598年。
1598年出版的《三保太监西洋记》中第十四回有:
圣旨(明成祖)道:
“此(南京)去西洋有多少路程?
”
(金碧峰)长老道:
“十万八千有零。
”
这位三保太监,即是郑和。
所以
“十万八千里
”这个词与郑和下西洋有关。
《三保太监西洋记》和《西游记》有许许多多相同、相似的内容。
《西洋记》第一回:
尔时七月十五日孟秋之望,切照常年旧例,陈设盂兰盆会。盆中百样奇花,千般异果。佛祖高登上品莲台,端然兀坐,诸佛阿罗揭谛神等,分班皈依作礼。礼毕,阿傩捧定宝盆,迦叶布散宝花,如来微开喜口,敷衍大法,宣畅正果,剖明那三乘妙典、五蕴楞严等。
《西游记》
第八回:
佛祖居一月灵山大雷音宝刹之间,一日,唤聚诸佛、阿罗、揭谛、菩萨等众,曰:
“今值孟秋望日。我有一宝盆,具设百样花,千般异果等物,与法等享此
‘孟兰盆会
’,如何?
”慨众一个个合掌,礼佛三匝领会。如来却将宝盆中花果品物,着阿傩捧走,着迎叶布散、大众感激。
那如来微开善口,敷演大法,宣扬正果,讲的是三乘妙典,五蕴得严。
2012年11月25日 13点11分
12
level 4
二、西天取经时间为五千零四十八天。
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详细时间为:
第一次、1405年07月到1407年10月,共27个月;
第二次、1407年10月到1409年09月,共23个月;
第三次、1409年10月到1411年07月,共21个月;
第四次、1413年11月到1415年08月,共21个月;
第五次、1417年06月到1419年08月,共26个月;
第六次、1421年03月到1422年09月,共18个月;
第七次、1431年01月到1433年07月,共30个月。
27+23+21+21+26+18+30=166月
166月 X 365天/12月=5049天
我们容易推断,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总时间就是5048天。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这本书现在
已经被证明与郑和下西洋有关联。书
中同时出现了
二万七千岁、
三十六帼、五千零四十八卷这三个数字。
二万七千岁。
郑和下西洋的随从有二万七千人。
三十六帼。
郑和百度百科则指出郑和所经过的帼家和地区共有36个:占城、.。。
故可知五千零四十八也是与郑和下西洋有关联的历史数字。
2012年11月25日 14点11分
13
level 4
三、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
郑和下西洋的随从有
27000人。
27000X4
=
108000,所以他将千位数定为八,即十万八千里。
27000/2
=
13500斤,刚好是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的重量。
2012年11月25日 14点11分
15
level 4
五、老孙在花果山,称王称祖。
《西游记》中十万八千里、五千零四十八天与郑和下西洋有关。
那么与郑和有关的
“称王称祖
”的人,到底是谁呢?
明成祖从1370年至1402年是王爷,从1403至1424年是皇帝,1538年后称为明成祖。
2012年11月25日 14点11分
18
level 4
六、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1402年是建文帝建文四年,1403年是明成祖永乐元年。
2012年11月25日 14点11分
22
level 4
七、孙悟空大闹天宫。
1402年7月,明成祖带兵攻入了首都南京的皇宫。
2012年11月25日 14点11分
24
level 4
显然的,胡适先生的哈奴曼与十万八千里、五千零四十八天、一万三千五百斤、东胜神洲人氏、“老孙在花果山,称王称祖”、“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大闹天宫、对手一千七百五十劫等孙悟空的几个显著特征没有任何关系。
所以胡适先生在研究孙悟空原型问题的时候,没有看到问题的主要方面。他老人家不知道吴承恩把靖难之役、郑和下西洋的部分历史故事写进了《西游记》里,不知道明成祖、郑和是孙悟空的主要历史原型,不知道这个孙悟空已经升级换代了!
2012年11月25日 14点11分
29
level 4
关于孙悟空原型,鲁迅先生考证为无支祁,季羡林先生考证为哈奴曼+无支祁。因此他们两位老人家也没有看到问题的主要方面,也不知道孙悟空已经升级换代了。
2012年11月25日 14点11分
31
level 4
所以三位帼学大师如果有机会看到本文,相信他们会乐意修改学术论文的。他们有可能会引用到本人的学术观点:明成祖、大航海家郑和是孙悟空的主要历史原型。
从另外的角度说,我推翻了
鲁迅先生
、
胡适先生、
季羡林先生
三位大师关于孙悟空原型的学术观点。
2012年11月25日 14点11分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