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
淡淡的怀念
楼主
6月15日星期三,南方周末第1114期最后截稿日,上午摄影记者柴春芽发回图片,下午我发回文稿。晚7点,我们正在牡丹江市的一家朝鲜饭馆门口吃晚饭,接到了新闻部副总监、头版编辑杨瑞春的口气沮丧的电话:彻底发不了了,禁令到。好的。可是采访手记还得写。我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年龄,除了做自己喜欢的事之外,还要做应该做的事。一、一个记者的判断6月13日下午5时左右我们到达沙兰镇外的救援指挥部,到牡丹江市委宣传部部长唐、曹处登记,获得“采访资格”。当日在镇上采访至晚10点左右,回宁安市。14日早8点30出发,在宁安市殡仪馆和沙兰镇不间断采访,至晚11时回牡丹江。此前在11日下午及晚上,还有10个小时左右用于收集当地气象、水文和其它资料。这一工作量,在当时条件下也算不少,因此我相信自己获得的信息的数量。另外我也相信这些信息的质量,因为我相信眼睛,多过相信耳朵。主观判断不能写入新闻,但是可以在这里说出:A、 我不认为当日的沙兰镇有什么山洪和泥石流。新浪的新闻专题里有一家媒体制作的现场示意图,显示两股山洪从山上下来,这是错的。村民们说得很清楚,我也看得很清楚,来水只有一个方向,就是沙兰河。我们的出租车在6月14日打了680多块钱,除了在往来的公路上花了大约300多块钱之外,就是在沙兰镇转来转去,没看到任何其它方向来水的迹象。一个必须注意的客观事实是,山很远。常识是,水往低处流。哪里最低?河流和湖泊所在地最低。如果距离够远的话,山上下来的洪水一定会先汇入河流。百度一下“泥石流”,第一条的解释是:泥石流是介于流水与滑坡之间的一种地质作用,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注意上面的“并”字,固体和泥沙都是必要条件。其实这是常识。黄河水一碗水半碗沙,可是黄河不能叫泥石流。到现场采访的记者有几百人,有谁见过上述符合定义的物质,可以指正我。如果当地官员继续说这是泥石流灾害,请拿几块石头出来,航拍一张照片,让大家看看山洪和泥石流冲击沙兰镇的轨迹。14日,我们两次试图去上游的王家村、和胜村以及和胜水库,但是道路阻断,至当晚仍不能通行,因此无法判断上游几个村的情况。我只能说,在上游,山洪和泥石流也许有,也许没有。可是我们必须弄清楚一点,对于沙兰镇本地来说,人们遭遇的东西简单明了,就是河水出槽。对于地方官员来说,山洪、泥石流和河水出槽,责任大小不同,这也是常识。B、 规模与死亡人数严重不成比例。洪水至沙兰镇,即水到中心桥,约在2点15分。按受访孩子所述时间平均计算,从水进教室,到涨至2米多高程即最高水位,大约用了10分钟。另外,中间还有水漫中心桥、出槽、顺路流至操场以及冲跨学校围墙的时间,无人见证,我模糊计为5分钟。也就是说,最高水位出现在2点30分。3点多一点儿,赵南日等家长已经可以冲进校园,当时水位是至胸,不超过1米2。也就是说,洪水在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退却了将近一半。这是什么样的洪水?没错,它可以杀人,甚至再小一些也可以杀人,但是不能回避的客观事实是,它的规模绝对不大。如果河道设施合理一点,既便洪水不能完全疏导,又如何能在短时间内杀死100多个孩子?C、 河道设施不合理,学校成为蓄水池由于当时无法到达上游的几个村,因此我们无法判断上游的河道设施是否有拦水、蓄水情况,不过沙兰镇的情况可以看得一清二楚。报道中已经写到,中心小学附近的中心桥的桥面距水面有10米左右,而下游的这处矮桥桥面与水面的距离不超过5米。这座已被村民们称为“憋水桥”的矮桥受损严重,铁栏杆已经被彻底冲跨,显然承受过巨大的冲击。相比之下,学校附近的中心桥则毫发无损。正是下游的这座矮桥,起到了拦水坝的作用,使学校成为蓄水池在报道中我写道,这是村民的判断。这是事实。在这里我可以说,这同时也是一个记者的判断。
2005年06月19日 08点06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