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9
“我父亲占的地方好,那就把这块地当公墓,其他的老少爷们,都可以把自家死去的亲人,迁入这个公墓。”很快,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一个占地近10亩的公墓在朱集村落成。
公墓虽然建成了,但朱伟认为:“平坟复耕要真正撕开口子,干部,就要先干一步。”
于是,朱伟专门召集家族成员开会,向族人表明,他要先带头平掉自家的坟。“其他的头儿可以带,但这个头儿咱不能带,等所有的坟移完了,咱的主坟再动。”朱伟的提议,遭到门宗族人的坚决反对。
“这是国家的政策,就是我这个村支部书记不当了,咱的坟照样得迁,既然非迁不可,那晚迁不如早迁,被动地迁就不如主动地迁。”
……
尽管朱伟苦口婆心地反复做工作,他的叔叔还是骂他不忠不孝、官迷。还有家族成员说,孩子正考学,得罪先人,考不上怎么办?
两次家庭会议下来,平坟的事还是没通过。最后,门宗族人代表甩出一句话:“要迁你迁,俺老少爷们不管不问,也不出一分钱。”
“恁不出,我包完!”5月27日、28日两天,朱伟自己出钱,自己找人,把自家老坟院里的28座坟全部迁进了公墓。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朱伟的举动,触动了村民的神经。在朱集村群众大会上,村民朱守敬率先表态,表示响应国家号召,带头迁坟。随后,村民梁安生、杨平均也表示支持。于是,朱集全村总动员,5月29日这一天,该村的1000多座坟全部迁入了公墓,腾出可耕地30亩。
为把平坟这件事做实,朱伟带领的由50人组成的验收队伍又将外形类似坟头的麦草垛都给挑了。朱伟说,朱集村的村民都在平坟后的地方种上了庄稼,他带人检查过,这是为了避免反弹。“种上庄稼,很快就找不到原来的坟地了”。
4
平坟复耕,朱集村成榜样
朱集村的做法,在全市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时间,鹿邑、项城、西华、淮阳等地前来学习经验的络绎不绝。由于参观的人太多,朱伟一个人讲不过来,增加6名讲解员不久,几名镇干部也加入进来。
前些天,朱伟还应邀来到周口经济开发区,为600多名党员干部传授殡葬改革的经验。朱伟说:“傻子埋到全国最好的坟里,还是个傻子。人长啥样,跟血统有关系,不是风水。啥叫风水?靠本事多挣点钱,争取娶个好媳妇,低的找个高的,黑的找个白的……”当天,朱伟幽默、风趣的演讲,博得在场听众一阵高过一阵的掌声。
5
“为群众谋利的事,群众最终会支持”
“为群众谋利的事,群众最终会支持。”朱伟感慨,如今,我国的不少地方,公墓价格如同房价一样越来越高,许多人直喊“死不起”。朱集村目前所建的公墓,像社区一样规范,同时可容纳1万人近5个村的丧葬墓地,让死去的人也能“住进”规范的“阴间社区”。
朱伟说,平心而论,平坟复耕,尽管当初可能有部分群众不理解,但还是得到了大多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如果群众都不愿意,不会一天能平1000多个坟头,而且期间没有出现**的,也没有打架、寻衅滋事的。
“我发现,在朱集村,朱伟说啥群众就听啥。”利用暑期在朱集村调研的清华大学学生吕志强感慨,来朱集村调研不虚此行。吕志强说,从国家到地方,都知道殡葬改革是利国利民、造福后代的好事,但有些地方推行平坟复耕工作进展缓慢或举步维艰,原因不是群众的觉悟不高,而是干部没有真正跟群众打成一片。“从这件事上我悟出一个道理:做什么事,都要依靠群众。”吕志强表示,这次调研他的收获很大,以后要继续向基层学习、向群众学习。
在朱集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陈书敬,称在这里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陈书敬说,他到朱集村当大学生村官已经3年了,亲眼看到朱集村日新月异的变化:新型社区建设已完成80%,美人指葡萄单一品种种植面积全省第一。这次殡葬改革,在朱伟的带领下,朱集村把号称“万事第一难”的平坟做成了,除了宣传发动、干部示范作用外,关键是赢得了群众的支持。
“这个举措好,以前坟头到处都是,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妇女、老人到地里干活,看见坟头吓得不轻。”
“火化后二次装棺,大操大办,其实是顾及面子,是虚伪心理在作怪。大部分人从内心里也不愿意这样做,关键是谁都不愿意带头捅破这层纸。”
……
在朱集村采访,说起平坟复耕,群众坦言起初也不理解,但现在都赞赏有加。从百姓的赞扬声中,记者真切地感受到:殡葬改革,得到了朱集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拥护。善于开拓的朱集村人,也正享受着平坟复耕带来的实惠和便利。
2012年11月24日 09点11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