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从《以和为贵》看「被边缘化」的香港
陈国熹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2
文曲星 楼主
一楼
2012年11月23日 14点11分 1
level 12
文曲星 楼主
风雪中的故事 何故/文
「港产片」何去何从?
由「爱兄弟」到「爱黄金」,为了「爱黄金」而「爱国」,杜琪峰执导的《黑社会2 以和为贵》,延续上集探讨「黑社会」如何随著大时代而转变,今集更直接讨论「黑社会」究竟何去何从?
《以和为贵》气势磅礴,剧力万钧,编、导、演均更上一层楼,写下历史性的一页。然而,《黑社会》系列所呈现出的文化图腾,更凌驾於其艺术成就以上,「黑社会」既可代表「香港人」,同样可以代表象徵香港人文化特质的「港产片」,我们正好籍此来回顾及展望「港产片」,甚至整个创意工业的定位和方向。
谈及「港产片」,大家即时联想到的,肯定不会是王家卫代表香港扬威不同国际影展的零星「艺术片」,理应是「宁要不通,莫要平庸」,并且充满「屎/尿/屁」的主流通俗胡闹笑片吧!但不少外国观众却将「港产片」等同於「功夫片」,从李小龙到成龙到《卧虎藏龙》正是如此,其后袁和平与甄子丹等「武术指导」或「武术导演」在荷里活大放异彩,周星驰的《功夫》更成为历来票房最高的港产片,并且打进了世界各地的市场,投资者和电影人均已磨刀霍霍,准备以「功夫片」为香港影坛重振雄风。其实,「港产片」真正让本土和外地观众认同的只有以黑社会为题材的「黑帮片」。
「黑社会」可谓跟香港一起成长,是香港历史与文化的重要一环,也是每个香港人的集体记忆与共同语言,正如《黑社会》的剧情,早期在港英政府管治下的「黑社会」,均是由中国大陆逃离来到这个渔港的移民,本是同根生,当然要「以和为贵」。三百年前,「黑社会」的源头「洪门」乃是反清复明的「爱国」组织,时至今日,「黑社会」成员已不再是「义士」,他们「爱黄金」不「爱兄弟」,为求目的,不择手段,跟世界各地的犯罪组织毫无分别。
无容置疑,「黑社会」正正是一种国际性的共同文化,早在全球化现象普及之先,「黑帮片」已涌现於东西方影坛,成为主要电影类型之一,七十年代的荷里活,《教父》系列於1972年面世后,带领起「黑帮片」的热潮,「黑帮家族」的题材更是一代经典。同期的日本「黑道片」也是一股新浪潮,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首选「鬼才导演」深作欣二於1973年执导的《无仁义战争》系列电影,身穿西装的黑道兄弟拿起东洋刀,快意恩仇的现代任侠实录,深得日本浪人精髓,不但是票房奇葩,也获得相当高的评价,情况好比八十年代的香港影坛。
吴宇森的《英雄本色》於1986年取得空前成功后,香港出现大量以黑社会为题材的电影。Mark哥[周润发饰]那种有情有义,敢於挑战命运的鲜明性格,将港产片中的黑道人物模糊化地演变成为「英雄」,「英雄」可以疾恶如仇,亦可以跟**惺惺相惜(周润发与李修贤),正好延伸中国人向来在武侠小说内所向往的浪漫世界,道亦有道,义薄云天,以地下秩序来抗衡极权,以英雄侠义来挑战暴政,从此「英雄类型」主导了「黑帮片」甚至「港产片」长达数年之久,周润发固然是当时的代表人物,其他一线男演员[除成龙]皆曾演绎「黑道英雄」的角色,只是随著写实化的「枭雄类型」出现,浪漫化的「英雄类型」已渐走下坡。
1990年由麦当雄监制的《跛豪》,讲述真实人物「跛豪」的传奇故事,港产黑帮片从此走向写实的路线,剧情不再天马行空,起承转合残酷写实,结局更是宿命难逃,如斯沉重的题材或许是香港面临九七的信心危机所触发的惊恐反应,「枭雄类型」在这个时期此起彼落,叫好叫座的还有两集《五亿探长雷洛传》、《蓝江传》和《四大家族》等,但此类型却於1998年由麦当雄以描写台湾黑金政治的虚构故事《黑金》亲自写上句号。
取而代之的是改编自漫画(原作者:牛佬)的《古惑仔》系列,「古惑仔」作为一个香港黑社会新生代的代名词,《古惑仔》竟为这群来自草根的「古惑仔」换上「中产阶层」的彩衣,一番努力后终於摆脱贫穷,受惠於经济起飞的成就,却困惑於政治幻变的暗涌;「陈浩南」(郑伊健饰)、「山鸡」(陈小春饰)等角色成为家喻户晓的年青偶像,「洪兴」和「东英」则成为香港传统社团的新符号,更直接影响该系列导演刘伟强於千禧年的代表作:《无间道》系列,在过往「黑帮片」中「正、邪」对立的基本元素,加入了香港人迷惘於大时代的身份危机,做成一时无俩的全城效应。
2012年11月23日 14点11分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