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以和为贵,何去何从?——两部《黑社会》的留「白」 …
陈国熹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2
文曲星 楼主
一楼
2012年11月23日 14点11分 1
level 12
文曲星 楼主
陈嘉铭
说呼之欲出,想当然是杜琪峯的《黑社会》及《黑社会2以和为贵》的香港阅读,为本土社会的政治纷争作另行观照;更可堪玩味的,是电影人物被观众赋予联想,为政客主角作埋身对应,似乎叫人相信电影宣传的一句「香港黑社会何去何从?」,便会如简化提问「香港社会何去何从?」——把一个「黑」字从中抽离,便必然是亮白分明的解码。
事实是,杜琪峯这两年的杰作,语意比表面的拆解阅读,尤其深长。当然,两部相辅相成的黑社会故事,是为香港社会而来;但在政治与人物近乎对应的想像以外,其实还包括了对中国作为香港「另一宗主国」的认同拉扯,以及对本土前途未知吉凶的隐忧。
2012年11月23日 14点11分 3
level 12
文曲星 楼主
两部作品,暗示杜琪峯未必喜以祖国本子办事,然而骨子里倒是爱国为上;是故要戏中人直言「爱国」,也不讳言以宣传用语明言「黑社会都有爱国」,似乎要在「爱兄弟,还是爱黄金」之上,放下更重的国家认同论述。然而,爱国的指涉,却并不如喊叫口号的煽情样板,而是充满多层次的游离。如此游离,是为故事人物在首尾两集的投诚,极尽变色龙之能事;亦在龙头棍的权力欲望之外,在北方看到更值得追寻的金矿福地,却失诸交臂。
由此去想,第二回的黑社会角力场,是杜琪峯作品更趋哀怨的香港悲歌,亦对香港政局被选举(Election)主导论述的现象,作永恒奏鸣——如果,香港的命运只由选举定断,那杜琪峯的电影世界,又是否曾为此留下足迹,替香港人的脉搏唏嘘短句,却已是万语千言?
2012年11月23日 14点11分 4
level 12
文曲星 楼主
龙头棍,却离不开母体
如此设问,先未解答,反引导重回国家指涉的深度想像,因为个中毕竟埋下了导演的千言万语,导引回溯。
两集《黑社会》的故事,回溯香港社会的殖民往昔,也铺展回归以来首长选举的比喻。龙头棍如薪火相传,由邓伯(王天林饰)在首集的一句说其「有过百年历史,冇咗大家都冇面」,而得以确认一时一地的权力象徵。想当然的男性生殖器联想,也必然是彰显雄性权力的核心,更是公平选举与见利忘义之间的被动图腾。它的一得一失,是想当然重振雄风与无能为力的两极对垒,教人拚死暗战;可是,权力的象徵物,虽不至随携带者攀山涉水,却由首集的灶底来到续集的墓穴——权力的表面风光,近乎无物,如将焚柴枝或死者骨灰,被置於未为人所留意的极地;它的存活,是游移的。而持有人的权力,在一昔间随之化为灰烬,亦绝不会是惊人的非常突然,因龙头棍只不过是有名无实的符码。
2012年11月23日 14点11分 5
level 12
文曲星 楼主
真正的主宰,是戏中人有意无意为保龙头棍的去路,都直往北方的草原母地——首尾两集,龙头棍被都被安排在危急之际,被送往内地;而续集中龙头棍更被小角色送到娘家,可见那权力的归顺,还是离不开祖国的母体。毕竟,时移势易是常事,戏中两年前「和联胜」之争,香港警方马首是瞻紧贴办事人追追逐逐,却在续集仅余一辆无力的警车,几乎被迎头的滑行棺木撞个正著,可见大势已去的,是被流长蜚短的「边缘化香港」。续集龙头棍失踪,Jimmy仔(古天乐饰)虽然张狂上位,却竟然由内地石副厅长(尤勇饰)交还如此图腾,香港(黑)社会的确大势已去。
2012年11月23日 14点11分 6
level 12
文曲星 楼主
人所效忠,只是傀儡人生
戏中人无力,也得靠依附於游离的权力网,左右逢源。比如是飞机(张家辉饰)与东莞仔(林家栋饰)在首集随大D(梁家辉饰)拚死,却见乐少(任达华饰)得势而同心靠拢;及至续集Jimmy仔的气焰渐狂,除却飞机以外,其他人(更包括林雪所饰的大头,以及张兆辉所饰的师爷苏)都一同效忠,甚至最初为乐少道尽好话的邓伯也来一反常态,说Jimmy仔发迹的生意算盘营运成功,为骨子里爱黄金的兄弟铺设明路。反倒是串爆(谭炳文饰)竟然由首集反对到续集支持乐少,是他如飞机般忠心,抑或另有黄金般的利益洗礼?
没有大打出手,只有断肢碎肉,以及Jimmy仔拳拳生风的狠劲,却又没有令续集结尾被打的石副厅长面部改容。也许,那最初普通话被人窃笑的上位红人,不会再有内地商人作势逢迎的「尽量配合」,反之到最后是石副厅长所明示「你要如何如何」那近乎钦点的指引;打人者近乎气绝,被打者欣然
下山
——首集大D所站的本地山岗不再为人高瞻远足,内地的山岭居所倒是人所向往,却是Jimmy仔作为新办事人的囚牢;他的大势,是虚无,亦是傀儡人生的开端。
2012年11月23日 14点11分 7
level 12
文曲星 楼主
「寻找」两年,是留白?是苍白?
在即将推出的新书《银河映像,难以想像——韦家辉+杜琪峯+创作兵团(1996-2005)》(香港:三联,2006)里,杜琪峯的访问道出他开始讲究电影的文学性;事实是,电影里的文学性,离不开当中所制造的象徵符码,以电影语言呈现出来。因此之故,杜琪峯的电影其实一直不缺文学份量,为香港社会谱写前路指向,委婉,深刻。
  两集《黑社会》电影的故事横贯两年,这个两年,究竟发生了甚麼事——是仅余续集的选举象徵与(再)论述?究竟杜琪峯在选举之外如何设/否想香港?也许,是前作的「寻找」——是《PTU》的蓝帽子寻找失枪,是《大事件》的警方制造好戏,为警队重振士气,亦是《柔道龙虎榜》的失明主角重寻信心。当中满载象徵,所发生的事情无论是一朝一夕抑或辗转多时,皆可以被阅读为两次选举之间的港人努力;然而,因两年的「寻找」,更可看到续集的终极悲歌,因为努力平衡与抗衡之后,只仅余苍白的山野,将人囚禁在不知名的氛围里——这可会是文学的留白,抑或是虚空的怅惘?
  以和为贵——杜琪峯要说的,是和,却不落贵显;是贵,却永无和乐。黑社会被去掉一个「黑」字,留下的「白」,恐怖,失衡。
2012年11月23日 14点11分 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