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平定齐国
韩信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5
书剑和谐 楼主
秦二世一年【集解】徐广曰:“壬辰。”【正义】七月,陈涉起陈。八月,武臣起赵。九月,项梁起吴,田儋起齐,沛公初起,韩广起燕。十二月,魏咎起魏,陈王立之。二年六月,韩成起韩,项梁立之也。
九月 齐王田儋始。儋,狄人。诸田宗强。从弟荣,荣弟横。【索隐】二世二年六月,章邯杀儋。儋立十月死。齐立田假。二世二年八月,田荣立儋子市为王。项羽又立市为胶东王,封田都为临淄王,安为济北王。田荣杀田市、田安,自立为王。羽击荣,平原人杀之。田横立荣子广为王也。——《秦楚之际月表》
2012年11月23日 02点11分 1
level 15
书剑和谐 楼主
汉王和滕公共乘一车从成皋北面的玉门逃去,往北渡过黄河,驱马跑到夜晚,留宿在修武。他自称是使者,在第二天清晨,冲入张耳,韩信的军营,夺了他们的军权。又派张耳往北到赵地去大量收集兵卒,派韩信东进攻打齐国。——《高祖本纪》
2012年11月23日 02点11分 2
level 15
书剑和谐 楼主
淮阴侯韩信已受命东进,还没有渡过平原津。这时,汉王却暗中派郦食其前去游说齐王田广,田广叛楚,与汉和好,共同进攻项羽。韩信见此,本想停止攻齐,蒯通劝他还是要攻下齐国,于是听了蒯通的主意,袭击并打攻了齐军。齐王用大鼎把郦食其煮死,向东逃到高密。项羽听说韩信已率河北军攻占了齐国、赵国,将要进攻楚国,就派龙且、周兰前去打韩信。韩信跟他们交战,骑将灌婴出击,大败楚军,杀了龙且。齐王田广奔往彭城。——《高祖本纪》
2012年11月23日 02点11分 3
level 15
书剑和谐 楼主
汉王听从了郦生的计策,再次出兵据守敖仓,同时派遣郦生前往齐国。……田广认为郦生的话是对的,就听从郦生,撤除了历下的兵守战备,天天和郦生一起纵酒做乐。淮阴侯韩信听说郦生没费吹灰之力,坐在车上跑了一趟,凭三寸不烂之舌便取得了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心中很不服气,就乘夜幕的掩护,带兵越过平原偷偷地袭击齐国。齐王田广听说汉兵已到,认为是郦生出卖了自己,便对郦生说:“如果你能阻止汉军进攻的话,我让你活着,若不然的话,我就要烹杀了你!”郦生说:“干大事业的人不拘小节,有大德的人也不怕别人责备。你老子不会替你再去游说韩信!”这样,齐王便烹杀了郦生,带兵向东逃跑而去。汉高祖十二年,曲周侯郦商以丞相的身份带兵攻打黥布有功。高祖在分封列侯功臣时,很是思念郦食其。郦食其的儿子郦疥多次带兵打仗,但立下的军功没有达到封侯的程度,皇帝就为他父亲的缘故,封郦疥为高梁侯。后来又改食邑在武遂,侯位传了三代。——《郦生陆贾列传》
2012年11月23日 02点11分 4
level 15
书剑和谐 楼主
韩信领兵向东进发,还没渡过平原津,听说汉王派郦食其已经说服齐王归顺了。韩信打算停止进军。范阳说客蒯通规劝韩信说:“将军是奉诏攻打齐国,汉王只不过暗中派遣一个密使游说齐国投降,难道有诏令停止将军进攻吗?为什么不进军呢?况且郦生不过是个读书人,坐着车子,鼓动三寸之舌,就收服齐国七十多座城邑。将军率领数万大军,一年多的时间才攻克赵国五十多座城邑。为将多年,反不如一个读书小子的功劳吗?”于是韩信认为他说得对,听从他的计策,就率军渡过黄河。齐王听从郦生的规劝以后,挽留郦生开怀畅饮,撤除了防备汉军的设施。韩信乘机突袭齐国属下的军队,很快就打到国都临菑。齐王田广认为被郦生出卖了,就把他煮死,而后逃往高密,派出使者前往楚国求救。韩信平定临菑以后,就向东追赶田广,一直追到高密城西。楚国也派龙且率领兵马,号称二十万,前来救援齐国。——《淮阴侯列传》
2012年11月23日 02点11分 5
level 15
书剑和谐 楼主
齐王田广和司马龙且两支部队合兵一起与韩信作战,还没交锋,有人规劝龙且说:“汉军远离国土,拼死作战,其锋芒锐不可挡。齐楚两军在本乡本土作战,士兵容易逃散。不如深沟高垒,坚守不出。让齐王派他亲信大臣,去安抚已经沦陷的城邑,这些城邑的官吏和百姓知道他们的国王还在,楚军又来援救,一定会反叛汉军。汉军客居两千里之外,齐国城邑的人都纷纷起来反叛他们,那势必得不到粮食,这就可以迫使他们不战而降。”龙且说:“我一向了解韩信的为人,容易对付他。而且援救齐国,不战而使韩信投降,我还有什么功劳?如今战胜他,齐国一半土地可以分封给我,为什么不打?”于是决定开战,与韩信隔着潍水摆开阵势。韩信下令连夜赶做一万多口袋,装满沙土,堵住潍水上游,带领一半军队渡过河去,攻击龙且,假装战败,往回跑。龙且果然高兴地说:“本来我就知道韩信胆小害怕。”于是就渡过潍水追赶韩信。韩信下令挖开堵塞潍水的沙袋,河水汹涌而来,龙且的军队一多半还没渡过河去,韩信立即回师猛烈反击,杀死了龙且。龙且在潍水东岸尚未渡河的部队,见势四散逃跑,齐王田广也逃跑了。韩信追赶败兵直到城阳,把楚军士兵全部俘虏了。——《淮阴侯列传》
2012年11月23日 02点11分 6
level 15
书剑和谐 楼主
这时韩信已经打垮了赵国,做了相国,向东攻打齐国。曹参以左丞相的身份隶属韩信,击溃了齐国历下的军队,于是夺取了临菑。回军平定济北郡,攻打著县、漯阴、平原、鬲县、卢县。不久跟随韩信在上假密进击龙且的军队,大败敌军,斩了龙且,俘虏了他的部将周兰。平定了齐国,总共得到七十余县。捕获了原齐王田广的丞相田光、代替丞相留守的许章和原齐国的胶东将军田既。韩信做了齐王,领兵到了陈县,与汉王会合,共同打败了项羽,而曹参留下来平定齐国尚未降服的地方。——《曹相国世家》
2012年11月23日 02点11分 7
level 15
书剑和谐 楼主
灌婴以御史大夫的身份率领郎中骑兵,隶属于相国韩信,在历下击败了齐国的军队,他所率领的士卒俘虏了车骑将军华毋伤及将吏四十六人。迫使敌兵投降,拿下了临菑,活捉齐国守相田光。又追击齐国相国田横到嬴、博,击败齐国骑兵,所率领的士卒斩杀齐国骑将一人,活捉骑将四人。攻克嬴、博,在千乘把齐国将军田吸打得大败,所率士卒将田吸斩首。然后跟随韩信引兵向东,在高密攻打龙且和留公旋的军队,所率领的士卒将龙且斩首,活捉右司马,连尹各一人、楼烦将领十人,自己亲手活捉亚将周兰。齐地平定之后,韩信自立为齐王,派遣灌婴单独率军去鲁北攻打楚将公杲的军队,获得全胜。——《樊郦滕灌列传》
2012年11月23日 02点11分 8
level 15
书剑和谐 楼主
傅宽曾隶属于淮阴侯韩信的指挥,击败了齐国在历下的驻军,击垮了齐国守将田解。后来归属相国曹参指挥,攻破博县,又增加了食邑。因为平定齐地有功,汉王把表示凭证的符分成两半,交给他一半,以示信用,使他的爵位世代相传,封他为阳陵侯,食邑二千六百户,免掉他先前受封的食邑。后担任齐国右丞相,屯兵驻守防备田横作乱。在齐国任国相五年。——《傅靳蒯成列传》
2012年11月23日 02点11分 9
level 15
书剑和谐 楼主
丁复:以赵将从起邺,至霸上,为楼烦将,入汉,定三秦,别降翟王,属悼武王,杀龙且彭城,为大司马;破羽军叶,拜为将军,忠臣,侯,七千八百户。
陈武:以将军前元年率将二千五百人起薛,别救东阿,至霸上,二岁十月入汉,击齐历下军田既,功侯。
丁礼:以中涓骑从起砀中,为骑将,入汉,定三秦,侯。以都尉击籍,属灌婴,杀龙且,更为乐成侯,千户。
季必(【索隐】案:灌婴传,重泉人;作“李”,误也。):以都尉汉二年初起栎阳,攻废丘,破之,因击项籍,别属韩信破齐军,攻臧荼,迁为将军,击信,侯,千户。
吕马童:以郎中骑将汉王元年从起好畤,以司马击龙且,复共斩项羽,侯,千五百户。
陈涓:以卒前元年起砀从,以二队将入汉,击项羽,身得郎将处,功侯。以丞相定齐地。
冷耳:以客从起沛,用兵从击破齐田解军,以楚丞相坚守彭城,距布军,功侯,二千户。
蔡寅:以魏太仆三年初从,以车骑都尉破龙且及彭城,侯,千户。
王周:以骑司马汉王元年从起废丘,以都尉破田横、龙且,追籍至东城,以将军击布,九百户。
赵将夜:以赵将汉王三年降,属淮阴侯,定赵、齐、楚,以击平城,侯,七百户。
卢卿:以齐将汉王四年从淮阴侯起无盐,定齐,击籍及韩王信于代,侯,千户。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2012年11月23日 02点11分 10
level 15
书剑和谐 楼主
田横平定齐国三年之后,汉王刘邦派郦食其到齐国,向齐王田广和丞相田横游说,要他们归顺汉朝。田横认为此事可行,就解除了齐国在历下对汉军的防备。汉将韩信本来带兵将要向东攻打齐国。齐国起初曾派华无伤、田解带领军队在历下驻扎以抗拒汉军,等到汉使者到来,就废弃了守城的战备,放任兵士饮酒,并派使者与汉朝讲和。但汉将韩信在平定了赵国、燕国之后,用蒯通的计策,越过平原,突然出击,打败了齐国在历下驻扎的守军,接着又攻入临淄。齐王田广、丞相田横见汉军突然出现,非常生气,认为自己被郦生出卖了,立刻烹杀郦生。齐王田广往东逃到高密,丞相田横逃到博阳,守相田光逃向城阳,将军田既带领军队驻守胶东。这时,楚国派来龙且带领军队救助齐国,齐王田广与龙且在高密会师。汉将韩信与曹参在高密大破齐楚联军,杀死楚将龙且,俘虏齐王田广。汉将灌婴继续追击,又俘虏了齐国守相田光。灌婴继续进军,到达博阳。而田横听到齐王田广已死,就自立为齐王,转过来与灌婴交战。在嬴下,田横的军队被灌婴打得大败。田横逃到梁地,投归彭越。这时,彭越拥兵梁地,在楚汉之间保持中立,又像为了汉王,又像为了楚王。韩信在杀死了楚将龙且之后,接便命令曹参继续向胶东进军,在这里大败田既并在战斗中杀死了他;韩信又命灌婴追击齐将田吸,在千乘将他击败并斩杀他。这样,韩信便平定了齐地,向刘邦上书,请立自己为齐国假王,刘邦也就因势立韩信为齐王。——《田儋列传》
2012年11月23日 02点11分 11
level 15
书剑和谐 楼主
太史公说:蒯通的计谋实在是厉害呀!它既搞乱了齐国而又骄纵坏了淮阴侯,最后又害死了田横、韩信这两个人!蒯通擅长于纵横之说,曾写书论战国时期的权变方策,总共八十一篇。蒯通与齐国人安期生要好,安期生曾谋求项羽任用他,但项羽不能采用他的策谋。后来项羽又想封他们二人爵位,但他们不肯受爵,就逃走了。田横节操高尚,宾客仰慕他的高义而愿意随他去死,这难道还不是至为贤能的人吗?——《田儋列传》
2012年11月23日 02点11分 12
level 15
书剑和谐 楼主
项王听说淮阴侯韩信已经攻克了河北,打败了齐、赵两国,而且正准备向楚军进攻,就派龙且前去迎击。淮阴侯与龙且交战,汉骑将灌婴也赶来了,把楚军打得大败,杀了龙且。韩信趁此机会自立为王。项王听到龙且军败的消息,心里害怕了,派盱台人武涉前去游说淮阴侯,劝他联楚背汉,与楚汉三分天下。淮阴侯不听。——《项羽本纪》
2012年11月23日 02点11分 13
level 15
书剑和谐 楼主
二、 灭齐是汉集团深谋远虑的结果
其实如何对待齐,汉方面曾有过非武力征服的策略。汉三年刘邦败出荥阳,就有袁生为其策划曰:“使韩信等辑河北赵地,连燕、齐,君王乃复走荥阳,未晚也。如此,则楚所备者多,力分,汉得休。复与之战,破楚必矣。”[6]此计为刘邦采纳。无独有偶,还是汉三年早些时候,赵降官李左车也为韩信设计了以武力威慑使燕齐归顺的计策。韩信采纳后,燕国顺从,但未提齐国归顺的事。那么,齐国是否有和平降服的可能呢。答案是,很小。从历史上看,齐国有较重的孤立主义倾向。其原因或可上溯到战国时齐愍王失国。齐愍王当时为东方霸主,曾助韩、魏击败强秦讨还失地;其前的齐宣王曾拯韩、赵免遭魏灭。然这些国家都加入了对齐的围攻,导致齐的亡国。田单复国后,齐就一直采取孤立主义,坐视六国亡于秦而不予援助。汉三年的齐之当国者为田横,其兄田荣也是有明显孤立主义倾向的人,他始终不肯助诸侯击秦。田荣之前的田儋有过与诸侯协同作战的经历,但其所援助者为,弱小的魏(齐王田儋死于助魏),[7]失势的赵(李良叛赵杀赵王武臣,继田儋而立的田假或遣田间等援赵)。[8]而对于强大的楚,齐始终没有进行过战斗支持。田荣亡于楚,田横复国后,也未有与列国交往的记载。以齐之弱,夹于楚汉阵营间,它所能做的最多也就是保持中立,而这种中立与汉开辟第二战场的设想相去甚远。
韩信击齐是受汉王之命的行动。受命时间为汉三年。据《高祖本纪》,汉三年,楚围成皋,“汉王跳,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驰宿修武。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乃使张耳北益收兵赵地,使韩信东击齐。汉王得韩信军,则复振”。汉兵复振的原因,是韩信的精锐尽归汉王所有,剩余者,老弱残兵也,且要分部分给张耳经营赵地。有《淮阴侯列传》为证:“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因为汉王得韩信军而复壮,则留下来的兵力只能是少数老弱残兵。如以此力量击齐,显然还要韩信再招募军队。尽管汉王让他做击齐的准备,但韩信作为军事家一定深知这个任务显然不是那些老弱残兵所能胜任的。但细考击齐汉军,显然不仅仅是那些老弱残兵及临时召募的部队。
现在认为韩信之击齐是在郦生说下齐后的自发行为,应该是受了蒯通说辞的误导。范阳辩士蒯通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众,岁余乃下赵五十余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于是信然之,从其计,遂渡河。齐已听郦生,即留纵酒,罢备汉守御。[9]这种看似有理的记载,与当时的史实并不符合。首先,击齐非韩信个人之意,而是汉军事集团的重要决策。比如,韩信的主力部队,就非所谓的汉王未夺之在赵汉军。击齐战役战功最著者,当属曹参、灌婴。而曹参此前原已不属韩信,至此又以右丞相属韩信。灌婴也于此时“受诏将郎中骑兵东属相国韩信”。[10]此前曹参还曾与韩信共击代、魏,而灌婴则一直在大河以南作战,与韩信从无隶属关系,此时均调归韩信统辖,另有战力较强的傅宽也归韩信节制,[11]足见汉解决齐之决心。另根据《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等记载参加汉击齐击龙且战役的功臣战功来分析,击齐汉军并非只有韩信一支。不属于韩信的汉阵营击齐部队计有,陈武军,蔡寅军,丁复军,王周军,陈涓军,其中丁复明言是吕泽之部下。据载,陈武击齐历下军田既,陈武从反秦时就是一支独立武装,汉二年归汉后,未详所属,垓下会战时独立受刘邦统辖,估计击齐时也是独立行动。而王周、蔡寅都是以都尉破田横、龙且,未言所属,可能也是独立武装。而陈涓等以丞相身份击齐,似非韩信所辖。另有下相侯冷耳,“用兵从击破齐田解军”,此“从”不详为谁,或许是除韩信以外的上述诸人之一。汉以如此之规模击齐,显然并非如《淮阴侯列传》所说,仅让韩信以被刘邦劫去精华的残部击齐。是否可以这样说,正是因韩信以外另有汉军大量介入齐地,才造成齐的迅速崩溃。
2012年11月23日 02点11分 15
level 15
书剑和谐 楼主
另外,综合各史料来看,有关在齐的楚系参战部队,有龙且部、周兰部、项佗部、留公部。留公部的实力不详,估计与当初击彭越之萧公部相当。因此,汉参战部队于韩信部之外再有几支,亦是情理之中。
再来看郦生之死,也隐含着汉全面攻击的不可挽回。韩信击齐时,齐王要胁郦生,让郦生制止汉军进攻。齐王说:“汝能止汉军,我活汝;不然,我将亨汝!”而郦生说:“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12]为什么“不更言”,耐人寻味。郦生说齐是奉了汉王之命,而此时的形势,已非汉遣郦生时的形势,汉军从四面八方进入齐境,显然不是郦生所能左右。值此之际,郦生也知道或猜到自己被汉所卖,他说什么“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之类,无非是一种光棍气慨,真实情况是有苦难言。
考之于史,汉击已服之齐的行动更符合刘邦的行事作风。南阳守已同意投降,沛公军仍发动进攻,一举俘获秦南阳守;[13]秦峣关守将已同意与沛公军连和,沛公仍出兵击破之;[14]楚汉已约和,汉军仍然发动总攻。而击齐事,只不过为刘邦的作战风格又增添一个实例而已,与韩信何干?所以,齐王广要郦生制止汉军的进军,又岂是郦生所能办到的。所以,郦生的横死,不能归咎于韩信的贪功击齐。之所以会有韩信致郦生之死的记载,或者是汉在处死了韩信之后,为给韩信安置足够的罪名而制造出郦生因韩信冒功致死的舆论。郦生原本就是汉为破齐而有意舍弃的一粒棋子。从这个意义上说,汉之大功臣韩信又成为汉政权舆论的牺牲品。
三、 汉定齐的效应
由于汉成功开辟了以齐为基地的攻楚战线,也由于楚在齐丧失了大量精锐,楚强汉弱的情况一举得到改观。此后,在齐汉武装的击楚战况,《高祖本纪》只是笼统说:“项羽数击彭越等,齐王信又进击楚。”而汉击楚的较为详细的情况主要记载在《樊郦滕灌列传》中:“齐地已定,韩信自立为齐王,使(灌)婴别将击楚将公杲于鲁北,破之。转南,破薛郡长,身虏骑将一人,攻博阳,前至下相以东南僮、取虑、徐。度淮,尽降其城邑,至广陵。项羽使项声、薛公、郯公复定淮北。婴度淮北,击破项声、郯公下邳,斩薛公。下下邳,击破楚骑于平阳,遂降彭城。”记载虽然少,楚之后路被抄,老巢被占,其窘困已显而易见。难怪项羽要派武涉前去说韩信采取中立立场,对楚汉两不相帮,及被韩信拒绝后,楚的失败就不可挽回了。
有关汉灭齐后的形势,古人有相当精彩的评论。《史记会注考证》引清人全祖望曰:“鸿沟之约,因项王兵少食尽,韩信又进兵击之。项羽之兵少,由龙且二十万众之败;而食尽,则以彭越绝其粮道;皆有可考。韩信进兵,独不详其始末。盖项羽与汉争于荥阳、敖仓之间,虽兵少食尽,尚可支持。而韩信已王齐,故自淮北捣其国都。观《灌婴传》,则其兵攻彭城,又越彭城而南,直渡广陵,纵横蹂躝,项王安得不议和乎。”清人郭嵩焘曰:“是时彭城已失,梁、楚之地皆不能为羽有,所谓鸿沟为界者,将以何为界也?当时必约还给西楚地,项羽所以解而东归,亦自度其力足以收取彭城与汉相持也。陆贾之说项王径以太公为请;侯公必多为长短之说以明得失之数,重以盟誓要约,项羽为所诱惑,急归其父母妻子,高祖所以匿不肯见者,诚有所讳也。史公着其事于《项羽本纪》,而《高祖本纪》载鸿沟分界事,竟若出自项羽之意者,盖亦为高祖讳耳。”又曰:“是时韩信已破龙且军,灌婴由淮北趋广陵,彭城根本之地,孤危已甚。项羽急欲东归,故因侯公之说遽还汉王父母妻子,亦阻于势使然也。”又曰:“《灌婴传》:从韩信攻龙且。齐地已定,韩信自立为齐王,使婴别将攻楚将公杲于鲁北。渡淮,尽降其城邑,至广陵。下下邳,击破楚骑于平阳,遂降彭城。”“项羽东归而兵才(力)骤弱者,以彭城失,根本已亡,人心涣散,无可自支之势也。史公于此等紧要关键,竟无一语及之,而分着之列传,以待后人之推求。”[15]可以肯定,齐灭之后,楚汉相持的局面一下子就变得对楚不利,而灭齐的意义也就此显露出来了。
2012年11月23日 02点11分 16
level 15
书剑和谐 楼主
【史实】潍水之战
潍水之战是楚汉时期重要的一场转折性战役,此战汉大将军韩信不但消灭了齐楚仅余的一只有生力量,斩段西楚之右臂,并且占领三齐之地,实现迂回到西楚后方并对其战略包围的有利局势。可以说此战扭转了楚汉之间的根本局势,使楚汉之争逐渐明朗化,形成一面倒的局势。项羽再无能力灭汉,已经到了完全被动的防御状态;而刘邦则进入全面战略大反攻的时刻。
对于楚汉之争中最重要的一场转折性战役,却由于史料的稀少,而后世在感叹韩信的军事艺术完美的同时却忽略对此战的更深一步的探讨。以致于历代战争研究者对此战要么介绍极其简单,要么存在很多错误之处。而此战涉及到楚汉之间以及齐之间的政治,外交,牵连甚广,期间楚汉两方的君臣谋将,出谋划策,机心百出,上演了一部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历史大剧!
2012年11月23日 02点11分 18
level 15
书剑和谐 楼主
二:韩信之攻齐与西楚之对策
汉四年十月,“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6),此时,范阳辩士蒯通蛊惑韩信偷袭齐国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馀城,将军将数万众,岁馀乃下赵五十馀,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 (7)。于是,韩信偷袭已经投降,毫无戒心,解除防范的历下华无伤,田解军,随后又攻占齐国都城临菑。
对于韩信偷袭“友邦”,历来指责其贪一时之功,是私欲膨胀的结果。今有学者为其翻案,比如学者范学辉在其《重评韩信的灭齐之战》认为“灭齐是刘邦和韩信的既定战略目标,并且已经是当时战争全局的客观必需......齐国的降汉只不过是齐王在表面上答应向刘邦称藩而已......刘邦对郦食其之死也要负相当大责任......在派郦食其出使齐国的同时,刘邦根本没有取消对韩信的授权,即便是在齐国已被郦食其说服后,他也没有采取措施以阻拦韩信的进攻”(8),学者周聘也从功臣表中诸多将领不属于韩信而参战认为“灭齐是汉集团深谋远虑的结果......击齐非韩信个人之意,而是汉军事集团的重要决策”(9)。
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对于范学辉的观点,第一:灭齐是刘邦和韩信的既定战略目标,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既然有更好的方法,可以兵不血刃的解决,当然可以改变其战略。第二:齐国本来是处于中立,受到韩信武力压迫,又经过郦食其劝说,已经退出中立,和刘邦结盟“广叛楚,与汉和,共击项羽。”,可见已经达到刘邦想要对项羽战略包围的目的,并且又得到一个有力的盟军,何乐不为!至于以后田氏掌握齐国不符合刘邦统一天下的利益,但是同样由韩信掌握齐国对刘邦也是一大威胁,后来韩信要挟封王刘邦却无可奈何就是明证。第三:关于郦食其之死,笔者在其《九原若解酬恩怨,不恨高皇恨蒯通--------蒯通,韩信关系论》曾言:“显然刘邦是做两手准备,一手通过武力;一手通过外交。对外交是否可以成功是个未知数,自然不能因为派了使者而放弃武力进攻(武力压迫也是外交可以成功的一个条件)。再对于韩信攻齐,将在外君令有所不授。战场战机瞬息万变,刘邦自然明白放权于将的必要性。所以刘邦没有授命韩信停战算不上牺牲郦食其。”。
对于周聘的观点,我们看一下史记《高祖功臣侯表》:
“冷耳——用兵从击破齐田解军;
丁复——属悼武王,杀龙且彭城;
蔡寅——以车骑都尉破龙且及彭城;
陈武——击齐历下军田既;
王周——以都尉破田横,龙且;
陈涓——以丞相定齐地”
由上可知道,冷耳是从击破,不知道从何人;陈武是一只独立武装;其他都是参与潍水之战而不是攻齐之战,明显是属于吕泽带领的援军,而不是韩信所谓的偷袭“友邦”之战。另外在史记《惠景间候者表》记载,冯无择功绩有:力战,保护吕泽出荥阳。可见刘邦派韩信攻齐时,吕泽基本在主战场周围,并没有派去参与攻齐。从功臣表属于吕泽者的战绩仅限于潍水之战,可证明吕泽是后来支援作战的援军。
“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10)史记这段记载清楚的表明,韩信不但知道郦食其说齐的事情,而且对齐之战有全权处理的权利,而不能视为刘邦精心布置。所以偷袭齐国可以说是韩信受了蒯通的蛊惑才为之。关于蒯通的蛊惑,笔者在《九原若解酬恩怨,不恨高皇恨蒯通--------蒯通,韩信关系论》文中曾分析,蒯通是为项羽而谋,抓住刘邦没有诏韩信停止进攻的破绽,蛊惑韩信偷袭友邦,施展乱齐之策,借以破坏齐汉联盟。而韩信因为自己的私欲,偷袭“友邦”,虽然轻松的击破齐军,占领齐国都城,但是却把盟军推向敌人。“齐王田广以郦生卖己,乃亨之,而走高密,使使之楚请救。”(11)。项羽“则使龙且、周兰往击之”(12)。
形式又发生巨大的转变,西楚不但解决了汉军迂回到自己后方的战略威胁;而且瓦解了齐汉联盟,把以往仇视自己的田氏绑上了自己的战车。西楚通过蒯通纵横家的三寸不烂之舌,不但解决自己后方的巨大危机,而且对汉亦是一个强有力的反击!
2012年11月23日 02点11分 20
level 15
书剑和谐 楼主
三:潍水之战前汉军之作战路线考异
韩信破齐占领齐国都城临淄后,仅是击破毫无防备的齐军,并没有歼灭其有生力量。“齐王广东走高密,相横走博,守相田光走城阳,将军田既军於胶东。”(13),另外有齐将田吸於千乘扎住。
从地理位置上看,千乘在临淄正北,高密在正东,博在正南,城阳在东南(辛德勇教授考证城阳在齐国南部莒邑东北侧的沂水上游地区,非古巨野泽西侧),见附录图1。 一般后世学者都认为,韩信是带领全军先在十一月高密破齐楚联军,然后进行追击,虏齐王田广,守相田光,破田横,田吸。
对此,辛德勇教授在其《韩信平齐之役地理新考》一文,从军事以及地理的角度认为“虽然韩信乘齐人不备而发动突然袭击,一举击溃历下的20万齐国守军,直取齐都临淄,但是如郦食其所言,齐国兵马本十分强盛,还不至于在顷刻之间彻底分崩离析。历卜守军本为截击韩信所率汉军而设,应届齐军精锐,不会一下十被全部歼灭。在遭受汉军意想不到的突然袭击时,齐军狞不及防,只能就近四下逃散。攻下临淄后,曹参在历城附近的著、漯阴、平原、鬲、卢诸地扫荡齐人残余势力,这其中很可能就包含有这部分兵力。上述这些地区都是从西侧屏蔽临淄的重要城邑,齐人本来也应有一定兵力驻守。这些齐国的军队从西面切断了临淄城中的汉军与其后方赵地的联系,对汉军造成很大的潜在威胁。同时,汉军攻入临淄后田横和田光分别率军逃向西南面、南面的博阳和城阳,如果对其置之不顾,这二人站稳脚跟后,必定很快组织力量发动反攻。此外,还有将军田吸率领一些齐军驻守在临淄西北面不远的干乘,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这样看来,尽管韩信统率汉军占领临淄.赶跑了齐国君臣,但是四面却都隐伏着随时可能发动反攻的兵马.在实力上并未占有明显的优势,面月一旦处理不当,还很有可能用致齐军的合击。
在这种形势下.假如韩信在攻下临淄后当即出动全军.东向高密,前去追击齐王田广,那么田横、田光、田吸以及苦、漯阴、平原、高、户等他的齐军就极有可能会与东面的齐于田广相互配合,从后面夹击汉军。对于我辈书生.这一点也是显巾易见的事情,精热兵法的韩信自然更会一清二楚。所以,在没有清除西部的齐军、巩固后方之前,韩信似乎不大可能贸然率全军挥师东进。基于这一认识,我认为汉军进入临淄后的行进路线,应当以《曹参世家》和《樊郦滕灌列传》的记载为是,而《田儋列传》等处的记载应有讹误。” 并勾勒出韩信的实际战略路线:“韩信在袭取临淄之后.一方面亲卒部分兵力东迟到高沼以西、用以监视齐军的动向。——而这时田广尚且惊魂未定,不敢贸然反攻,只能先派人到楚都去请求支援,以借助楚军的力量收复失地。汉方因需要抽出很大一部分兵力去迫剿西部残留的齐军,也不宜在这时与齐军决战。所以在主战场上,双方暂时处于相互窥视对方动向的对峙状态。
就在韩信与田广相互对峙的这一段期间内,韩信在自己率兵东进的同时,又分别派遣曹参和灌婴率军去清除西面、南面和北面的齐军,用以巩固后方,解除后顾之忧。曹参迅速扫荡著、漯阴、平原、鬲、卢诸地,随后立即转向高密,加入与田广决战的序列。灌婴则首先向南追击试图逃入城阳的田光,很快将其擒获:随即又乘胜追击逃向博阳的田横。如前引《田儋列传》所记.这时已经逃至博阳的田横.因风闻齐玉田广已被杀死(当时田广尚未被汉军俘获,应是当时形势混乱,传闻有误),于是田横为齐王,回过头来,还击尾随而来的灌婴。结果灌婴大败田横。田横后撤至博阳,又被灌婴攻破,于是只好沿汉水谷地遁人梁回旧地,归附彭越。灌婴在清除田光、田横这两支劲敌之后,马亡又回师北上.攻打留驻在干乘的齐将田吸。结果田吸被灌婴属下的士卒杀掉,威胁汉军后方的这最后一支齐军也被顺利清除。这样灌婴就又迅速东进,放心大胆地投入到高密的决战中去。”(14)。
2012年11月23日 02点11分 21
level 15
书剑和谐 楼主
辛教授的文章有理有据,考证严密,给笔者不少启发。但是有一点尚需商讨,辛教授按《曹相国世家》和《樊郦滕灌列传》的记载为是,认为《田儋列传》等处的记载有误。却没有发现《曹相国世家》和《樊郦滕灌列传》的记载也有矛盾之处。
我们来看《曹相国世家》“参以右丞相属韩信,攻破齐历下军,遂取临菑。还定济北郡,攻著、漯阴、平原、鬲、卢。已而从韩信击龙且军於上假密大破之,斩龙且,虏其将军周兰。定齐,凡得七十馀县。得故齐王田广相田光,其守相许章,及故齐胶东将军田既。”(15)。也就是说曹参在潍水之战后得田广相田光,其守相许章。
再看《樊郦滕灌列传》“以御史大夫受诏将郎中骑兵东属相国韩信,击破齐军於历下,所将卒虏车骑将军华毋伤及将吏四十六人。降下临菑,得齐守相田光。追齐相田横至嬴、博,破其骑,所将卒斩骑将一人,生得骑将四人。攻下嬴、博,破齐将军田吸於千乘,所将卒斩吸。东从韩信攻龙且、留公旋於高密,卒斩龙且,生得右司马、连尹各一人,楼烦将十人,身生得亚将周兰。”(16)。这里灌婴潍水之战前先擒获田光,然后追破其田横,再北上杀田吸。
两者关键之处在于守相田光,从《田儋列传》知道,韩信占领临淄后,田光已经逃至城阳,从附录图1可见,齐的几大逃亡势力,田光是西南方向的琅邪郡,按琅邪郡为西楚国土(17),田光逃奔此处与田广逃奔高密都是欲借西楚之力对抗汉军。而灌婴先去消灭逃奔他国的田氏势力显然不和情理。“其次,据前引《史记•田儋列传》,田横是从博阳向北回击前来追击的灌婴,故云“还击”。至赢下,双方始相互交战。这样灌婴只能是从临淄一带由北向南追击田光、田横,而不可能是由高密,经城阳.从东向西追赶齐军。当然,由此进一步推论的话,田光,田横应该是沿淄水、汶水谷地由临淄向南撤退。”(18)。如果结合《曹相国世家》,我们可以推测灌婴是直接从临淄南下追田横,而田光则是潍水之战后田广等逃奔城阳,一起被汉军和擒,故曹灌皆有擒获田光的记录。
《田儋列传》记载“(田)横闻齐王死,自立为齐王,还击婴,婴败横之军於嬴下”,辛教授认为发生在潍水之战前,所以当为误闻,这也很难想象。先是韩信偷袭历下军,田广,田横烹郦食其,然后韩信占领临淄,齐军主力几乎都四处逃散,而韩信追田广至高密并无交战,很难相信田横会误闻。如果是误记也说不通,田横称齐王也算是大事,史记重重描写一笔,很难是误记。我们再看《曹相国世家》,曹参潍水之战前进攻路线是从鬲县到卢县,鬲县在西北,而卢县在西南之间相隔甚远,而卢县却在田横之博阳西边的位置。从地理位置上看,曹参千里迢迢从鬲县赶到卢县明显是为夹击田横。而圉侯卢卿“以齐将汉王四年从淮阴侯起无盐,定齐”(19),无盐位于今天山东东平县东,即是古巨野泽东侧,从地理位置上看,曹参,卢卿在田横西边南北呈夹击之势,断绝田横后路。而灌婴以破田横,田横已经逃亡彭越的话,曹参并无必要大军千里迢迢迂回到南边来。所以,笔者以为灌婴破田横于嬴、博的记录有误。灌婴带领的是汉军的骑兵,或是灌婴从临淄先是南下追田横于嬴下“破其骑,所将卒斩骑将一人,生得骑将四人。”,田横坚守博阳,灌婴率领骑兵并不善于攻城故北上破田吸军。而此时曹参就从田横西边打算夹击田横,但是因为龙且带领楚军援救田广,所以曹参放弃田横,东向高密配合韩信作战。潍水之战后,灌婴追击田广至城阳再西向进攻齐国最后的残余势力田横,故再次进攻博阳。史记《高祖功臣侯表》王周破田横,龙且联系在一起,可以证明潍水之战,汉军于田横尚有交战。由于灌婴两次进攻田横,史书搞不清楚,而误记之。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正确勾勒出韩信占领临淄后,面临齐军四处逃亡的行军布局。韩信东向高密和田广隔河对峙;灌婴先是追击田横,破其精锐骑兵,然后北上破田吸,解决临淄南北齐军的威胁,然后东向汇合韩信于高密西;曹参却是西向返回,沿路收拾齐的残余力量,保证汉军腹背的安全,最后从西南东向汇合韩信于高密。 由此可见,韩信在潍水之战前一面监视牵制田广,一面迅速扫荡齐的残余势力,为潍水之战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2012年11月23日 02点11分 22
level 15
书剑和谐 楼主
五:龙且的战略之抉择
在韩信偷袭齐国后,早有准备的西楚国立刻把援救齐国反击汉军作为一个全局性的战略规划。由于项羽在西边的主战场与刘邦对峙,只好派西楚的头号大将龙且以及周兰带10万大军协助,而这个战略计划则由在彭城担任柱国掌管政务的项佗主持。经过短时间的商议,迅速确立以龙且为主将,周兰为副手带领10万大军并协同西楚东部留公旋北部项冠的地方军队亲自援救齐国,项佗则留在彭城主持政务以及保障后勤。
汉四年十一月,龙且带领援军于高密汇合田广军,扎住潍水东岸与西岸的韩信军隔河对峙。此时面临的形式对齐楚联军显然是有利的。韩信刚占领齐国,田氏势力尚强,西南的博阳有田横军,东南城阳有田光军,东北胶东有田既军,对韩信成夹击之势。韩信占领的齐郡,济北郡虽然在汉军控制中,但是潜伏势力依然蠢蠢欲动。面对这样的局面,龙且的手下献策:“汉兵远斗穷战,其锋不可当。齐、楚自居其地战,兵易败散。不如深壁,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闻其王在,楚来救,必反汉。汉兵二千里客居,齐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食,可无战而降也。”(36),龙且断然拒绝了此策,说:“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且夫救齐不战而降之,吾何功?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何为止!”(37)。
历来对于龙且急与作战的战略思想缺乏研究,一致认为龙且是狂妄自大,拒纳良策。而忽视更深一步的探讨龙且急于出战的政治原因。军事历来是政治的延续,军事历来是为政治服务的,所以军事行动无疑要实现其政治意义,如果不能达到政治目的,成功的战斗依然是失败的军事。龙且手下的计策无疑是完美的战斗决策,一面坚守固城,清壁以待,一面用政治手段使齐人反汉,使得汉军既无法得粮,又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这样下来汉军进则面临潍水,坚城的天险,退则面临齐人的骚扰,守则无粮无食的困境,可以说达到不战而屈人的最高境界。
但是这仅仅是个完美的战斗决策,而非完美的政治决策。西楚来救援齐国不是为了发扬国际精神,而是实际的利益的驱使。西楚来援救齐国,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汉军迂回到自己后方的战略危机,不仅仅是为了破坏齐汉的联盟。更是为了进一步对汉军进攻强有力的回击,开辟另一战场来围剿汉的势力,更有效的打击刘邦。本来田氏和楚有不共戴天之仇,不可调和之利益冲突,而无法实现借助齐来迂回夹击汉军,现在因为韩信的私欲导致齐汉交恶,此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掌握齐国,把齐国变成西楚之东籓,成为另一方向进攻刘邦的坚实后盾,而不是为田氏做嫁衣裳。所以龙且手下的计策虽然在军事上是完美的战略计划,但是却未能充分考虑政治利益与其中的政治因素。假如,按其人策略西楚援军坚守不战,而使齐人反汉,令汉军无粮而败。其结果必然是田氏的旧势力重新掌握齐国,作为援军的西楚“龟缩不出”,不但威信大失,更重要的是将会失去控制齐国的机会。这样,可以说援军北上完全是为田氏做了嫁衣,仅仅获得的是田氏的“友谊”。在国际事物中只有利益可讲,而无友谊可谈。田氏和西楚有不共戴天之仇,在危机的形式下自然可以放下恩怨求助于楚;而危机解决后,田氏必然不会牺牲自己的利益,心甘情愿听从于楚进攻汉军。那么楚军开辟另一战场反攻汉军的大计就泡汤了。所以西楚援军必然要战,只有在战场上消灭汉军,才能获得齐国的控制权,而不是被动的等待齐人反汉,夺回被汉控制的地盘。
西楚的政治利益决定了西楚援军的战略计划,而以狂妄自大来分析龙且拒绝良策的原因,显然过于浅显。可以这样来看,决定和汉军作战不能仅看做是龙且一人的决策,它代表了西楚国的政治决策。这其中龙且也有自己的打算:一,是龙且正欲借击败汉军,立下赫赫战功,得以裂土封王。如果不战而胜,不但西楚无法控制齐国,而且自己又有什么功劳可言呢(总不能说我是不战屈人乃兵家最高境界吧?)!二,龙且对韩信并不以为然(以前钻裤裆的小儿能多厉害?),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龙且心里的计较更促使他决定立刻与韩信决战,建立不世功业!
西楚这边是齐楚联军,西楚的政治利益以及主将个人得失决定西楚要立刻与汉军决战。而齐军呢?参与潍水之战的仅有田广军。而西南,东南,东边的田横,田光,田既都没有参与此战。从田广的政治利益来看,田广也不愿意看到齐人反汉,而不战而胜,那样他这个齐王恐怕控制不了新兴起的齐国势力。利用西楚强大的援军打败汉军才能树立自己的威望。田广是被田横扶立上台的,“立田荣子广为齐王,而横相之,专国政,政无巨细皆断於相。”(38),可以说田广基本是傀儡。而此次如果和楚军一起击败汉军无疑可以树立自己的威信扩大自己的势力。只是如此,田广不等田横等人一起夹击汉军,主动和龙且于潍水东岸与西岸的韩信对阵。田横等人则想借汉军消耗西楚援军和田广兵力,自己坐享起成,自然愿意看龙虎相争,而自己却瓜分胜利的果实。
齐楚联军为了各自的利益,一致的选择立刻与汉军作战,而略占优势的兵力和潍水的天险也使得他们对此战充满必胜的信心。
2012年11月23日 02点11分 24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