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7
在一个无分微尘的东、西、南、北、上、下六方,各放置一个无分微尘,中尘和六尘相对,则中尘可以分为六面,成为有分;如果不和六尘相对,则六尘和中尘成为一体,无法堆成粗大的色法。这样把无分微尘抉择为空性。如《唯识二十颂》云:“极微与六合,一应成六分,若与六同处,聚应如极微。
2012年11月22日 05点11分
1
level 7
不是对因、果观察,而是对诸法的本体观察的理论。 出处:《楞伽经》、《中观庄严论》、《入中论》、《入般若波罗蜜多论》中都运用了这一理论。如《楞伽经》云:“大慧!至微尘之间观察,亦不得实有,以无有故。圣者智慧之外,颠倒有牛角,不应妄执为有。”又云:“大慧!如是兔角者,是由观待牛角。牛角析为微尘,诸微尘继续分析,则不存在极微的自相,彼观待何者而成无有。” 《中观庄严论颂》云:“自他所说法,此等真实中,离一及多故,无性如影像。” 释词:何为“一多”?如果诸法有实体,则只有一体或多体两种情况,对诸法一体或多体遮破的理论,称为“离一多因”。 以执为实有的毛衣为例来说明: 没有经过胜义理论观察时,毛衣能起到蔽体、保暖等的作用,是现量显现的有事自相,但如果以胜义理论观察,则连极微尘许也不可得。具体来说,把毛衣分解之后,只剩下一根根毛线,毛衣消失无迹;再分解毛线,除了一大堆的毛尘,也找不到毛线的踪迹;对毛尘继续分析到一切微尘最微细量的极微尘,再将极微尘分析而消尽,成了只有一个虚空。
2012年11月22日 05点11分
2
level 7
两者只是部分接触,则在一个无分刹那上,具有接触和不接触的两部分,应成有分。如果全分接触,则两刹那融合为一,无法形成心识的相续。 (二)两刹那不接触: 取一个刹那,它和前一刹那不接触,中间有空白段;和后一刹那不接触,中间也有空白段。再观察前一空白段的末位和后一空白段的初位,如果两者接触,中间的无分刹那应成空白;如果不接触,两者成为不同的两分,这样,无分刹那和前者接触的部分,必不同于它和后者接触的部分,应成可分。 因此,无分刹那胜义中不存在,本来无实空性。 以上抉择了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为空性,由此,一切色法和心法从粗大到极微之间,都没有实有一体,更没有实有多体,当体远离一、多,自性本空。《如意宝藏论释》云:“此显现(有法)有事无事何者也不成立,远离一体、多体之故,犹如水月。” 有实法有实法有实法有实法:《中观庄严论释》具有与众不同的五种观点,其中第一种是“所量对境的法相唯一安立为能起功用的实法。” 这里的实法就是有实法,并非实有,而是指能起功用。 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详细解释了什么叫有实法:“此处堪当所知的事物----为诸大智者到愚笨的牧民之间所共称、能起作用、无害之根前
2012年11月22日 05点11分
4
level 7
能呈现自相并且可产生后面自果的一切法才是名言量所衡量的真正所量。” 有实法能起功用:如柱子能撑梁,瓶子能盛水,水能沐浴,能解渴;火能取暖,能煮食。 无实法无实法无实法无实法:“无实法的名称在外境本身上不成立而仅是倏然(分别心)假立的,所说的这些内容借助各种名称、文字足能安立。一切无实法……都如兔角等那样是一种否定有实的遣余分。《中观庄严论释》 无实法如无柱无瓶,虚空,龟毛兔角,唯是总相,是分别识的对境,是心前浮现的一种行相和概念,所以不能像有实法那样起作用。 此二不同处此二不同处此二不同处此二不同处:::: 有实法和无实法均为缘起法,缘起故空性。 有实法乃因缘所生,无实法乃因缘假立。 比如有实法瓶子依靠泥土,陶匠,水,工具等因缘聚合而后产生,无实法无瓶则是在遣除有实法瓶子之后以分别心假立的。 有为法有为法有为法有为法:无实法因为是观待有实法而假立的,是缘起假立之法,所以一种安立的方式中,有实法与无实法都可以安立在有为法中。 无为法无为法无为法无为法:《俱舍论讲记》中上师说: 小乘《俱舍论》中讲三种无为法,大乘则说六种无为 或八种无为 。 六无为:《成唯识论》中讲到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
2012年11月22日 05点11分
5
level 11
没有"有"怎么证明"无"?而且一切证明不离"缘起性空"的主旨。
2012年11月22日 06点11分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