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1
对句,就是将一个单独的句子补充成为一副完整
对联
的过程。对于大多数的初学者来说,要熟练地掌握平仄、对仗等格律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学会把握对联的意境,娴熟地运用文字来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大量地进行对句练习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在这里,我就如何对句这一问题,说一点个人的体会。
第一步:解读
出句
,找准主题
常见的出句,有写景、抒情和议论几种。面对一个出句,我们首先要辨别它是属于其中哪一类。然后要弄明白的是出句者想要表达是什么。如果是写景,他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静谧优美还是壮阔辽远?如果是抒情,那他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喜悦、忧伤或者愤懑?又如果是议论,他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弄清楚了这些,我们还要分析它所运用的创作手法,是白描、比喻、对比、夸张、设问、反问还是其他种种?把这些都分析清楚后,我们才能着手进行第二步。
第二步:构思对句,确定主题
《文心雕龙》中说“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作者在开始构思的时候,会有无数的意念涌上心头,要对这些尚未定形的事物给予具体的形态,这就是构思的过程。在构思的时候,对句者首先要做的是:确定自己想要说什么,然后精心选择自己表达所需的意象、观点和表达手法,使之与出句互相呼应,形成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整幅对联的基调已经在出句定下来,对句注重的是承接和配合,要避免与出句各说各话,甚至互相抵牾,在承接配合的基础上,再对出句的意境进行提炼、升华和深化。
第三步:运用文字,表达主题
一副联的好坏,除了立意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语言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涉及的内容很多,遣词造句、布局结构、修辞都属于这个范畴,其基本的目的在于通过各种表达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句子生动明晰,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2012年11月21日 12点11分
1
level 11
具体地说来,在遣词造句方面,既要表意完整清晰,避免晦涩难懂,又要力求用语精练,尽量剪去多余的枝蔓,确保在有限篇幅内运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姚鼐有一段论文的话说“陈理义必明当,布置取舍,繁简廉肉不失法,吐词雅驯,不芜而已”,就是这个意思。另一方面,在布局结构上,应该注意对出句的承和转,注意在整幅联中形成前后呼应、起伏跌宕的形势,避免平铺直叙、生涩直白,以求自己的句子让人读过以后能够达到怡情悦性、扣人心弦的效果。另外,修辞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各种修辞手法的合理运用,能够很好起到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运用修辞手法的时候,应该尽量做到与出句的配合。
经过上述三个步骤,一个对句就产生了,至于这个对句的质量如何,除了上面说过的内容之外,还有一些问题是值得注意的,简单说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工宽适宜。我们在最初学对联的时候,对仗是必修的一课,对仗中,对工对和宽对是非常讲究的。但是,过于工整的对句往往容易限制意境的提炼和升华,使对句亦步亦趋,导致全联缺少张力,所以工对与宽对的优劣之比不是绝对的。例如下面这个两个例子:
出句:入抱青山为己物
[醉墨]
对句:忘机白鸟是邻邦
[临渊羡鱼]
对句:举头今夕是何年
[安达]
出句:一杯明月擎于手
[胡大]
对句:四面清风沁入怀
对句:四面清风坐到凉
[信手涂鸦]
两个对句相比,第一句显然比第二句工整得多,然而若论意境的升华、语言的张力,优劣是不难分辨的。由此可知,文字必须服从于所要表达的内容,而不能舍本逐末,一味求工,更不能逐字逐词地拼凑出一些表面工整,实际不知所言何意的句子。
2012年11月21日 12点11分
2
四面清风坐到凉。。
2012年11月22日 04点11分
举头今夕是何年 山中岁月不知年。。羡慕。。。。
2012年11月22日 04点11分
回复 贝贝凛 :谢谢
2013年05月03日 10点05分
level 11
二是稳中求奇
除了工以外,稳也是我们评价对联时一个常用的标准。一副对联,上下联讲究铢两相称,一比过轻、一比过重或一比过大、一比过小都是不谐调的。我们在应对的时候,应该注意配合出句的风格和色调,避免形成头重脚轻站立不稳的现象。另外,如果能在稳的基础上,出其不意地打破惯性思维的模式,从意想不到的地方落笔,奇峰突起,则往往能收到极佳的表达效果,我们来看这两个例子:
出句:清泉淡我一身俗
[醉墨]
对句:大地同谁万古愁
[林南]
对句:古寺逢僧半日闲
[无为客]
出句:重逢何必当时月
[海岳]
对句:此去依然
万里
尘
[南北]
对句:难忘仍然那个人
[秦岭]
吴恭亨的《对联话》中曾说“对联出幅略平淡无碍,惟对幅则不可不求压倒出幅。对幅一奇警,出幅虽平淡亦被衬好”。将上面两组对句的第一句和第二句作比较,相信对我们能够有所启发。
三是新而不怪
中国的文学史可溯及先秦甚至更早的时期,这些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既是一笔丰富的宝藏,又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藩篱,所以,历代的文人都十分看重推陈出新。清代的沈德潜论及乃师叶燮的作品时,就有“宁不偕俗,不肯随俗”一语。我们在对句的过程中也应该多变换思维方式,避免陈词滥调,以言人所未言,道人所未道为贵,多作有益的探索,需要的注意的是,这种探索应该在合理的范围以内,我们对出来的句子,必须符合生活,符合多数人的审美习惯,经得起推敲,不能以怪为新,为新而新。所谓“出人意外者,仍须在人意中”。还是举两个例子:
2012年11月21日 12点11分
3
level 13
学者虚心纳谏,
粗人张口还击。
这个必须顶,好好学习天天……
2012年11月21日 12点11分
9
level 8
构思对句,确定主题
《文心雕龙》中说“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作者在开始构思的时候,会有无数的意念涌上心头,要对这些尚未定形的事物给予具体的形态,这就是构思的过程。在构思的时候,对句者首先要做的是:确定自己想要说什么,然后精心选择自己表达所需的意象、观点和表达手法,使之与出句互相呼应,形成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整幅对联的基调已经在出句定下来,对句注重的是承接和配合,要避免与出句各说各话,甚至互相抵牾,在承接配合的基础上,再对出句的意境进行提炼、升华和深化。
收藏下,慢慢体会。
师父辛苦啦!
2012年11月21日 13点11分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