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火焰山》热销欧洲市场
四川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8
顶铁专家 楼主
  卖演出也卖附属商品,创下三项第一次———  ■本报记者张珏娟 昨(9)日,已经在欧洲演出4场的新编川剧《火焰山》继续上演,再次征服观众:剧场内,掌声雷动,演员谢幕长达15分钟;剧场外,100多元的川剧脸谱T恤衫成了抢手货,川剧脸谱图书《幻化大千》的海报刚刚贴出,就被人取下收藏……  迄今为止,这次由省川剧院独立运作的欧洲商演,无论是演出市场还是附属商品的开发,都取得了成功,为四川演艺撬开欧洲市场找到了窍门。  川剧出国第一次收到海外定金  “定金我们都揣在荷包里了!”启程前,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高兴地告诉记者。“演艺业的国际化操作都是要交定金的。”陈智林坦言,川剧出了那么多次国,收定金还是第一次。  以前四川对外演出不少,但多是“半公半私”,即一个剧院的剧目搭车政府对外交流活动,顺便商演。这样的运作方式不能算与国际市场真正接轨。  而这次《火焰山》“以销定产”的模式,是撬开欧洲市场的关键。过去几年,川剧开发海外市场,多是简单的折子戏加“技巧拼盘”,演出是否受到观众喜欢,市场有多大都很少考虑,仅满足于走出国门。“演出雷同,观众看腻了,市场也就死了。”省川剧院院长助理余洪川说,《火焰山》是法国人自己找上门的,剧院根据他们的要求生产了这台剧目。“初稿”出来,法国演出商比较满意,很快签了合同,让剧院意外的是,演出商自己提出先交两万元定金。  就这样,剧院收到了有史以来的第一笔海外定金。没有“搭车”,没有“货到付款”,第一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海外商演。不少剧院前来“取经”,都知道了要先弄懂外国人的“口味”,再生产走向海外的剧。  延伸产业第一次推销附属商品  5月5日,剧组辗转欧洲之行的第二站———法德边境的夏洛明,寻找海外版权合作的川剧脸谱图书《幻化大千》有了询问者。这意味着,第一次尝试在海外推销演艺附属商品,有了门路。  省川剧院不满足以前“以剧卖剧”的单一演出模式,打捆的T恤、装箱的光碟、赶着印出的脸谱海报等连环演艺产品都运到了欧洲,准备与剧目一同步入海外市场。“我们仅仅是尝试,也没奢望观众买账。”余洪川说,当她得知每场演出准备的T恤都被抢购一空后,第一感觉是,川剧不仅为自己找到了演艺产业化新路,同时也为四川其他剧目拓展市场提供了可操作的新经验。“演艺可卖的不仅是剧目,还有附属产品。”  直通市场第一次聘请海外代理  一个月前,一份聘书交到法国演出商李颜华手中,从那天起,她正式成为省川剧院的“员工”,负责开发川剧欧洲市场。  这也是一步敢为人先的尝试。李颜华一直关注东方艺术,积极开发东方艺术巡演欧洲的市场,此次《火焰山》成行欧洲6座城市,演出12场,都是她的手笔。既然能如此热衷东方文化,又深谙欧洲市场经营之道,为何不把她招至麾下,为川剧行走欧洲扫清障碍呢?陈智林这样盘算着。  李颜华脑中打着同样的算盘,去年一次偶然合作,让她发现了川剧的市场价值,票卖得红火,生意做得风车斗转,为什么不继续?李颜华清楚,《火焰山》是中法联合打磨出的一部商业剧,但川剧究竟还有多少宝可挖,她拿不准,她需要更多信息,为欧洲市场量身定做更多商业剧。  当双方的想法交汇时,四川演艺第一张海外聘书诞生了。李颜华“受聘”后的任务是:继续开发《火焰山》的整个欧洲市场,再把更多的川剧卖出去。  业内人士认为,此举回避了很多中间环节,让四川演艺直接面对欧洲市场,减少中间环节,利润才丰厚,市场也才宽广。“不过就目前来说,直接与国际演出商打交道,我们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寻找更直接、更合理的合作方式。”
2007年05月10日 15点05分 1
level 6
川剧《火焰山》热销欧洲市场
2007年05月11日 12点05分 2
level 1

2007年05月11日 12点05分 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