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金鱼四季最佳水质的方法
传统金鱼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3
我要_问 楼主
适宜的水质,是饲养金鱼成功的关剑必须经常保持水质稳定,方能保证金鱼健康长寿,体态优美艳丽。具体作法如下:
(一)晾水:当饲养金鱼的水源选定之后,首先将水放在饲养金鱼的盆、池等容器内晒晾1~2天(最好在露天环境),北京金鱼饲养业中称此过程为晾水。在阳光较稀少的季节如冬季,可在空气中晾一段时间,但只晾不晒,需增加0.5~1倍的时间。当新水温度升高至与陈水或饲养金鱼水温相近时方可使用。晾水过程中还可使水中各种杂质充分沉淀,氯气充分散发,以利金鱼生活。井水、自来水等生水,水温过低,若突然接触鱼体,常致金鱼鳞片竖立反转(俗称炸鳞),失去原有美态,也失去鳞片对身体的保护作用,甚至死亡。晾水的时间可依季节及天气情况适当掌握,一般春夏季晾水1~1.5天;深秋2~3天;冬季3~4天较理想。需依具体情况,由饲养人员灵活掌握。
(二)兑水:金鱼在人工饲养环境中,对水温的适应能力较强,夏季烈日之下,水温高达30℃以上,仍能耐过;北京冬季在短暂的0℃下金鱼也能安全过冬。但金鱼对水温突然升降很难适应,常因水温突变,威胁金鱼群的生命,所以饲养金鱼,必须随时备有足够的晾水,作为兑水或换水之用。一般换水或兑水时,晾水和陈水的温差,成鱼最多不应超过4℃,幼鱼不应超过2℃。
(三)饲养金鱼的换水技术:饲养金鱼的换水,我国南北各地普遍使用经过晾晒过的“晾水”。换水方法一般以部分兑换为主,除非是在水质极度变质的情况下,才进行全部更换新水。饲养金鱼最忌使用未经晾晒的生水,金鱼盆池中突然注入大量生水,极易引起鱼群炸鳞甚至死亡。即使是经过晾晒的熟水,也应依据季节、气候、环境温度、水的清洁度、气味及含氧量等条件,按需要和比例徐徐兑入,切忌猛倒、猛冲,以免激伤鱼体。四季换水技术要点如下:
1.春季经过漫长的低温和缺乏阳光的冬季饲养以后,早春的金鱼体质较弱,此时开始移至室外露天环境饲养,鱼群的兑换水需格外小心,每天1次,也可酌情隔日1次,兑换水量最好掌握在全部水量的10%左右。这时水温尚低,水中溶氧量大,金鱼食量尚小,鱼体耗氧率低,少量兑换晾水,已能满足金鱼群生活之需要。早春后期,随气温上升金鱼的食量开始增加,活动量也随之增大,鱼体耗氧量相应上升,因此鱼群中排泄物明显增多,每日换兑水量逐渐增加。换兑水时间最好在下午4时以后进行,此时金鱼已吃饱,换水时清除盆池中剩余饲料及全部污物,随后兑入适量晒水。换水方法是先用纱布网将金鱼盆、池内的水面漂浮的脏物和沫子等捞净,再用纱布网轻轻将金鱼盆、池中的水向同一方向转动3~5圈,以便使水中污物集中一处,再用吸管将污物吸出,并按适宜比例贴着盆(池)的边沿,徐徐注入晾晒过的熟水。
2.夏季夏季是金鱼生长及观赏的旺盛季节,此时金鱼盆、池中水温增高,金鱼食量猛增,金鱼群活动频繁,耗氧量明显增大,日照时间延长,光照强度增加,可适当增加金鱼盆、池中水的深度,以缓解夏日的暑热,有利金鱼群体的生活。除此之外,在烈日曝晒时还可在鱼盆上方适当加设苇帘等半遮荫物,使金鱼在烈日下的水中有通风纳凉的环境。夏日兑换水量可适当增加,每日换兑水可掌握在盆(池)总水量的40%左右。夏季天气暑热,鱼盆中水质易变质,每天黎明时刻及下午2~3时,是一天中最关健的时刻,此时饲养人员必须认真检查金鱼群体的动态,发现异常必须及时采取应急措施,以利挽救整个金鱼群体,否则会造成全群死亡的损失。上述两个时刻是一天中气温最低和最高的时刻,下午2~3时检查,主要防止金鱼因水温高水质突变,造成金鱼尾鳍和背鳍烫伤(俗称烫尾);黎明前检查,是防止因水质变坏而引起金鱼全群死亡(俗称泛盆)。酷暑的夏季,天气突变时最易造成金鱼因暑热缺氧而浮头叫水,甚至造成大量死亡。在黎明前检查金鱼群时,可在黑暗中走近鱼盆,用手轻轻敲击鱼盆的边沿,金鱼若立即沉入盆底,表明水中缺氧并不严重,尚无大量死亡的危险,如果鱼群因振动受惊而不下沉,继续浮头叫水,则是泛盆的先兆,应立即采取措施,可以气泵增加水体中的氧气或加水解救。在暑热的季节里,金鱼常因阳光长时间曝晒或因水质过老,而致使金鱼的背鳍及尾鳍出现血斑,或表皮出现气泡,这是金鱼背鳍及尾鳍因环境温度过高而导致伤烂的先兆,这种伤损多出现在背鳍、尾鳍长大的金鱼品种,如龙睛、帽子、丹凤等。北京俗称烫尾。及时解救的方法,可将受伤的金鱼移入较新而温度略低的水中,轻者经过3~4天内可痊愈,重者血斑水泡伤烂、致使鳍形缺损而失去观赏价值,也会引起死亡。同一个体,前次烫伤未愈,再次烫伤,更难恢复。总之,夏季因天气炎热、水温持续增高,每日兑换水的时间可适当推迟,北京地区可移至下午6时以后为宜,经过撤水和兑水的盆、池,以不存任何污物,不留有鱼虫过夜为最佳。
2012年11月16日 17点11分 1
level 13
我要_问 楼主

3.秋季入秋以后,天气较凉、气温开始下降,日照时间减短,饲养金鱼盆、池的水温随之降低,金鱼的活动开始减弱,耗氧量也随之减少,水中的溶氧量又相对增加、水质因此而不易变坏。秋季金鱼的换水量和兑水量可逐渐减少至盆、池容水量的10%~20%,换兑水的时间可以适当提前,北京地区多在下午4时左右进行。晚秋阳光更少,水温更低,晴天的午间金鱼常表现停留水面以阳光取暖的现象,这时可适当降低盆水深度,有利金鱼体表的光照及增温。
4.冬季我国土地辽阔,冬季各地气温相差悬殊,所以为金鱼所采取的过冬措施不同,长江以南地区的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地,冬季较短,最低气温1~4℃,金鱼的盆(池)在室外略加覆盖物防寒,即可安全过冬。地处亚热带的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冬季气温一般不低于5℃,金鱼可以不加任何防寒覆盖物,在室外向阳避风处即可安全过冬。东北、西北及华北地区,冬季结冰期可长达3~5个月之久,气温可降低至-10~-25℃,必须为金鱼创造适宜的过冬环境,防寒保温,方可渡过寒冬。一般常以朝阳房舍,保持均衡的低温通风室温1~5℃为宜,使金鱼处于接近休眠状态渡过寒冬。晚秋至初冬时节,我国北方地区的气温已降至3~5℃,可将金鱼种群适当合并,最好选年龄接近,品种和体质相近的金鱼群,每2~3盆、池合并为一处,晚间在盆上加盖苇帘或布幔保温,并将腾空的鱼盆刷洗后移入室内,晾水备用。金鱼在北京地区过冬,其房舍要求背风、向阳、通风良好而干燥便于排水,门窗便于开关。房舍的南面不宜有高大树木,以利于金鱼冬季在室内的光照。北京地区每年霜降(10月24日左右)将金鱼移入室内,春分(3月21日左右)移出室外,需在室内约饲养150天。在此期间,金鱼盆中的水质能保持良好,争取尽量不兑或少兑换水,以减少金鱼过冬期间的体质消耗。如果金鱼群在秋季生活及取食良好,鱼体健壮,冬季水温保持在2~5℃的均衡低温,金鱼的摄食量极少,活动量小而迟缓,相应的排泄物极少,对过冬的水体污染很少,因而可以保持较好的水质。在此环境中的金鱼群体所需氧量极低,因此可减少换兑水量,有利金鱼群顺利过冬。
金鱼移入过冬室内,需每天认真观察其生态活动,作好记录。此时保持室温及水温的均衡极为重要,适时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并且接受较多的直射阳光,有利鱼群越冬。可依具体情况,每隔3~5天选在中午时清理一次盆水中的污物,冬季金鱼游动缓慢,清理工作尤需轻巧细心,尽量减少盆水的波动,只清出盆底及水面污物,然后兑入在室内晾过4~5天的清水。冬季室温降至0℃以下时,需设法在室内生火加温,加温后使水温不高于5℃,日夜室内温差不超过1~2℃。当水温在4~5℃时,可投喂少量活鱼虫,可供金鱼取食,也可以用活鱼虫清理水中部分污物,但以不留存死鱼虫过夜为宜。我国各地气温差异大,饲养金鱼所用水质不一,水温有别,换兑水的方法可灵活掌握。
2012年11月16日 17点11分 2
level 13
我要_问 楼主
养水多重奏
1。先说说什么样的水是饲养用的最好水体吧,当然干净的水是饲养鱼的最好水体,这样的水体里含有的营养物质极其贫乏,无论对鱼的生长还是对病菌的抑制都是非常好的,但养鱼的水里,鱼会拉粑粑,会分泌体液,还有饲料的投入,这些都是营养物质(富含蛋白质),所以说,只要进了鱼的水体,无论开始是多么的干净,只要开始有鱼了,水体中的营养就会逐渐的,也就是说,只要养鱼,就没办法保证水体是不含营养的,而这些营养物质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导致水体富养,结果就是致病病菌大量繁殖,最终导致鱼生病,死亡。
2。让水尽可能干净的目的是对的,但很多情况下水体中的养料丰富程度跟理解中的是不一样的(新人要特别的注意这点),每天换水,只能是有可能保持水体好,但并不能肯定水体好,如何处理掉不停进入水体的养料才是关节所在。处理水中这些不停进入的养料方法很多,比如,换缸法,准备2个鱼缸,每次吃完食物,就把鱼移动到另一个干净水的鱼缸,这个方法绝对可以保证水质优良,但这点很不实际,工作量大,资源浪费,所以没人用这个办法。而现在最常用的就是建立生化系统,并长期的保持生化系统的稳定。应用最广泛的是生化系统是硝化细菌系统,事实方案是气泵+水妖精,解决了氧气问题,解决了生化问题,很好的事实方案。
在这个方案事实的过程中,重点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建立当量匹配的生化系统是很关键的,也就是密度的问题,可以给个参考悉数,每2L水饲养1条成年母鱼或者2条成年公鱼,20L水配置1W气量,1个中号水妖精(海面的直径和高度在12-15CM),这样的配置是比较合适的,密度低于这个可以,但高于这个就要考虑增加水妖精增加气量,但不建议超过1L水里多于2条成年母鱼。至于怎么生出硝化细菌并不很重要,只要按照建议的配置饲养,1个月以后你的鱼缸自然就有硝化细菌了。
第二,保持生化系统的稳定,生化系统一旦建立了,就要保证这个系统的稳定,其中有些操作是毁灭性的,这些操作都是一定要禁止的,一定要操作的时候也要尽可能少的多个重合操作,绝不能对水妖精进行杀菌,杀菌有主动的,有被动的,只要鱼没有大范围生病(超过20%),就不要操作杀菌(高锰酸钾,酒精等),还有就是平时清理水妖精一定要用老水,不要用自来水,有些地区的自来水是有氯气的,有杀菌作用。达到1条/2L的密度后,绝对不能大幅度的增加饲养密度,这样对系统的会造成沉重的负担,一旦系统负载超过极限,就会导致整个硝化系统崩溃,最终导致死缸,危险非常的大。绝对不能长时间的停止气泵,硝化系统的工作前提是气泵的供应,水妖精的设计就是以气泵为动力的,如果没有气泵,等于没有水妖精,所以长时间关泵也是非常危险的。绝对不能快速进入大温差大水量水体,会直接导致2个问题产生,其一,直接导致鱼生病,死亡,其二,会直接导致硝化细菌死亡,
正确的
方法是滴流进水。绝对不要对水体进行大幅度高频率换水,关于水体的问题前提就是保持细菌的稳定,换水可大幅度,但不能高频率的进行,硝化细菌有附着效果,但多次大幅度高频率的换水会快速降低硝化细菌的密度,对系统的伤害虽不是毁灭性的,但也是重创,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高频率小水量,或者低频率大水量,可根据自己的习惯,挑选一种,个人推荐后者,比较轻松(^_^,懒人都这么干)。
3。重点再说2个大的也是最常见生物群——藻类,藻类中,鱼缸中最常见的是3类藻:绿藻、丝藻、褐藻,这3种藻对鱼来说都没有任何害处,他们都属于自养型藻类,通过吸收水体种的N类,C类,再加上光合作用就可以生存了,也就是说是降低水体盐分的作用(主要是硝酸盐+磷酸盐类),但还是稍微有点区别,褐藻丝藻营养储备为多糖(淀粉,纤维素),这些藻类鱼吃了基本不吸收,但对刺激肠道蠕动是有好处的,而且因为自身比较坚硬,鱼很难彻底消灭褐藻丝藻,也就是说褐藻丝藻一旦产生,不通过人为因素不会自己灭亡,而且这2个藻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生存方式为附着方式,只能生长再缸壁上,换句话说,褐藻丝藻对水质的透明度是没有任何影响的(当然要清理观察面缸壁咯,^_^),对观察鱼是没有任何障碍的。还有就是绿藻,绿藻是个大的门分类,属于绿藻门,其中细分包括硅藻,绿藻,这2个藻类都是直接生长在水体中的,平时说的洄水(绿水),其实就是这2个藻,这2个藻的共性是,硅藻绿藻都生长在水体中,对水体透明有明显影响,但消耗盐类的能力要强于褐藻丝藻(想想就知道吗,因为多吗,^_^),就营养来说,绿藻硅藻都是很好的营养,富含叶绿素,类户萝卜素(不太记得了,大概是这样吧),对鱼发色有很好效果,作为BB的开口饲料也非常好,其中尤其以硅藻为商品,营养储存方式为蛋白质,对发情期,月子期,病养期,扬色期,BB期都是非常好的饲料(毕竟蛋白质多吗!),而绿藻为淀粉方式。绿藻和硅藻的区分方法就是硅藻会偏黄,绿藻则只有绿色(色盲的兄弟很难区分这2个藻,吼吼吼!
2013年01月24日 04点01分 3
level 13
我要_问 楼主
养鱼“好水”的定义
养鱼“好水”的定义 究竟什么样的水是养鱼的“好水”每个养鱼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做为一个合格的养鱼人必须要对养鱼的水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和理解,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水是养鱼的好水呢?怎么通过感官判断和检测手段来判定好水呢?我将在这篇文章里做一个全面详细的阐述。
我定义的好水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感官判断
判断鱼缸水质的好坏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通过眼观鼻闻来进行感官判断,这是每个养鱼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对水质的感官判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水质清澈、柔韧而不腻。 判断水质好坏首先要看的就是水的澄清度,好水所含的悬浮颗粒较少,给人的感觉是清澈透亮、晶莹剔透。柔韧而不腻是指好水有一定的韧性,肥瘦适中,不像纯净水那样清瘦不含一点其他物质。不腻是指水质不能过肥,水面不能出现油膜、泡沫、蛋白虫、以及细菌和藻类暴发等水肥现象。
2、略带水色
养水的一个基本功就是看水色,真正的好水是略带水色的,这是熟水的标志。 什么叫养水?养水就是在养菌,不但要养硝化菌,还要养其他有利于维持水质的各种微生物。如果鱼缸的水像纯净水那样无色透明的话,说明水太瘦,水里的含菌量太少,不是我们希望的好水。水色是由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决定的,主要是各种藻类,硅藻、绿藻、裸藻、隐藻、甲藻等,好的水色应该是呈现非常淡的茶褐色、黄绿色、油绿色,而出现灰白色、灰黄色、黑褐色为坏水。
3、气味正常
好水应该基本是无味的,或者带一点淡淡的鱼腥味,如果出现浓腥味、腥臭味,甚至是氨水的味道那么水质就一定出问题了。
二、检测指标
1、氨和亚硝酸盐
现在大家一说谁的水好首先会想到谁的水更清澈,用水的澄清度来判断水的好坏。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水的澄清度固然重要但它决不是判断水质好坏的决定性指标,因为即使水不算清澈、即使水的ph及硬度不太理想等等这些对鱼来说都不是致命的,而水中的毒素却能直接要了鱼的性命。我们花了那么多钱配置鱼缸的过滤系统、购买滤材、培养硝化菌为的是什么?主要是用来清除水中毒素的。
“无毒”是养鱼好水的最基本条件,但也是最关键的指标。毒素指标是判定水质好坏的决定性指标,是排第一位的。只要检测出有毒素指标,不管你的水有多么清澈都不是好水,都不适合养鱼。毒素的存在说明硝化系统还没有建立健全,水还没有养好,真正的好水毒素指标必须是零,这个没有商量的余地,是具有一票否决权的指标。
判定水的毒素指标用肉眼是看不出来的,必须要使用检测液来检测。
鱼生活在水里,就像人活在空气中一样,如果空气中充满了毒气人是活不了的,同理鱼也是这样。那么水中的毒素都有那些它们都有哪些是怎么产生的呢?
对鱼有致命危害的毒素有氨和亚硝酸盐,它们都是剧毒,极低的含量就能造成鱼的死亡。氨浓度超过0.012毫克/升时鱼就有中毒的危险,亚硝酸盐含量在0.1毫克以下是安全的健康水质,0.1毫克是轻微污染,0.25毫克以上的严重污染,1毫克或以上水中生物便开始走向死亡。
毒素的产生是这样的:鱼的排泄物和残饵等有机物,会使水中的异营菌大量繁殖,异营菌的代谢产物就是剧毒的氨。在一个成熟的硝化系统中氨会马上被硝化菌分解为亚硝酸盐然后由亚硝化菌分解为硝酸盐,硝酸盐的毒性很低,可以通过换水降低,这就是我们鱼缸为什么要换水的道理。
2、菌群结构
为什么有的鱼缸里的鱼总是会得病?这除了和鱼的体质有关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鱼缸里的菌群结构。当病原微生物在鱼缸里大量繁殖的时候,那些抵抗力不强的鱼必然要发病。理想的菌群结构应该是益生菌占主导地位,形成鱼缸里的强势菌团来抑止病原微生物的生长。菌落的数量是可以测量的,国家渔业水质标准规定:总大肠菌群每升水不超过5000个。在我们日常养鱼中这个指标自己是做不了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添加EM菌用生物手段来控制病原微生物的数量,从而为鱼缸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会在下一篇文章中介绍怎么使用EM菌片做日常水质维护的。
3、PH、硬度
对于大部分热带鱼来说这两个指标一般不需要做调整,Ph6.5-8.5都是养鱼的好水,一般城市自来水的ph在7左右,是中性的适合养大多数热带鱼。有部分鱼种对ph有特殊要求,所以必须要调整ph。调整ph应使用温和的方法,避免ph变动过大对鱼造成不适,以后我会专门写一贴阐述ph调整的方法。 各地水质不同,水的硬度也相差较大,一般情况下人能喝的水的硬度都适合养鱼。有部分鱼种对水的硬度也有特殊要求,还有很多鱼在繁殖期需要软水必须降低硬度,硬度调整的方法也很多,以后再专门论述。
4、溶解氧
水中溶氧多少是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养鱼水体的溶解氧一天24小时中,必须有16小时以上大于5mg/l,任何时间不得低于3mg/l。溶氧不足,会使鱼类的食欲减退,体质下降,抗病力降低,当水中溶氧下降到1mg/l左右时,鱼就会浮头。这个指标一般在家庭养鱼时不做检测,养鱼少的时候只要保证滤器能正常工作,水是流动的就不会缺氧,鱼多的时候要打氧。
5、温度
很多人不把这个指标当回事,其实这是不对的,对于热带鱼来说温度是很重要的指标,而且是要经常监控的指标,热带鱼根据鱼种的不同对应的温度也不同,热带鱼的温度跨度很广18-32度都可以饲养不同的鱼种,温度适宜是养热带鱼的基本条件。
最后综述一下: 养鱼的“好水”应该是:水质无毒、清澈透亮柔韧而不腻,气味正常可略带水色、含有大量有益菌、溶解氧丰富、温度适宜、硬度PH等理化指标合格的水。
2013年01月24日 04点01分 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