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当归何处(转)
三国志9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7
“儿啊,替你娘寄些当归来吧!”  这是封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家信。当归,是无论哪个药铺都不可一日或缺的当家品种,血虚症及妇科的良药,能补血、活血、止痛、调经、润肠。看上去,母亲让远方的儿子寄回一些当归是很寻常的事。  问题在于,这封信从甘肃天水发出,而甘肃,却是世上当归最正宗的产地,所产当归远远优于别处,最为道地。  收信人在蜀中。  收信人是姜维。儿子当然知道母亲写这封信的真意。  “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家有良田百顷,不缺这一亩半亩;儿在蜀中但有远志,没有当归可寄。回信语气慷慨,千载之后读史至此,犹有铿锵的余音萦回于发黄的笔划之间。只是史料没有记载当时姜母是什么反应,民间传说则多云姜母见信知孩儿志向远大,十分欣慰,还有人说“令求当归”的信是曹魏逼她写的,收到回信后姜母便一头撞死以绝姜维的牵挂羁绊。  那年姜维正年轻,二十七岁,与从前诸葛亮初见刘备时同岁。  天水人姜维是这一年被诸葛亮带回蜀汉的。  姜维从此不归。
2007年05月04日 14点05分 1
level 7
  其实费祎与姜维并没有什么怨仇,也不像是故意打压,他对姜维说过这样的话:“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原,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  没人能继承诸葛亮大业,费祎也不能。  确实,连年兴兵国贫民穷,连诸葛本人都有“穷兵黩武”之讥,掌权者应该考虑大局也没错,但你费祎忘记当年坐亡的张鲁了吗?  你自认不如丞相,以俟能者,可敌国却始终虎视眈眈,能者辈出呢!你想保国治民,曹魏肯让你长久地喘息吗?  还记得丞相的《出师表》吗:“自我出师以来,不过一年,便丧失了赵云等将领七十多人,都是所向无敌的猛将;还丧失了西南民族骑兵一千余人,都是数十年间从四方纠集起来的精锐,不是一个州所有的,如果再过几年就要损失三分之二了——那时用什么去抗敌呢?现在民穷兵疲,但战事不可息;战事不可息,那么驻守与进攻,劳费相同,不及早攻打敌人,欲以一州之地,与敌人长久相持,这些都是我不可理解的事啊。”  有几人能理解诸葛亮屡屡北伐的良苦用心呢?  也许费祎认为自己能理解丞相,所以他不是不用兵,只是有节制,给你姜维一万人出征去吧。
2007年05月04日 14点05分 5
level 7
  这一万人在诸葛亮手里不知能不能干出一番大事,但对于姜维,远远不够。  尽管演义把姜维作为诸葛亮的传人,但遗憾的是,姜维绝不是个一流人才。  姜维归蜀,魏人并不在乎,没有加害留魏的姜维亲属,如果把这理解为姜维当时还没有展示才能、不起眼,那么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评语却应该有些盖棺论定的性质:“姜维粗有文武”,常璩的《华阳国志》也说“姜维才非亮匹”。  但也有不少人站出来为姜维讨公道,如郭颁《世语》:“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老对手邓艾也感叹:“姜维自一时雄儿也!”同僚郤正则撰文称赞姜维:“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馀,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言语终归是无力的,还是看看姜维的事业吧。费祎死后,姜维终于在蜀掌权。自后主延熙十六年到延熙二十年五年间,五次伐魏,但皆劳而无功,其中一次还被邓艾打得大败,战士“星散流离,死者甚众”,从此,姜维威望大减。  也许这也不能全怪姜维无能,毕竟连诸葛亮也是出师无功。但姜维没有象诸葛亮那样做到节制用兵,太从单纯军事角度看问题,严重伤害了蜀国元气,正如陈寿所评:“玩众黩旅”;当时蜀将廖化也批评过他“‘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  姜维至多是个将才,他不能承担治国之任。  可惜的是,即便只是将才,比较古今名将,姜维也还不是第一流的。  蜀汉御敌,原本用的是刘备的战术,留大将镇守汉中,不让强敌进入一步。姜维掌权后,提出了新的策略:“敛兵聚谷”,假如敌人来侵,则撤消外围守军,退守险要,“重关镇守以捍之”,坚壁清野,如此“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悬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  这个策略隐藏着极大的危机,成功了也许有诱敌深入再行歼灭的可能,但无效就是自弃险要,自己拆了一道防线——敌人未至,自己就已经后退了一步。  公元263年,魏大举伐蜀,钟会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汉中,蜀军依计行事。但钟会了解情况后,并不与之纠缠,只派两位偏将包围蜀军守城,自己却率主力越过汉中——魏军不伤一兵一卒,不战而下汉中。  但胜负往往不能以单纯的军事战术来决定。须知姜维在蜀汉,本身就是战战兢兢,连成都也不敢居住,远驻在外。  其时宦官黄皓专权,姜维曾经天真上书,建议刘禅诛杀此奸宦,一片忠心反被昏庸的后主揶揄了一番,于是与黄皓结怨。黄皓想寻机废掉姜维,姜维心中恐惧,请求到沓中种麦以资军用,避祸远出。  如此情形,姜维即便有通天的才能也无法尽用,指挥起来也定不那么顺手。  蜀汉似乎不该亡得那么快、那么容易的。  姜维听得司马昭派钟会都督关中,便已经明晓司马昭的图谋,赶忙从沓中上书报告后主,要求及时部属加强防备。后主迷信鬼巫,黄皓说神灵发话了,魏决不会进攻,刘禅即把姜维的奏章压下,歌照唱,舞照跳,“群臣不知”。  这样的情况下,姜维还几乎把钟会赶了回去。魏军主力到汉中后,姜维急行军,巧破魏将堵截,退守剑阁。钟会屡攻不下,后方遥远,粮运困难,一筹莫展,打算退兵。此时若不是邓艾那万把人豁出命去,凿山开路、攀木缘崖,硬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深入蜀中的话,用裴松之的话说,其时“全蜀之功,几乎立矣”!  但偶然中有着必然,早在蜀亡的两年前,吴使臣回国后的报告中就可以看出,蜀汉不亡是没有天理的:“(蜀国)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有菜色”。  民间俗语更是一针见血:这后主,真正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如果说姜维真从诸葛亮那里学到了什么的话,更多的应该还是一腔热血、一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一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  来自敌国的姜维使出了浑身解数苦苦支撑着这扶不起的蜀汉。他的旧国魏曾在诏书中明白指出:“蜀所恃赖,唯维而已”。  
2007年05月04日 14点05分 6
level 7
 邓艾的大军离成都不过八十里了。  刘禅召集群臣商议何去何从,没多大功夫,便做出了投降决定。  命令传到姜维所在,将士们大怒,但又无可奈何,一个个拔出佩刀,狠狠地砍着石壁,壁上火花四溅。  读完后主敕令,六十一岁的姜维长叹一声,两行老泪汩汩而下。  许久,他似乎做出了决定,擦干泪痕,整整衣甲,挺起胸,来到钟会面前。  一见钟会,姜维便觉得此人不寻常。他想起了刚才在军营中听来的那条消息,说是这位钟将军甚是威严,老将邓艾都不在他眼里,连名将许禇的儿子都因为一点小过失被他处死了。姜维看着这位壮年的将军,突然有个感觉,像是看到了一座剑戟森森的兵器库。一刹那间,他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计划。  “君侯运筹帷幄,算无遗策,司马氏的强盛,都赖君侯之力。”姜维平静地看着钟会,慢悠悠地说,“今日君侯又平定蜀国,威德震世。民众当然要颂扬您的功绩,但人主却会感到恐惧。如此,君侯还能够安全回去吗?您不如效法陶朱公及时隐退,这样才可以保全功名性命呢。”  钟会眼中光芒一闪,随即说:“您扯得太远了,我做不到——况且也应该还有别的路吧!”  姜维意味深长地一笑,悠悠道:“别的法子君侯自然自己能考虑到,这就不必老夫多言了吧。”  两人对视良久,相向一笑,两双手不觉已经握在一起。  回营后,姜维连夜写了一封密信,命可靠人送到后主那里。  信中说:“希望陛下暂且忍受数日之辱,臣一定尽力要使社稷转危为安,日月幽而复明!”  他的计划是策动钟会造反,尽诛北来魏将,然后再杀钟会,解决魏军,重扶后主复国。  他觉得有把握成功,因为他看出了,自傲的钟会有足够被他说动的野心。  果真,一切按姜维计划进行。钟会矫诏,说太后令他起兵废司马昭,接着囚禁魏将,紧闭成都城门宫门、严兵把守,把诸军将领换成他的亲信······
2007年05月04日 14点05分 7
level 7
当初任命钟会出师伐蜀之前,有人就向司马昭提出钟会这人也许不可靠,司马昭笑道:“难道我不知道这点吗?但即使灭蜀之后真如你所言这小子不安生,他真能成事吗?蜀汉的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的士大夫不可以与之图存,他们可都是心胆惧破了的啊,不足为虑;而我方将士人人思归,绝不肯同谋——哼,他钟会如果敢胡思乱想,只是自取灭族罢了。”  司马昭说得没错,除了一点,蜀汉还是有人没有被吓破胆的。  
2007年05月04日 14点05分 8
level 7
  钟会确实成不了事。  事机不密,魏军哗变了,狠狠攻打着内门。  这是起事的第三天中午,钟会乱了手脚,颤声问姜维:“这些兵来势不好,怎么办呢?”  姜维慢慢系着战甲,面无表情的说:“只有打了。”  他的声音象手中的利剑一样的冰冷。  他知道蜀汉这是彻底地完了。他面临的,是蜀汉,也是他姜维的最后一仗,一场已经注定胜负的战争,一场只是为了最后的尊严而进行的战争。  格杀五六个魏兵后,白发散乱的姜维大口大口地喘息着,毕竟岁月不饶人,他发觉自己手中的剑慢慢重得如同一座大山。  他终于停了下来,柱着剑,看着不远处,杀红眼的魏军潮水一般向自己涌来。  他轻蔑地一笑,抬起头,正午的眼光灼着他的眼。  姜维仰天倒下,太阳的鲜血喷涌而出,洒满了整个蜀中,失血的红日在他眼里突然幻成了一轮苍白的圆月,转瞬间,圆月又化成了诸葛丞相忧郁的脸。  姜维耳边突然响起了一阵悠长的唢呐声,伴着乡音熟悉的呐喊:当归——当归——胡不归?  他闭上了双眼。
2007年05月04日 14点05分 9
level 7
  姜维有好几个墓,分别在家乡甘肃天水、在四川剑阁、芦山、江油等等,孰真孰假争论不休。  难题在于,姜维死时被愤怒的魏军暴尸荒野,没有妥善安葬。像芦山姜维墓据说就只是掩埋着姜维的胆——史籍记载,姜维死后被剖尸,胆如升大。而故乡的姜维墓,也只是一个衣冠冢。  明月下,冷风吹。  今夜,姜将军孤魂当归何处?  2007.5.4
2007年05月04日 14点05分 10
level 7
原地址http://cache.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0&Key=0&strItem=no05&idArticle=104508&flag=1
2007年05月04日 14点05分 11
level 1
顶了、
2007年05月04日 15点05分 13
level 7
Fantisty!
2007年05月04日 16点05分 14
level 1
汗死,表说英语,,
2007年05月04日 16点05分 15
level 7
I need a reason...
2007年05月04日 16点05分 16
level 8
当归大补散
2007年05月05日 05点05分 17
level 9
~~~楼上的你想吃当归吗?
2007年05月05日 05点05分 18
level 0
好文
2009年06月09日 04点06分 1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