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cuha 嘎拉哈
厦门外国语学校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8
heidrich 楼主
  嘎拉哈是一种满族妇女和儿童的传统游戏。这种游戏在满洲入关征服明朝中国时由满洲人带到北京地区。目前该游戏仍在上述两个地区流行。  这个名字是满语的汉语音译,满文音译是gacuha,在清代的正式汉文写法是“背式骨”,原指兽类后腿膝盖部位、腿骨和胫骨交接处的一块独立骨头。游戏使用猪或者羊的膝盖骨,有时也有狍子、牛或者猫的膝盖骨,现时也有使用合成材料制作,把骨头蒸煮刮净之后,或者涂上颜色 (通常为大红),或是保持原色。狍子骨的嘎拉哈比较小而方正,好看,四面也比较平整,所以是上等的嘎拉哈,但狍子的嘎拉哈比较少,所以与狍子骨相近的羊骨更加流行。相比起来,牛骨太大,很难能一手抓四个,而猫骨太小,很难控制特定的面,所以玩牛骨和猫骨的人很少。  嘎拉哈骨头通常叫“子儿”,也称羊拐,以四个子儿为一副。嘎拉哈一般是长方体,两个大面,两个长条面,还有两头的面比较小,形状不规则。一般游戏时只玩四个比较大的面。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对各个面的叫法不同,有“珍(儿)”,“轮(儿)”,“坑(儿)”,“肚(儿)”。[heidrich注][每只嘎拉哈都有四个面,一面呈优美的圆弧,叫做“肚儿”;一面呈坑状,叫做“坑儿”;一面像支楞的花瓣,叫做“珍儿”;一面丰满而平坦,叫做“轮儿”。]  游戏时需要一个皮球或沙包(装沙子、大米或是黄豆的六面立方形布口袋),再有一块报纸大的坚硬、平实的场地。玩的时候只许用一只手,如果是皮球,手把球扔起,在球落地再弹起的时间里摆好嘎拉哈,再接住球;如果是沙包,则是在抛起沙包再接住的时间里摆。根据抓起嘎拉哈的形状不同,得的分数也不同,再抛起口袋,将嘎拉哈放下,同时碰地上原有的嘎拉哈,使它们的形状变化,更容易寻找自己下次抓的对象。抓嘎拉哈的时碰动不需要抓的为坏,抓起嘎拉哈没接到口袋为坏。玩的时候,最少可以一个人,最多可以很多人,分成两伙儿进行对抗赛。有的一替一次轮流抓,有的只要不“坏”就连续抓下去,哪伙先抓够一定的数哪伙就赢。比较高难的游戏里,也有扳很难站立的第五面、第六面的,但那大多是因为一些嘎拉哈的形状比较特殊,或是被磨平过,才有可能站住。  值得一提的是,玩“嘎拉哈”并不叫“玩”,而是称为欻(chua 3),也有念成“耍”,“数”,“抓”的。  根据满族的有关资料记载,玩嘎拉哈这种游戏最先开始流行,是因为在正月里有规定不许姑娘们动针线,而东北的正月也不适合进行户外活动,于是女孩子们就兴起了这种在屋里炕上就能玩的游戏。
2007年05月02日 05点05分 1
level 8
heidrich 楼主
珍儿
2007年05月02日 05点05分 2
level 8
heidrich 楼主
轮儿
2007年05月02日 05点05分 3
level 8
heidrich 楼主
肚儿
2007年05月02日 05点05分 4
level 8
heidrich 楼主
坑儿
2007年05月02日 05点05分 5
level 8
heidrich 楼主
不好意思,“坑儿”和“肚儿”两幅图应对调一下。。。
2007年05月02日 05点05分 6
level 7
北京有人玩这种?
2007年05月02日 05点05分 7
level 8
heidrich 楼主
多了去了。。。
2007年05月02日 05点05分 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