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4
胜利者安东尼
楼主
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我们今天接触到的,和当年的人肯定存在些许共性。
好多人口口声声说自己祖上多么勤俭节约,攒下一点儿可怜的家底……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里,勤与俭是大部分人的共性,实际上像我们现代人一般糟蹋粮食布匹的做法,在古代可不是简单的个人问题,是完全可以上升到道德高度的。
那些人大致是怎样的生存状态?简单地说,首先,他们家境都不会太差,至少不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鬼,他们除了自身温饱以外,多少有一点余财,可以施点恩惠,在乡邻里有些名气,可能还被一些人视为善人、做事比较公正。
因为那个时代缺失的基层构架,官府往往要依靠这样的人来实现对最基层的统治,比如征派皇粮国税,抽丁徭役等等,一方面,他们得以和官面上的人物沟通,一方面要面对广大乡民。
这么一说,他们和今天的村两委、主任书记什么的很类似吧?
好的方面,对上面,他们会很自然地和官员们交往,求工程拉项目,虽然有自利的因素,但客观上讲也对村里有往往实际好处;对下面,他们也有积极的一面,过去是因为名声、宗族情结等,现在则多了选票因素,他们也乐意做一些好事,比如现在会为村民求救济,讲情面,在过去,肯定会和官府哭穷,求减少钱粮,在灾年向官府报灾情,求赈济等等。
坏方面,自然也会欺上瞒下,为自己谋其私利,对上勾结,对下借势欺压。清朝末年有一个记载很有趣,一个大村,村里的保长原来是个很和善的人,贿赂上官,为村里减少赋税,为贫苦病困的乡邻代缴皇粮……但随着时间推移,官府盘剥越来越重,他开始被迫向乡邻催讨更多的钱粮,最后发展到干脆买刀购枪,将自己本家子侄编成民团,鱼肉乡里……
总而言之,当年被打倒的那一批人,大部分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团体,就他们整个团体,或者说阶层而言,他们的所作所为确实不干净,甚至可以说有些看不见的血腥,加重了更加底层人民的痛苦,并成为被广泛憎恨的替罪羊,但实际上他们本身也是一定程度上的受害者,只是因为当时糟糕腐败的社会现实,使他们一样堕落、充当爪牙,并因此获得了大量的仇恨,当红潮席卷而来时,这种仇恨也最终埋葬了他们。
2012年10月28日 15点10分
1
好多人口口声声说自己祖上多么勤俭节约,攒下一点儿可怜的家底……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里,勤与俭是大部分人的共性,实际上像我们现代人一般糟蹋粮食布匹的做法,在古代可不是简单的个人问题,是完全可以上升到道德高度的。
那些人大致是怎样的生存状态?简单地说,首先,他们家境都不会太差,至少不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鬼,他们除了自身温饱以外,多少有一点余财,可以施点恩惠,在乡邻里有些名气,可能还被一些人视为善人、做事比较公正。
因为那个时代缺失的基层构架,官府往往要依靠这样的人来实现对最基层的统治,比如征派皇粮国税,抽丁徭役等等,一方面,他们得以和官面上的人物沟通,一方面要面对广大乡民。
这么一说,他们和今天的村两委、主任书记什么的很类似吧?
好的方面,对上面,他们会很自然地和官员们交往,求工程拉项目,虽然有自利的因素,但客观上讲也对村里有往往实际好处;对下面,他们也有积极的一面,过去是因为名声、宗族情结等,现在则多了选票因素,他们也乐意做一些好事,比如现在会为村民求救济,讲情面,在过去,肯定会和官府哭穷,求减少钱粮,在灾年向官府报灾情,求赈济等等。
坏方面,自然也会欺上瞒下,为自己谋其私利,对上勾结,对下借势欺压。清朝末年有一个记载很有趣,一个大村,村里的保长原来是个很和善的人,贿赂上官,为村里减少赋税,为贫苦病困的乡邻代缴皇粮……但随着时间推移,官府盘剥越来越重,他开始被迫向乡邻催讨更多的钱粮,最后发展到干脆买刀购枪,将自己本家子侄编成民团,鱼肉乡里……
总而言之,当年被打倒的那一批人,大部分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团体,就他们整个团体,或者说阶层而言,他们的所作所为确实不干净,甚至可以说有些看不见的血腥,加重了更加底层人民的痛苦,并成为被广泛憎恨的替罪羊,但实际上他们本身也是一定程度上的受害者,只是因为当时糟糕腐败的社会现实,使他们一样堕落、充当爪牙,并因此获得了大量的仇恨,当红潮席卷而来时,这种仇恨也最终埋葬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