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关于“魏延谋反案”前后故事分析,欢迎探讨
三国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2
sunwind3579 楼主
一楼献百度!
2012年10月22日 05点10分 1
level 11
火前刘明
2012年10月22日 05点10分 3
我靠 太快了吧 你们
2012年10月22日 05点10分
level 9

2012年10月22日 05点10分 4
强力啊 真快
2012年10月22日 05点10分
level 12
sunwind3579 楼主
好了下面正文,为了让大家看着方便我把签名去了。
魏延谋反
案(先是魏延疯狂举动被告谋反,他也是因为谋反被杀,暂且称这一系列事情为魏延谋反案)
一直是被大家所知道的众多
具有争议案件
中的一件。
魏延从三国演义中的

脑后长反骨

的形象被大家所周知,而且各位三国迷也慢慢从演义开始对史实感兴趣,渐渐从史实中了解这位蜀国的名将,有些三国迷也认为其中故事曲折,开始想为魏延平反,现在本人从当事人的角度分析一下这个案件的是非曲直,分析纯属个人见解,尽量不加入个人感情在里面
,分析的全部内容根据当事人传记,至于有些三国迷说有人篡改史书之类的行为不加考虑,也欢迎各位吧友参与探讨,不过不喜勿喷,谢谢!

2012年10月22日 05点10分 5
[大笑]
2012年10月22日 07点10分
回复 dangwen521 :傻笑啥呢~~
2012年10月22日 07点10分
level 12
sunwind3579 楼主

想要详细说魏延谋反案,不得不说三个人:诸葛亮,杨仪,魏延
先说诸葛亮,有人说他的遗命与魏延谋反案有关,本人也有此看法,要想说他的遗命,那就应该说一下他组织的最后一次北伐。
《三国志
.
诸葛亮传》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於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馀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三国志
.
郭淮传》记载

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

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

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於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
”
2012年10月22日 05点10分 6
level 12
sunwind3579 楼主

诸葛亮传没有写明具体战斗过程,只有相持百余日。
郭淮传比较详细的写明了魏军与蜀军在这次攻防初期的战斗。
开始:两军分别屯兵扎营。
然后:
淮策亮必争北原

宜先据之

.......
(这里是解释)
.......
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

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
这段话说的比较明白了:郭淮料到诸葛亮必争北原,想要先占据那里,然后司马懿同意了,郭淮率兵前往,土磊还没有砌好,蜀兵就到了,郭淮“
逆击之
”。
再然后:
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於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
诸葛亮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先“盛兵西行”,明显就是大张旗鼓的西行,然后夜攻阳遂。可惜这一步棋也被郭淮看出来了,最后结果是“有备不得上”。
有很多吧友说:
根据魏书夸胜讳败的习惯来看,
没写胜利基本就是没占到什么便宜(只是引用,没有其他含义)。究竟谁占到便宜,我们其他时间再商量,可是我要说的是:诸葛亮的这两次军事行动都没有成功,想要占领据点的目的没有达到,即便是蜀军损失
500
人,魏军损失3
000
人,蜀军占了很大的便宜,但是这两部棋都被魏国提前看了出来,可以说这次北伐战争的主动权还是没有落入诸葛亮的手中。
2012年10月22日 05点10分 7
level 12
sunwind3579 楼主

这一次战争,司马懿采取了较为保守的战略方针,不断防守与诸葛亮消耗。
诸葛亮组织屯田准备持久战,做出了“你不打我我就不走了”的准备,可是大家都知道,魏国国力雄厚,根本不怕持久战。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诸葛亮积劳成疾,
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可以试想一下,统帅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呢?
很明显,撤军!
我诸葛亮打不下来,你魏延也未必能打下来,相持时间长了,魏军知道我已归西,必然士气大振,也许你魏延能率领众将北伐成功,但那只是“也许”,所以不能冒险,不能拿蜀国这么多精锐部队去冒这个险,一旦失败蜀国也“命不久矣”。
我诸葛亮发起的这次北伐,相持百余日,战略目的都没达到,而且命不久矣,这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撤军!
2012年10月22日 05点10分 8
level 12
sunwind3579 楼主

既然决定撤退,那么军权交给杨仪就十分明了了,别人谁也镇不住魏延,一旦交给魏延,他肯定不会撤军,
如果把兵权交给费祎姜维,也许他们不敢逆着魏延,最后的结果也有可能变成继续北伐,不能冒这个险

所以交给杨仪。交给他绝对安全,至少他不会跟魏延商量,更不会把兵权让出去。大部队走了你想北伐也伐不了。
《三国志
·
蜀书
·
魏延传》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

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绐延曰:

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

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
通过上面写的我们可以看出,魏延没人敢惹这点没错,杨仪没去说,让费祎去说,费祎说也没说通,最后撒个谎跑了。
2012年10月22日 05点10分 11
这是近期少有的一篇说魏延不是诸葛害死的好文章。
2012年10月22日 09点10分
回复 虎威振常山 :谢谢!
2012年10月22日 09点10分
level 12
sunwind3579 楼主

总结:诸葛亮的遗命是围绕着撤军为中心,他深知魏延不会退兵而且知道杨仪与魏延不合而且还利用了这一点,让杨仪把大部队带回汉中。

令延断后,姜维次之
”,也是以大部队回国为基础考虑的最好的安排了,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估计诸葛亮也没有想到魏延和杨仪在自己布置的遗命后会闹成这样,如果他在天有
灵,一定会后悔
.......
至于诸葛亮的这个遗命是对是错,我觉得是对的,至少出发点是对的,最多也就是魏延和杨仪大闹起来的导火索,两人的积怨才是这场闹剧的主要原因。
至于最后闹成天翻地覆这是他也没有预料到的结果,所以错不在他,错在当事的两人,也可以说是偏执的两个人。
2012年10月22日 05点10分 12
[顶]
2012年10月22日 07点10分
回复 dangwen521 :谢谢!
2012年10月22日 07点10分
level 12
sunwind3579 楼主

下面说一说下一个人:杨仪
魏延谋反案的主角之一,杨仪与魏延共有的特点就是:偏执,所以容不下对方,二人的积怨很深,连诸葛亮都
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
(摘自
《三国志
·
蜀书
·
杨仪传》
),他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放心把大部队交给杨仪,因为杨仪肯定会按照自己说的做,这个军队里只有杨仪一个人不怕魏延,还敢跟他对着干,所以把大部队交给他一定能顺利回国。
接下来,魏延的行为把自己推下了悬崖。
2012年10月22日 06点10分 14
level 12
sunwind3579 楼主

《三国志
·
蜀书
·
魏延传》
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才)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

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

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

庸奴!复能作恶不?

遂夷延三族。
魏延先跑了,这已经是违反丞相遗命了,而且还“
所过烧绝阁道
”。不让大部队顺利回国,试想:魏国还有可能从背后袭击呢(魏国不知道诸葛亮去世也不会追来,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但是从杨仪这一方面考虑,有追兵这一点应该加进去)。
你魏延不仅违反丞相遗命,而且还不让大部队顺利回国,这不是叛国么,所以杨仪书信朝廷说魏延谋反这不是很过分,虽然夹带着很多的个人情感(比如杨仪会想:
MD
你魏延耽误我回国呼风唤雨了!
),从某种情况下思考,他的行为和叛国有类似的地方,而且哪怕有一丝类似的地方杨仪也会顺着去想,因为他和魏延是死对头。
最后魏延死了,
仪起自踏之,曰:

庸奴!复能作恶不?

遂夷延三族。
在我们看来魏延没有谋反,谋反直接投降司马懿不是更快吗?只是一时冲动做了一些不对的事,不过做的这些罪不至死,更没必要诛三族,但是在杨仪看来当时正是杀魏延的好时机,先是魏延有类似谋反的举动,大部队和众将都看到了,然后杨仪给他戴上一个谋反的帽子,接下来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杀他了,杨仪和魏延是死对头,巴不得魏延抽风,做一些对他以及蜀军不利的事情,然后借机至魏延于死地,殊不知这样对他自己也不利,这点后面说。
2012年10月22日 06点10分 15
level 12
sunwind3579 楼主

总结:在杨仪这边看来,杀魏延杀的很爽,魏延看起来不合时宜的举动给了杨仪机会,而且还堂而皇之地斩草除根,也可以说是斩树除根,因为魏延他不是一般人,在后期武将人才匮乏的蜀国他可以做一根顶梁柱,可惜就这么为了自己的一时冲动付出了全家宝贵的生命。可惜!可叹!可悲!
至于杨仪派人杀魏延的行为,
在现在的观点看是不对的,不过当时还是说得通的,毕竟后面还有魏国虎视眈眈,你扰乱大部队的行进不只是违背丞相遗命,更是叛国的行为了,不过杨仪给魏延的处分还是太重了,魏延死了后还
自踏之,曰:“庸
奴!复能作恶不?”
魏延毕竟是一位
名将,
未带回朝就私自斩杀,而且
夷延三族

无论怎么想这种处罚都是太过了,所以魏延的死,杨仪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2012年10月22日 06点10分 16
level 1
楼主分析的不错。赞一具。。。。。。。。。。。。。
2012年10月22日 06点10分 17
谢谢!
2012年10月22日 07点10分
level 8
[打酱油]罪不至死?死100回都不够~~~~
2012年10月22日 06点10分 18
[Yeah]
2012年10月22日 07点10分
level 13
这年头魏延还能刷分啊
2012年10月22日 06点10分 19
这年头什么都能刷分的
2012年10月22日 07点10分
level 12
sunwind3579 楼主

最后说一说魏延他本人
《三国志
·
蜀书
·
魏延传》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
牙门将军
。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

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

延对曰: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先主践尊号,进拜
镇北将军

建兴
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从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到魏延他是一个有战功,有能力的大将。而且特别的狂妄,自大。
跟杨仪水火不容,积怨很深,很深,很深
~~~
2012年10月22日 06点10分 20
level 11
好长…我觉得魏延当时根本不想谋反,要不他也不会往回跑…我觉得他当时只是想搞杨仪…
2012年10月22日 06点10分 21
嗯,我也觉得最后他的目的就是搞杨仪
2012年10月22日 06点10分
level 12
sunwind3579 楼主

魏延最不被大家理解的恐怕就是“
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
”违背丞相遗命,而且不让蜀国军队顺利回国,并且还上书朝廷告杨仪谋反。
从魏延的角度出发,哪怕诸葛亮去世,北伐也是应该继续下去的,所以他坚持北伐,就连费祎过来通知他诸葛亮遗命的时候他还没搞清楚状况。他还跟费祎说:北伐啊,北伐啊。这个时候他已经做不了主了,他这个时候应该和费祎讨论:兵权啊,兵权啊(诸葛亮把带兵回家的权利给了杨仪,在这里简称“兵权”,和带兵打仗的兵权不是一回事)……这才合理。
他为什么没有呢,我猜测:费祎也没有强调兵权的事,也就是说他没和魏延说,蜀军大部队归杨仪调动的事,或者通知他的时候也是比较委婉的说,以致于魏延他还在不慌不忙的计划着调动,部署。
2012年10月22日 06点10分 22
level 12
sunwind3579 楼主

我们回头看看费祎传话给魏延后,魏延所说的话:
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所以,费祎在这时候传给魏延的话应该是:“诸葛丞相已经病逝,他的遗命是退兵,杨仪在前,你在后,要不老魏,你看着给安排一下(因为之后魏延的职位是最高的)?”而不应该是:“诸葛丞相已经病逝,他已经把撤退工作安排给杨仪了,给你安排的工作是断后,赶紧组织人吧。”
大家可以看到,没有兵权的事,之后还跟费祎讨论了半天军事布置,为什么?
因为他已经认定自己肯定是继诸葛亮之后的蜀军统帅,不可能有别人。这时候大军肯定归我魏延调遣,我不让走谁也别想走。可是费祎一走,他缓过劲来了。
结果果然不对劲,杨仪他们按照诸葛亮的遗命,不管魏延先走了。当然遗命的这一部分魏延他本人肯定是不知道的,费祎在那种情况肯定一先说能说的话,能不说的话就不说。
这时候魏延他会怎么想呢?
2012年10月22日 07点10分 24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