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7
百度好像可以把繁体字变成简体字
所以我借用一下这个功能
2012年10月15日 05点10分
1
level 7
至曹魏则隔朝之事,何必亦为之讳?乃曹操之征陶谦,
据世语谓「操父嵩在泰山华县。操令泰山太守应劭资送兖州,谦密遣数十骑,掩杀操弟德於门下,嵩穿后垣欲遁,先出其妾,妾肥不能出,嵩与妾遂皆被害。」是嵩之被难,实谦使人杀之也。
曹腾传亦谓「嵩子操起兵,嵩不肯从,与少子避难琅邪,为陶谦所杀。」应劭传亦谓「嵩与少子德避难琅邪。应劭遣兵迎之。未到,而陶谦素怨操,使轻骑追杀嵩、德。」
韦曜吴书则谓「谦本遣张闓护送,闓见嵩辎重多,乃杀嵩,取其赀奔淮南。」是嵩之被杀,由闓之利其财,而非谦本意也。
案谦生平非嗜利忘害者,且嵩未被害之前,操未尝加兵於徐州,则劭传所谓谦怨操数击之者,殊非实事。而吴书所记,必系闓南奔后自言其事,当属可信。
后汉书谦传亦谓「别将守阴平者,利其赀货,遂袭杀嵩。」而寿作陶谦传,则专据世语,谓「嵩为谦所害,故操志在复雠。」此则因操之征谦,所过无不屠戮,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故坐谦以杀嵩致讨之罪,而不暇辩其主名也。
魏文帝甄夫人之卒,据汉晋春秋,谓「由郭后之宠,以至於死。殡时被发覆面,以糠塞口。」是甄之不得其死可知也。而魏文纪但书「夫人甄氏卒。」绝不见暴亡之迹。
又魏明帝太和二年,蜀诸葛亮攻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魏遣曹真、张合大破之於街亭,魏纪固已大书特书矣!是年冬,亮又围陈仓,斩魏将王双,则不书。三年,亮遣陈式攻克武都、阴平二郡,亦不书。以及四年蜀将魏延大破魏雍州刺史郭淮於阳溪,五年,亮出军祁山,司马懿遣张合来救,合被杀,亦皆不书。并郭淮传,亦无与魏延交战之事。此可见其书法,专以讳败夸胜为得体也。乃至蜀后主传,街亭之败,亦不书。但云「亮攻祁山不克」而已。岂寿以作史之法,必应如是回护耶?抑寿所据各国之原史,本已讳而不书,遂仍其旧而不复订正耶?
又魏武纪及袁绍传,「官渡之战,绍遣淳于琼率万人迎粮,操自率兵破斩琼。未还营而绍将高览、张合来降,绍众遂大溃。」是因合、览等降而绍军溃也。张合传则谓「合告绍遣将急救琼,郭图曰『不如先攻其本营,操必还救。』绍果遣轻骑救琼,自以大兵攻操营,不能下,而操已破琼,绍军溃。郭图谮合曰『合快军之败,出言不逊。』合惧,乃归操。」是合因绍军溃后,惧郭图之谮而降操也。纪传皆陈寿一手所作,而岐互如是。盖寿以合为魏名将,故於其背袁降曹之事,必先着其不得己之故,为之解说也。
又华歆奉曹操令,入宫收伏后,后藏壁中,歆就牵后出,遂将后下暴室,暴崩。而歆传绝不载。
刘放、孙资在中书,久掌机密,夏侯献、曹肇等恶之,指殿中鸡栖树曰「此亦久矣,其复能几?」此犹出于忌者之口。至蒋济为魏名臣,而疏言「左右之人,未必贤於大臣。今外所言,辄云中书虽恭慎不敢外交,而实握事要,日在目前,倘因疲倦之间,有所割制,众臣见其能推移於事,即亦因而向之。」是可见放、资二人之窃弄威福矣!其后乘明帝临危,请以司马懿辅政,遂至权移祚易,故当时无不病二人之奸邪误国。晋书荀勖传「论者以勖倾国害时,为孙资、刘放之亚。」可知二人之名,至晋时犹为世所诟詈也。而寿作二人合传,极言其「身在近密,每因群臣谏诤,多扶赞其义,并时陈损益,不专导谀言。」是直以放、资为正人,与当时物议,大相反也!盖二人虽不忠於魏而有功於晋,晋人德之,故寿为作佳传。
是不惟於本纪多所讳,并列传中亦多所讳矣!
2012年10月15日 05点10分
4
level 7
三国志书事得实处
三国志虽多回护,而其翦裁斟酌处,亦自有下笔不苟者。参订他书,而后知其矜慎也。
袁弘汉纪「曹操薨,子丕袭位,有汉帝命嗣丞相魏王一诏。」寿志无之。
献帝传「禅代时有李伏、刘廙、许芝等劝进表十一道。丕下令固辞,亦十余道。」寿志亦尽删之,惟存九锡文一篇、禅位策一通而已。故寿书比宋、齐、梁、陈诸书,较为简净。
董卓之乱,曹操尚未辅政,故魏纪内不能详叙,而其事又不可不记,则於卓传内详之。此叙事善於位置也。
至甄后之死,本纪虽不言其暴亡,而后传中尚明言「文帝践阼,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甄失志,出怨言,帝怒,遂赐死。」是虽讳之於纪,犹载之於传也。
郭后之死,汉晋春秋谓「文帝宠郭而赐甄死,即命郭母养其子明帝,明帝知之。即位后,数向郭后问母死状,后曰『先帝自杀,何责问我?』帝怒,遂逼杀之,使如甄后故事以敛。」魏略则谓「甄临殁,以明帝托李夫人。及郭太后崩,李夫人始说甄被谮惨死,不得大敛之状。帝哀感流涕,令殡郭太后,一如甄法。」由前之说,则郭被明帝逼死也。由后之说,则郭死后,明帝始知旧事而以恶殡也。案明帝即位,郭为皇太后,凡九年始崩,若明帝欲报怨,岂至如许之久?则逼杀之说,当是讹传。或死后因李夫人之言,而敛不以礼;或生前明帝虽恨之,而以先帝所立,犹崇以虚名,徙之许昌,而未尝逼杀也。魏自文帝已都洛阳,明帝更大营洛阳宫室,何以帝居洛阳而太后居许?此可见当日情事矣!寿志於明帝纪书「皇太后崩」,郭后传亦但云「太后崩於许昌,葬首阳陵西。」绝不见其被害之迹。盖甄之赐死系实事,故传书之;郭之逼杀系讹传,故传不书。亦足见记事之慎也。而以「崩於许昌」四字,略见其不在宫闱,此又作史之微意也。
正元二年,毋邱俭反,世语谓「司马师奉天子征俭,俭既破,天子先归。」裴松之遍考诸书,惟诸葛诞反时,司马昭挟太后及常道乡公征之,故诏有云「今宜太后与朕,暂临戎也。」征毋邱俭时,则常道乡公并未亲行。寿志但云「司马景王征俭,斩其首。」而不言帝亲征,亦见其考订之核也。
鱼豢魏略谓「刘备在小沛,生子禅后,因曹公来伐,出奔。禅时年数岁,随人入汉中。有刘括者,养以为子,已娶妻生子矣。」禅记「其父字玄德,比邻又有简姓者。会备得益州,使简雍到汉中,禅见简,简讯之符验,以告张鲁,鲁乃送禅於备。」案后主生於荆州,当长阪之败,方在襁褓,赵云抱而奔,得免。其后即位时,年十七。即位之明年,诸葛亮领益州牧,与主簿杜微书曰「朝廷今年十八。」此可证也。若生於小沛,则已三十余岁矣!陈寿据诸葛集,书「即位时年十七。」而并无奔入汉中为人养子之事。
魏略谓「诸葛亮先见刘备,备以其年少轻之。亮说以荆州人少,当令客户皆着籍以益众,备由此知亮。」然亮出师表谓「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於草庐之中。」是备先见亮,非亮先见备也。寿志亮本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卧龙也,可就见不可屈致。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如此之类,可见寿作史时,不惑於异说。
又孙策出行,为许贡客所射中,创而死。江表传、志林、搜神记皆以为策杀道士于吉之报。寿作策传,独以为妖妄,削而不书,亦见其有识。
2012年10月15日 05点10分
5
level 7
三国志立传繁简不同处
陈寿立三国诸臣传,较旧史有增有删。
如魏略贾逵传,尚有李孚、杨沛二人同卷。寿志无此二人。
魏武故事,载屯田之策,起於枣只,成於任峻。寿志则有峻而无只。
又吴黄武四年,丞相孙邵卒,以顾雍为丞相。是邵为相在雍之前,乃雍有传而邵无传。志林谓邵与张惠恕不睦,作史者韦曜,乃惠恕党也,故不为立传,而寿志亦遂遗之。然则寿志立传,悉本旧史,旧史所无者,概不书也。然如孚、沛、只等,旧史所有者,何又删之?或以其无事迹可纪耶?
至后主禅将出降,其子北地王谌怒曰「若理穷力屈,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禅不听,谌哭於昭烈之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事见汉晋春秋,此岂得无传?乃寿志仅於后主传内附见其死节,而王子传内不立专传,未免太略也!
亦有以附传见其详者。
如仓慈传后,历叙吴瓘、任燠、颜斐、令狐邵、孔乂等,以其皆良吏而类叙之。
蜀杨戏有季汉辅臣赞,并载於戏传后,其中有寿所未立传者,则於各人下注其历官行事,以省人人立传之烦。
又采益部耆旧传,内增王嗣、常播、卫继三人,由是蜀臣略无遗矣。
吴志陆凯传,增其谏孙皓二十事一疏,本得之传闻者,故云「予从荆扬来,得此疏,问之吴人,多云不闻凯有此,且其文切直,恐非皓所肯受也,或以为凯藏之箧笥,未敢上,及病笃,皓遣董朝来视疾,因以付之。虚实难明,然以其指摘皓事,足为后戒,故列於凯传之后云。」是其编篡亦多详慎也。
至方伎传内,如华佗则叙其治一证即效一证。管辂则叙其占一事即验一事。
独於朱建平传,总叙其所相者若干人,而又总叙各人之徵验於后。此又作传之变体,亦另开一法门也。
2012年10月15日 05点10分
6
level 7
发到网上以后我就可以去用ipad看了
用电脑看太累。
等看完这卷以后我再把第七卷和第八卷粘上来。
2012年10月15日 05点10分
7
level 9
下载个阅读器不就行了,上新浪文档找,这种资料要多少有多少。。。。
2012年10月15日 05点10分
8
我不会弄啊,下载下来的txt是繁体的,我看着别扭,又不想在电脑上看。
2012年10月15日 08点10分
level 7
卷七 三国志 晋书
汉复古九州
后汉书「建安十八年,复禹贡九州。」魏志亦称是年诏书「并十四州为九州。」献帝春秋谓「省幽、并州入於冀州;省司隶校尉及凉州入於雍州,於是有兖、豫、青、徐、荆、扬、冀、益、雍九州。」
按荀彧传「建安九年,或说曹操宜复古九州。则冀州所制者广。彧曰『若是,则冀州当得河东、冯翊、扶风、西河、幽、并之地,所夺者众,关右诸将必谓以次见夺,将人人自保,恐天下未易图也。』操乃寝九州议。」至是乃重复之。盖是时,幽、并及关中诸郡国皆已削平,操自为张本,欲尽以为将来王畿之地故也。观於是年之前,已割荡阴、朝歌、林虑、卫国、顿邱、东武、阳发、干廮、陶曲、周南,和任城、襄国、邯郸、易阳,以益魏郡。是年又以冀州之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山、钜鹿、安平、甘陵、平原十郡,封操为魏公。可见复九州,正为禅代地也。
关张之勇
汉以后称勇者必推关张。
其见於二公本传者:
袁绍遣颜良攻刘延於白马。曹操使张辽、关羽救延。羽望见良麾盖,即策马刺良於万人之中,斩其首还,绍将莫能当者。
当阳之役,先主弃妻、子走,使张飞以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翼)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
二公之勇,见於传记者止此。而当其时无有不震其威名者。
魏程昱曰「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之敌。(魏志昱传)
刘奕劝曹操乘取汉中之势进取蜀,曰「若小缓之,诸葛亮明於治国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则不可犯矣!」(魏志奕传)
此魏人之服其勇也。
周瑜密疏孙权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吴志瑜传)
此吴人之服其勇也。
不特此也。
晋刘遐每击贼,陷坚摧锋,冀方比之关羽、张飞。(晋书遐传)
符秦遣阎负殊使於张元靓,夸其本国将帅有王飞、邓羌者,关张之流,万人之敌。
秃发辱檀求人才於宋敞,敞曰「梁崧、赵昌,武同飞、羽。」
李庠膂力过人,赵廞器之曰「李元序,一时之关张也。」(皆晋书载记)
宋檀道济有勇力,时以比关羽、张飞。(宋书道济传)
鲁爽反,沈庆之使薛安都攻之。安都望见爽,即跃马大呼直刺之,应手而倒。时人谓关羽之斩颜良,不是过也。(南史安都传)
齐垣历生拳勇独出,时人以比关羽、张飞。(齐书文惠太子传)
魏杨大眼骁果,世以为关张弗之过也。(魏书大眼传)
崔延伯讨莫折念生,既胜,萧宝寅曰「崔公,古之关张也。」(魏书延伯传)
陈吴明彻北伐高齐尉,破胡等十万众,来拒有西域人,矢无虚发,明彻谓萧摩诃曰「若殪此胡,则彼军夺气,君有关张之名,可斩颜良矣!」摩诃即出阵,掷铣杀之。(陈书摩诃传)
以上皆见於各史者。
可见二公之名,不惟同时之人望而畏之,身后数百年,亦无人不震而惊之。威声所垂,至今不朽,天生神勇,固不虚也!
2012年10月15日 08点10分
9
level 7
三国之主用人各不同
人才莫盛於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后世尚可推见其心迹也。
曹操以权术相驭
荀彧、程昱为操画策,人所不知,操一一表明之,绝不攘为已有,此固已足令人心死。
刘备为吕布所袭,奔於操,程昱以备有雄才,劝操图之。操曰「今收揽英雄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也。」然此犹非与操有怨者。
臧霸先从陶谦,后助吕布,布为操所擒,霸藏匿,操募得之,即以霸为琅邪相,青、徐二州悉委之。先是操在兖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兖州乱,翕、晕皆叛,后操定兖州,翕、晖投霸,至是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操叹其贤,并以翕、晖为郡守。(霸传)
操以毕谌为兖州别驾(刺史佐官,随行另乘车驾,故称别驾)。张邈之叛,劫谌母、妻去,操遣谌往,谌顿首无二,既出,又亡归从吕布。布破,操生得谌,众为之惧,操曰「人能孝於亲者,岂不忠於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操初举魏种为孝廉。兖州之叛,操谓「种必不弃我。」及闻种走,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汝置也。」及种被擒,操曰「惟其才也。」释而用之。(本纪)
此等先臣后叛之人,既已生擒,谁肯复贷其命?乃一一弃嫌录用。盖操当初起时,方欲藉众力以成事,故以此奔走天下。杨阜所谓「曹公能用度外之人也。」及其削平群雄,势位已定,则孔融、许攸、娄圭等,皆以嫌忌杀之;荀彧素为操谋主,亦以其阻九锡而胁之死。甚至杨修素为操所赏拔者,以厚於陈思王而杀之。崔琰素为操所倚信者,亦以疑似之言杀之。然后知其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从前之度外用人,特出於矫伪以济一时之用。所谓以权术相驭也。
刘备以性情相契
至刘备一起事,即为人心所向,少时结交豪杰,已多附之。
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早资以财,为纠合徒众之用。
领平原相,刘平遣刺客刺之,客反以情告。
救陶谦,谦即表为豫州刺史。谦病笃,命以徐州与备,备不敢当,陈登、孔融俱敦劝受之。
后为吕布所攻,投奔於操,操亦表为左将军,礼之甚重。
嗣以徐州之败奔袁谭,谭将步骑迎之。袁绍闻备至,出邺二百里来迓。
及绍败,备奔刘表,表又郊迎待以上宾之礼,荆州豪杰多归之。
曹兵来讨,备奔江陵,荆州人士随之者十余万。
是时身无尺寸之柄,而所至使人倾倒如此。程昱谓「备甚得人心。」诸葛亮对孙权亦谓「刘豫州为众士所慕仰,若水之归海。」此当时实事也。
乃其所以得人心之故,史策不见,第观其三顾诸葛,咨以大计,独有傅岩爰立之风。关、张、赵云自少结契,终身奉以周旋,即羁旅奔逃,寄人篱下,无寸土可以立业,而数人者患难相随,别无贰志,此固数人者之忠义,而备亦必有深结其隐微而不可解者矣。
其征吴也,黄权请先以身尝寇。备不许,使驻江北以防魏。及猇亭败退,道路隔绝,权无路可归,乃降魏。有司请收权妻、子,备曰「我负权,权不负我也。」权在魏,或言蜀已收其孥,权亦不信。君臣之相与如此。
至托孤於亮,曰「嗣子可辅,辅之;不可辅,则君自取之。」千载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性情之流露。设使操得亮,肯如此委心相任乎?亮亦岂肯为操用乎?惜是时人才已为魏、吴二国收尽,故得人较少。然亮第一流人,二国俱不能得,备独能得之,亦可见以诚待人之效矣!
孙氏以意气相投
至孙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
孙策生擒太史慈,即解其缚,曰「子义青州名士,但所托非人耳。孤是卿知己,勿忧不如意也。」
以张昭为长史,北方士大夫书来,多归美於昭。策闻之,曰「管仲相齐,一则仲父,二则仲父,而桓公为霸者宗。今子布贤,我能用之,其功名不在我乎?」此策之得士也。
周瑜荐鲁肃,权即用肃继瑜。
权怒甘宁粗暴,吕蒙谓「斗将难得」,权即厚待宁。
刘备之伐吴也,或谓诸葛瑾已遣人往蜀。权曰「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操,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
吴、蜀通和,陆逊镇西宁,权刻印置逊所,每与刘禅、诸葛亮书,常过示逊,有不安者,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委任如此,臣下有不感知遇而竭心力者乎?
权又不自护其非。权欲遣张弥、许晏浮海至辽东,封公孙渊。张昭力谏,不听,弥、晏果为渊所杀。权惭谢昭,昭不起,权因出,过其门呼昭,昭犹辞疾,权烧其门以恐之,昭更闭户,权乃灭火,驻门良久,载昭还宫,深自刻责。倘如袁绍不用沮授之言以至於败,则恐为所笑而杀之矣!
权用吕壹,事败,又引咎自责,使人告谢诸大将,曰「与诸君从事,自少至长,发有二色,以谓表里足以明露,尽言直谏,所望於诸君,诸君岂得从容而已哉?凡百事要,所当损益,幸匡所不逮。」
陆逊晚年为杨竺等所谮,愤郁而死。权后见其子抗,泣曰「吾前听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以人主而自悔其过,开诚告语如此,其谁不感泣?使操当此,早挟一「宁我负人,无人负我」之见,而老羞成怒矣!此孙氏兄弟之用人,所谓以意气相感也。
2012年10月15日 08点10分
11
level 7
一人二史各传
一人而传於两史。
(后汉与三国)
如后汉之董卓、公孙瓒、陶谦、袁绍、刘表、袁术、吕布等。当陈寿撰三国志时,以诸人皆与曹操并立,且事多与操相涉,故必立传於魏志,而叙事始明。刘焉乃刘璋之父,其地则昭烈所因也,欲纪昭烈,必先传璋,欲传璋,必先传焉,故亦立其传於蜀志之首。
及范蔚宗修后汉书,则董卓等皆汉末之臣,荀彧虽为操画策,而心犹为汉,皆不得因三国志有传,遂从删削。所以一人而两史各有传也。
(晋与宋)
此事惟晋、宋二书,界限最清。缘沈约修宋书,以刘毅、何无忌、诸葛长民、魏咏之、檀凭之等,虽与刘裕同起义,而志在匡晋,初非宋臣,故不入宋书。及唐初修晋书,遂为毅等立传,自无复出之病也。
陶潜隐居完节,卒于宋代,故宋书以为隐逸之首,然潜以家世晋臣,不复仕宋,始终为晋完人,自应入晋书内,故修晋书者,特传於晋隐逸之末。二史遂并有传,此宋书之借,而非晋书之夺也。
(南北史)
至李延寿作南北史,系一手编篡,则南人归北,北人归南者,自可各就其立功最多之处传之。而其先仕於某国,则附见传内,不必再立一传於某国也。
乃毛修之自宋流转入魏,后卒於魏,则但立传北史可矣,而南史又传之。朱修之自宋入魏,后又逃归,以功封南昌县侯,则但立传南史可矣,而北史又传之。以及薛安都、裴叔业等,莫不皆然。何其漫无裁制也!
(隋与唐)
又裴矩在隋朝,事迹甚多,且隋书矩传内已叙其入唐仕宦之处,则唐书不必再传矣,而又传之,亦赘。
晋书
唐初修晋书,以臧荣绪本为主,而兼考诸家成之。今据晋、宋等书列传所载诸家之为晋书者,无虑数十种。
其作於晋时者:
武帝时,议立晋书限断。荀勖谓「宜以魏正始起年。」王瓒「欲引嘉平以下朝臣尽入於晋。」贾谧「请以泰始为断。」事下尚书议,张华等谓「宜用正始。」从之。(贾谧传)武帝诏「自泰始以来,大事皆撰录,秘书写副。后有事,即依类缀缉。(武帝纪)此晋书之权舆也。
自后,华峤草魏、晋纪、传,与张载同在史官。永嘉之乱,晋书存者五十余卷。(峤传)
干宝着晋纪,自宣帝迄愍帝,凡二十卷,称良史。(宝传)
谢沈着晋书三十余卷。(沈传)
傅畅作晋诸公叙赞二十二卷,又为公卿故事九卷。(畅传)
荀绰作晋后书十五篇。(绰传)
束皙作晋书帝纪十志。
孙盛作晋阳秋,词直理正。桓温见之,谓其子曰「枋头诚为失利,何至如尊公所说?若此史遂行,自是关君门户事!」其子惧祸,乃私改之。而盛所着已有二本,以其一寄慕容隽。后孝武博求异闻,又得之,与中国本多不同。(盛传)
王铨私录晋事,其子隐遂谙悉西晋旧事。后与郭璞同为着作郎,撰晋史。时虞预亦私撰晋书,而生长东南,不知中朝故事,借隐书窃写之。庾亮资隐纸笔,乃成书。隐文鄙拙,其文之可观者,乃其父所撰;不可解者,隐之词也。(王隐传)
习凿齿作汉晋春秋,起汉光武,终晋愍帝。於三国之时,则以蜀为正统,魏武虽承汉禅,而其时孙、刘鼎立,未能一统天下也,尚为篡逆,至司马昭平蜀,乃为汉亡而晋始兴焉。(凿齿传)
其晋以后所作者:
宋徐广撰晋纪十六卷。(广传)
沈约以晋一代无全书,宋泰始中,蔡兴宗奏约撰述,凡二十年,成一百十卷。(约传)
谢灵运亦奉敕撰晋书,粗立条流,书竟不就。(灵运传)
王韶之私撰晋安帝春秋,即成,人谓宜居史职,即除着作郎,使续成后事,讫义熙九年。其序「王珣货殖,王嶔作乱事。」后珣子和贵,韶之尝惧为所害。(韶之传)
2012年10月15日 08点10分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