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4
众所周知,现代意义上的水密舱直到19世纪才为近代造船业广泛采用,在那之前,中国使用的类似于隔舱的横向补强隔板在某些船舶上起到了水密舱的效果,因而在进水后相对不容易沉没。那么,在没有采取这种横向隔舱的西方,造船业者是如何来保证船只不会因炮击,剐蹭礁石和风暴损坏而沉没的呢?这就是我要说明的部分。
2012年10月12日 15点10分
4
level 14
再说到防水结构和排水设计之前,我要先提到两个西方式的船只结构,一是密集的肋材,二是链泵。
前者是坚固的船壳的保证,这些坚固的肋材既可以保证龙骨主结构的横向强度,也可以保证舱壁,特别是战舰的下层炮甲板和商船的中甲板以下的部分(通常是低甲板,大一些的包括低甲板和货舱甲板)能够抵御火炮的远距射击,礁石的剐蹭,甚至是风暴的侵蚀。
后者有些像水车不过整个机械除了动力部分以外都是在管道里工作的,这个机械构成了整艘船的排水系统的核心,由一组船员共同踏动,将水通过排水管排出船外。
2012年10月12日 15点10分
7
level 14
现在再来说防水结构,整个西方式船只防水系统的核心就是坚固的舱壁和两条贯穿两舷水线附近独立通道。
舱壁在水线附近是最厚的,上下略薄,水线部分的舱壁除了世界其他地方船只都有的外板,衬木和内板以外,还有一根接一根的肋材加强,战舰的下层炮甲板接近水线,而且要承载大量的重型火炮,所以甲板厚度最大可以达到50cm,再加上辅助支撑甲板的弓形架,整个水线附近几乎全部都是坚固的木材构建的,商船的船壳和甲板略薄,但是厚度和强度也十分可观,这种结实的结构是船只的第一道安全保证。
但是,再坚固的船壳也有漏水损坏的时候,即使是一级战舰也要面对中距离交火时水线中弹并被击穿的糟糕态势,而风暴的力量更是时常可以使舱壁发生渗漏乃至破裂。这种时候,这条隐藏在船只水线附近的时常被忽略的木工走道就发挥作用了。
木工走道最初是为了方便木工去修理损坏的舱壁而设置的,整条走道高度最高不超过2米,最矮的只有1.2米,但是宽度比较大,这是为了方便船大工工作而设计的。后来,这条走道被赋予了一个新的任务——阻拦汹涌而入的海水,不让全船毁于一个漏洞。
这时候的木工走道,对船内的舱门可以封死,而下部有许多管道口,通向船只底部,位于货舱和龙骨之间的水舱,并与另一侧的木工走道相连。如果船只漏水,那么木工走道将会把这些水排到底部的水舱,然后用链泵将其抽走,同时木工在通道中维修舱壁,使之不再漏水,如漏水情况严重,船工组已经无法成功堵漏,那么就将木工走道封死,让水仅仅侵入木工走道和水舱,而将广阔的货舱隔绝在外,从而保障了全船的安全。等风平浪静或海战结束后,由小艇带着船工组从外侧维修船体,然后再用链泵将水抽走。
这种结构虽然无法和后来的水密舱相提并论,但是对于当时要求全通式布置的积载方式和厚重的舱壁来说,无疑是一种十分实用的设计
2012年10月12日 15点10分
9
level 14
要说的就这么多,我的知识也就基本到此为止了,谢谢观看!
2012年10月12日 15点10分
10
level 13
喜欢一战二战的战列舰么?反正我不喜欢铁甲舰。。另外一战的美国舰也不喜欢。。。个个顶着个鸟笼子。。。
2012年10月12日 16点10分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