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
《贾平凹语画》是贾平凹第一部图文对照、全彩印刷的绘画作品集。50多幅独具韵味、由贾平凹自选的画作,加配了他自己针对画作所写的“解读”文字,长愈千言,短则一句,细细读来耐人寻味。作为“业余画家”、艺术家的贾平凹,其书法作品之“另类”,久已为人们欣赏,市场上还出现了赝品。但其绘画作品是否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还有待检验。而如此集中贾平凹绘画力作和近作的,《贾平凹语画》为首部。至于,他为何要既当作家,又染指书画艺术?人们可以从他自己说的一句话里得到答案:“我明白了艺术的各个门类是相通的却又是独立的,言之不尽而歌,歌之不尽就舞,舞之不尽了则写,写也写不尽只能画了。”
2007年04月06日 15点04分
1
level 1
一条线的故事 画完《一条线的故事》,我醒得了这么一个道理:大凡艺术作品,比如一首诗,一支歌,一篇文学作品,当然也有画,其中都有秘结的。秘结包括了回忆,思念,向往,或者愤恨和哀怨。我们读李商隐的诗,读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所以觉得好,它勾起了我们自己的情事,但是,李商隐这首诗决不是为我们写的,古人也不会像我们现在的作家为写作而写作,他一定是给具体的人写的,一定有着一个凄美的故事发生着,遗憾的是李商隐和那个具体的人死在了唐朝,我们无可再知 《一条线的故事》挂在了展览厅,看的人很多,都在猜想这个故事是什么。有的说画家曾经向富有的人借过一元钱而没有如愿。有的说画家可能有过一次将最简单的事处理成了最复杂的事的经历。有的说是不是画家赌博过? “故事肯定是有的,”我笑了,“可你们说的都不是。” “那是什么呢?” “为什么要知道呢,鸟在枝头上叫,不要问它在叫什么,只要叫的悦耳就是了。”
2007年04月06日 15点04分
2
level 1
避暑图 这是一个夏季,是太热了,天上没有一疙瘩云,阳光就像一把一把的针往地上扎。树呢,树呢?远远已经没有树了,屋外只有一棵竹,独竹。 我见到的汉子就坐在竹下避暑。他热得剃了头发,脱了褂子和鞋,恨不得把皮也剥了去。而前的土场上堆满了白棉花,那不是白棉花,是一团一团的光气越涌越大,光气中的狗都腿软了,伸长着舌头喘不过气来,墙头上的一片瓦在惊,嘎嘎地爆裂,有碎末落下去,墙下的浮士立即冒起三股白烟。 汉子一直在想,想不通的是家谱上的一句记载:“八百年前,这里是原始森林,祖先避乱于此。”这是真的吗?八百年来,少一棵树就多一个人吗?多一个人就多一分污染吗?乱可以避暑却没处可避啊
2007年04月06日 15点04分
4
level 1
向鱼问水 成语里有“与虎谋皮”,我画的是“向鱼问水”。画挂在墙上,来人总问这是什么意思,我对不同的人或答: 有鱼的地方必然有木,海在哪儿,河在哪儿,塘在哪儿,泉在哪儿,人问鱼,鱼都知道。或答: 人渴得要命,向鱼要水,鱼在陆地上都要渴死了,哪儿还有水? 或答: 人与鱼吵架哩。 其实,画就是画,看着悦目就是了,我们欣赏鸟声还管鸟叫的是什么内容吗?
2007年04月06日 15点04分
6
level 1
黎明喊我起床 我在西北大学居住的时候,窗外是三棵槐,两边是稍小,中间的那棵高大,竟将一枝直伸得挨住了窗台。起先还谋算着怎样把这一树枝砍断了去,担心着有小偷从那里过来,后来树枝上筑了一个鸟巢,才打消了念头。 我将我的书房叫:三槐堂。我在三槐堂里写我的小说,一直要写到深夜,第二天便起得晚。鸟巢里住着一对鸟夫妻,与我相安无事。到了秋天,鸟巢里有了三棵蛋,夫妻俩不知道为什么在吵,吵得厉害就打了起来,竟将两棵蛋撞翻跌碎到地上,鸟夫也从此飞去了没再回来。鸟妻后来把幼鸟孵出每天从外面叼了小虫子来喂。我的孩子最兴奋它们喂食的样子,老鸟在拍打着翅膀,小鸟将嘴张着,两条腿努力地往起站。待到小鸟能扇着翅膀学飞的时候,它只能飞到窗台,又赶忙飞回巢里,胆小得不敢飞下树去。但是,有一天老鸟又出去觅食了,到了傍晚还没回来,小鸟就饿得吱吱叫,我的孩子从浴缸里捞了些鱼虫放在窗台,招呼着小鸟来吃,它果然就飞过来吃了。第二天,老鸟还没有回来,我们便知道它一定是在外面出了事,或许是被人打死,或许吃了有农药的东西被毒死。我的孩子就哭了。她就一日三次在窗台上放鱼虫喂小鸟,喂过了五天,能飞高飞远了,就不再来窗台上。 这只鸟慢慢长大了,就一直住在那个巢里。它是一只勤快的鸟,每天醒来很早,就站在树枝上喳喳地叫。它一叫,我就起床了,孩子也就起床了。 我们称这只鸟是“钟表”,我们听得懂“钟表”每早在喊:“起床!起床!” ?
2007年04月06日 15点04分
8
level 1
老屋 随着年龄增长,回故乡的愿望越来越强,但回故乡的次数却越来越稀了。去年回去了一趟,老屋的上房已经无人居住,墙壁斑驳,灰絮挂梁,父亲的遗象还装在插屏里摆在柜上,儿时我用炭写在窗顶上的豪言壮语也蚀失了一半,不禁落下泪来。 那日阳光强烈,站在屋里,窗子亮明发白,倒象是打开的书籍,我永远记住了这个场景。
2007年04月06日 15点04分
9
level 1
高原 在青藏公路上行驶,看到的确实是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相连,但你体会不到那是高原。当车通过一个河滩,远处沽沽涌涌过来了偌大的一群牦牛,就感觉那是一堆翻滚的云,是一面岩岸在移动,便想,高原应该是凝固了的牦牛的组合吧,每一只牦牛是活动了的土石。我停下车来,让牛群一直走过来,又从身边一直走过去,牛群前边的一匹马上坐着的大人始终纹丝不动,像是睡着了,而牛群紧后头则跑动着一只狗和一个小孩。世上什么东西都是小的好,猪在猪崽时就可爱。我取出照相机的时候,狗没有在意,跑出了镜头,小孩却停下来,先是一怔,立即身子一挺,眼睛你星一样明亮。我说OK,按了一下快门,才发现机子里的胶卷已经完了。忙装上新胶卷,几只牦牛就挡住了他,再没有露面,他的个头没有牦牛高,无数粗壮的牛腿中,看得见一双小人腿,一起在移动着远了。 从青藏高原上回到了内地,渐渐地淡化了山道上一步一叩头的朝圣者的人影,也消失了寺庙里的那些信徒们的摇着的转经轮声,但我常常对朋友们讲起牦牛和藏族小孩的这一幕。丧气的是我一次又一次都无法把目睹的场面讲完全,更无法用文字写出。于是我凭着记忆绘画,画了一张又一张。我明白了艺术的各个门类是相通的却又是独立的,言之不尽而歌,歌之不尽就舞,舞之不尽了则写,写也写不尽只能画了。 我画的牦牛是多么的平和温顺啊,几乎都有了些呆滞,但它剑藏着一种雄浑。小孩是光头脏脸,他努力着不要稚嫩,却充分暴露了孩子的灵性和脾气。这就是我看到的高原,和高原上的一份令我窒息的生命的惊喜。
2007年04月06日 15点04分
11
level 1
对老贾的字画,说好的奉若神名,看不上眼的贬得一钱不值。我也算老贾的忠实“粉丝”不过是长篇《废都》(包括《废都》)以前的。最喜他的散文,尤其商州系列。先生如椽之笔妙趣横生,浓墨重彩写尽商洛风情。
2007年04月07日 00点04分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