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发现的力挺满清的言论
明朝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
2007年04月05日 12点04分 1
level 1
授时历》从元代一直用到明亡(公元1644年)。在明代把它改名为《大统历》,但方法上只是把北京所见的日出日没时刻改为南京所见的时刻,以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为历元,省去了回归年百年消长之法等,其他都无改变。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邢台人,中国元代天文学家、数学家和水利学家。郭守敬曾担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1276年修订新历法,经4年时间指定出《授时历》,通行360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他采用了类似现在球面三角算法的“弧矢割圆术”来处理黄道和赤道的坐标换算,在计算太阳、月亮和行星原形位置时创造运用了“招差法”,也就是三次差内插法。并设计制作了多种天像观测仪器,包括简仪和高表。组织了大量的天像观测工作,包括测定恒星位置,测定冬至点、近地点以及黄道和白道交点位置,编制了月亮运动表,测定了全国27个观测点的纬度。确定了一个月为29.530593日,一年为365.2425日。正式废除以前历法积累的时差,以实际观测为准。确定以一年的1/24作为一个节气,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此原则现在一直采用。 为了纪念他,目前邢台市最主要的一条街道命名为“郭守敬大街”。1543 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一书出版,标志着近代天文学的开端。这部书被早期来华的传教士带到中国,但是,书中的重要内容却未向中国学者介绍。直到二百多年后,才有法国耶稣会士蒋友仁(1744年来华)把哥白尼的学说传入中国。他在1760年向乾隆皇帝献《坤舆全图》。在图四周的说明文字中,他肯定了哥白尼学说是惟一
正确的
理论,并介绍了开普勒定律和地球为椭球体的事实。但是,这幅《坤舆全图》连同在此之前不久传入的表演哥白尼学说的两架仪器,都被锁在深宫密室之中。中国人民真正了解哥白尼学说的伟大意义和近代天文学的面貌,则是在1859年李善兰与英国伟烈亚力(1847年来华)合译《谈天》以后。《谈天》原名《天文学纲要》(Outlines of Astr-onomy),是英国天文学家J.F.赫歇耳(见赫歇耳一家)的一本通俗名著,全书共18卷,不仅对太阳系的结构和运动有比较详细的叙述,而且介绍了有关恒星系统的一些内容。特别值得提到的是,李善兰为这个中译本写了一篇战斗性很强的序言,批判了反对哥白尼学说的种种谬论,声称“余与伟烈君所译《谈天》一书,皆主地动及椭圆立说,此二者之故不明,则此书不能读。”
2007年04月05日 12点04分 5
level 1
《崇祯历书》于1634年编成以后,未曾颁行。1644年清军入关以后,汤若望把这部书删改压缩成103卷,更名为《西洋新法历书》,进呈清政府。清政府任命汤若望为钦天监监正,用“西洋新法”编算下一年的民用历书,命名为《时宪历》。从此以后,除了在康熙三年到七年(公元1664~1668年),因杨光先的控告,汤若望被钦禁时期外,直至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为止,清政府都聘用欧洲传教士主持钦天监,有时还同时任用二、三个传教士。这期间钦天监做的主要工作有以下三项:康熙八年到十二年,南怀仁(1659年来华)负责制造了六件大型第谷式古典仪器,现存北京古观象台。仪器制成后并编写了一部说明书,即《灵台仪象志》。康熙六十一年,在修改《西洋新法历书》的基础上,编成《历象考成》一书;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又编成《历象考成后编》10卷,第一次应用了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一、第二定律,但是,在椭圆焦点上的是地球而不是太阳。 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编成《仪象考成》32卷,所列星表收星3,083颗。道光年间,传教士离开以后,中国天文工作者对《仪象考成》星表重新进行了测量,于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编成《仪象考成续编》32卷,收星3,240颗。清政府除组织钦天监主编这些图书以外,在康熙和乾隆年间还组织过两次大规模的测量工作。康熙四十七年到五十七年间进行的一次,在全国测量了630多个地方的经纬度,建立了以北京为中心的经纬网;决定以工部营造尺为标准,定1,800尺为1里,200里合地球经线1度。这种使长度单位与地经线 1度的弧联系起来的方法,在世界上是一个创举,比法国制宪会议关于以地球经圈的四千万分之一弧长为1米的决定早 80年。在这次测量中还发现,38°~39°之间每度的弧长较41°~47°之间每度的弧长短,6°内就相差258尺;就是在41°~47°之间,每度弧长的里数也不相同。这是世界上第一次通过实地测量获得的地球为椭球体的资料。在清代,还有一批民间天文学家,他们采取严肃的治学态度,无论是对于古代的东西,还是外国的东西,都细心钻研,有所批判,有所发展,在中西天文学的融合上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其中著名的有薛凤祚、王锡阐、梅文鼎。薛凤祚在翻译西方天文学著作的基础上,著有《历学会通》等十余种书,除介绍一般理论外,还系统地、详尽地介绍了各种计算天体运动的方法,其特点是运用了对数。为了计算方便,他把60进位制改成10进位制,为此,并重新编出三角函数等数学用表。王锡阐与同时代的薛凤祚有“南王北薛”之称,但王的成就比薛要大,他著有《晓庵新法》和《五星行度解》。在前一书中他提出金星凌日的计算方法并改进了日月食的计算方法;在后一书中推导出一组计算行星位置的公式,计算结果准确度较前为高。梅文鼎著述较多,在普及天文知识方面很有贡献。他和江永等人在研究行星运动的过程中萌发了引力的思想,江永说得尤为清楚:“五星皆以日为心,如磁石之引针。”(《翼梅》卷五)
2007年04月05日 12点04分 6
level 1
完毕,以上各贴均不代表本人观点,是忠于原文的拷贝
2007年04月05日 13点04分 8
level 1
别的地方的情况我确实不是很清楚,不敢乱说但山东省的科技发展史我是参与撰写的,比较了解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6世纪山东在自然科学方面涌现了灿若群星的数学,天文学,建筑学,医学,水利学,农学,航海等领域的名人,共计838位,约占古代中国的四分之一,正是这些古代科学家的贡献,使得3世纪---16世纪的中国处于世界文明领航船的地位但是到了清代,曾经人才辈出%
2007年04月05日 13点04分 9
level 1
别的地方的情况我确实不是很清楚,不敢乱说但山东省的科技发展史我是参与撰写的,比较了解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6世纪山东在自然科学方面涌现了灿若群星的数学,天文学,建筑学,医学,水利学,农学,航海等领域的名人,共计838位,约占古代中国的四分之一,正是这些古代科学家的贡献,使得3世纪---16世纪的中国处于世界文明领航船的地位但是到了清代,曾经人才辈出的%E
2007年04月05日 13点04分 10
level 1
但是到了清代,曾经人才辈出的齐鲁大地陷于沉寂值得一提的只有天文学家薛凤祚 ,医家黄元御等寥寥数人但在满清被推翻以后的民国时期至当代,山东人的创造力又完全爆发了,涌现了如吕彦宜,傅斯年 ,卢鹤绂 ,郭永怀 ,葛庭燧 ,丁肇中 ,季羡林等大批科学巨匠统计一下就会发现,满清统治的时期,是山东科技最暗淡的时期
2007年04月05日 13点04分 11
level 0
满清究竟黑不黑暗,是不是拖中国的后腿?现在是驳多无益,批多无用!本想给一些人扫“历史盲”的,但效果不明显!于是我就变得麻木了!故不想再说太多了!
2007年04月05日 14点04分 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