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5
      
	  建国初期,哈尔滨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城市。抗美援朝期间,国家实施“南厂北迁”,先后有轴承厂、第一工具厂等13户企业由辽宁迁到哈尔滨;“一五”期间前苏联援建我国的156个重点项目中,有哈电机厂、锅炉厂、汽轮机厂等11户企业的13项工程建设在哈尔滨。六十年代初,哈尔滨已发展成为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体,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投资类产品为重点的国家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总产值曾名列全国第5位,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大批重要装备和配套类产品,输送了大量科技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改革开放后,受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制约,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一度非常缓慢。近年来,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力度,国民经济开始复苏,并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0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414.8亿元,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6.4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524.5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421.3亿元),增长17.7%;第三产业增加值673.9亿元,增长12.7%。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5%、47.1%、45.4%。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16.2:35.2:48.6调整为15.3:37.1:47.6。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5.3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4.8%,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6.4亿元,增长16.2%。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6亿元,增长20.7%。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市区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892.7元,增长12.7%;人均消费支出6229.8元,增长13.3%。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2943.2元,增长6%;人均生活费支出2024.4元,增长2.9%。市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15.1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9.63平方米。哈尔滨具有大城市、大农村的鲜明特点,农业资源丰富,综合开发潜力巨大,粮食总产量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商品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是国家的重要商品粮基地。辽阔的地域上,农业资源禀赋颇丰,土地肥沃,森林植被率达41.57%,松花江等域内河流水量丰沛,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为资源综合开发和精深加工、发展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广阔空间。哈尔滨工业基础比较雄厚,机械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食品和医药工业规模迅速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三大动力”生产的电站成套设备装备了三峡电站等300余座电厂,占全国已投产的大型水电装机总量的50%、火电装机总容量30%;东安集团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微型汽车发动机生产基地;微型汽车、轴承、工量具、电工仪表、亚麻制品、铝材和啤酒等产品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机器人、纳米材料等高新技术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哈尔滨市第三产业发达,对外经贸、金融保险、交通邮电、房地产业、旅游事业和各类社会服务业,在全省、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2005年06月07日 11点06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