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7
甲午中日海战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伤疤,北洋舰队曾经是中国海军发展的颠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北洋舰队的真实面目已经被过多不切实际的负面描述所扭曲,许多被人们虚构歪曲的现实竟然被现在的许多人以为是真实的,下面将挑几个常见的问题予以纠正。
(一)大东沟海战(既黄海海战)中的系列问题
①大东沟海战是中日海军期盼以久的主力决战吗?
1894年朝鲜东学党事起以后,中日两国军队在朝鲜半岛互相抗衡,为了向朝鲜半岛增派兵力,当时的中国军队共有两条路可以选择。首先是海路,即由威海、旅顺、大沽等处使用商船,跨越黄海,将陆军直接送到朝鲜仁川、牙口登陆,虽然这种方法最为便捷、高效,但由于丰岛海战爆发后,黄海局势日益严峻,最终被迫放弃。而陆路又因为路途遥远,而费时费力,显然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战争。这时,在中国海岸线一侧大东沟的战略地位便日益突显,后来经过权衡利弊,李鸿章制定了一个比较折中的方案,即先由商船远陆军沿中国海岸线北上,经大东沟将兵力运至鸭绿江,陆军登陆渡过鸭绿江,经义州中转,开赴平壤一带。
在确定这一线路之后,大东沟作为运兵途中重要的海陆中转站,一时变得忙碌起来。1894年9月16日凌晨,一次自甲午战争爆发以来,中国最大的一次运兵护航开始了。5艘运兵船在北洋舰队主力的护航下,从大连湾出发浩浩荡荡向大东沟出发。1894年9月16日中午,运兵船队抵达目的地,随即陆军展开了紧张的登陆。
如同丰岛海战爆发之前一样,中国运兵船的出发时序这一绝密情报遭到泄露一样,在就1894年9月14日北洋舰队护送运兵船从从威海驶向大连湾的第二天,日本联合舰队即获得一连串的相关情报:“十五日抵达大同江获悉大孤山海上大鹿岛敌军戒备森严”,“大岛公使(日本驻朝鲜公使大岛圭介)也拍来电报称,中国军队取海路前来朝鲜,估计在大鹿岛一带登陆”,“在暗中观察敌情时,发现鸭绿江在中国一侧有一个叫大东沟的小港,其附近形势值得警惕”。
但不知道是天意,还是丁汝昌有意所为,9月14日北洋海军只派出了“超勇”、“扬威”、“平远”、“广丙”4艘实力不强的战舰,以及“镇中”、
镇边”蚊子船和“福龙”、“左一”号鱼雷快艇随行护航。而包括铁甲舰在内的北洋舰队主力在丁汝昌的率领下开向了牛头山方向,表面造成了中国此次护航兵力不足的假象,实际上这支主力在到达牛头山之后立即改道向大连湾驶去,与护航舰队会合。受北洋海军假象蒙蔽,直到17日与北洋舰队交火后日本联合舰队才发现护航舰队不是只有“超勇”、“扬威”等几艘弱舰,而是北洋舰队几乎全部的精锐。
9月16日下午5时,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北亨亲率舰队起航,第一步是控扼大东沟航线的必经之路——海洋岛,以阶截断中国护航舰队的归路,然后再向大东沟一带逐渐搜寻,以袭击中国远兵船。由于原先情报显示北洋舰队主力没有出动,因而联合舰队并未像9月10日佯攻威海卫那样出动全部兵力,只派出了第一游击队“吉野”、“高千穗”、“秋津州”、“浪速”4艘巡洋舰,和由旗舰“松岛”以及“千代田”、“严岛”、“桥立”、“比睿”、“扶桑”等6艘军舰组成的本队。另外联合舰队的队列中还随行了2艘比较特殊的军舰,一艘是已经加装火炮改装成代用巡洋舰的日本邮船公司邮轮“西京丸”号,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中将认为此次行动是丰岛海战的重演,执意随舰出海观看这一措手可得的胜利,于是选择了条件较好的“西京丸”
号商船作为座舰。另一艘是小型炮艇“赤诚”号,这艘艇原本是属于平壤城下协助陆军作战的炮舰编队序列,由于考虑“赤诚”号吃水浅,便于在海洋岛、大鹿岛、大东沟等处浅水海湾进行搜索,伊北亨有将其召回随舰行动。
由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大东沟海战不是是中日海军期盼以久的主力决战,日本联合舰队的目的只是偷袭中国运兵船,而17日当北洋舰队发现日舰队后之所以主动拔锚出击,虽然有进行决战的考虑,但更多是为了掩护陆军的登陆任务,颇有背水一战的豪气。从日方的角度看假如想主力决战,是决不可能带“西京丸”、“赤诚”这2艘战力薄弱、功能特殊的舰船的。另外,如是想主力决战日本联合舰队必然出动全部兵力。
2012年08月29日 04点08分
2
level 7
②弹药问题近代以来,在很多有关甲午海争的著作里甚至是在高一的课文中都想当然的提到装砂土的劣质炮弹,其实所谓的砂土混装炸药的说法,纯属是对近代海军兵器知识不了解而产生的误读。
2012年08月29日 04点08分
3
level 7
北洋海军使用的炮弹,大致可分为开花弹和实心弹两种。开花弹既榴弹,是当时世界海军海军作战时主要使用的弹种,头钝壁薄,弹头内装有高爆炸药,击中敌舰后能产生剧烈爆炸,依靠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破片,对敌方舰船和人员造成打击。而实心弹又称为铁弹、穿甲弹,弹头较尖,内部则填充砂土或微量炸药,这种炮弹击中敌舰大都不会产生爆炸,只能穿透舰体,主要依靠打击敌舰水线,导致大量进水来获得攻击效果。由于这种攻击难度较大,因而实心弹平时主要用于打靶练习,实际的身份大都是教练弹。
2012年08月29日 04点08分
4
level 7
北洋海军建军以后的弹药供应,主要由天津机器局负责提供,然而天津机器局由于技术能力不足,一直无法生产大口径开花弹,仅能制造填充砂土的实心弹。朝鲜东学党事起以后,因为时势紧迫,急需大量作战使用的开花弹,而又因为停止购买外洋军火的禁令限制,无法从国外购买弹药,因此北洋海军不得不要求天津机器局试造。在不具备技术条件的情况下,天津机器局应急生产的开花弹普遍存在弹带外经过大、无法装入炮膛,以及炮弹引信质量低劣等问题。甲午海战中,中国军舰弹药舱中大都是劣质开花弹和实心弹,这些炮弹即使命中敌舰,能否带去杀伤,还是一个大大的问号。而海战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各舰从国外购买时带回的弹药,这些弹药经过历年消耗以经非常有限,而且质量也不容乐观。
2012年08月29日 04点08分
5
level 7
③舰队作战阵型问题
在1894年9月17日即黄海海战时,北洋海军战斗时摆出的是有些凌乱的横队,时光越过一个世纪之后,很多中国人对于百年前中国海军摆出的这个阵型,仍然充满着狐疑和批评,认为这是一个极为无智、没有章法,乃至非常错误的战术队列,这些评论往往喜欢就此在到北洋提督陆军出身,以及黄海海战的最终结果,再加以再三讥讽,最终引申为对北洋海军黑暗不堪的评述。可实际呢?
2012年08月29日 04点08分
6
level 7
18世纪至19世纪初,世界海军处于帆船时代,当时的西方军舰武器密布于舰体两舷,因此纵队战术上那个时代海军作战得胜基本战术队列。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蒸汽技术的广泛应用,海军步入了铁甲舰时代。但是在铁甲军舰的早期只是在原来帆船的基础加以锅炉蒸汽机以及铁皮防护,但火炮仍然布于舰体两舷,纵队战术仍然盛行。
2012年08月29日 04点08分
7
level 7
一直到1866年的7月20日,奥地利和意大利两国舰队在地中海利莎岛附近爆发海战,双方都有大量的早期铁甲舰参战。佩尔莎诺海军上将指挥的意大利海军排列的传统的横队,但由于指挥的失误,漫长的横队断裂成前后两段。对此,特格特霍夫海军上将指挥的奥地利海军排成了采用“人”字队形。战斗开始,奥地利海军的“人”字队形如同一把利剑,直插意大利海军阵型的断口,最终奥地利打败了采用传统纵队的意大利海军。
虽然,奥地利海军的这次胜利有很多不确定要素,但由于这次海战是铁甲舰诞生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实战检验。因此,引发了一场大变革,失败的意大利海军采用纵队被认为是落后,而获胜的奥地利排出的横队是新的战术标准。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原先布置在军舰两舷的火力被忽视,代之为可以覆盖军舰舰首方向的大口径火炮。在北洋海军中占主力地位的“定远”、“济远”、“经远”等战舰都是这一思想下的产物。而19世纪末期,随着新学派的诞生,舰侧火力配置和中口径火炮的价值又被重视,如日本海军的“松树”、“吉野”、“秋津洲”等主力军舰,这些军舰上又能看到密布舰侧的火炮,因此纵队战术又得以回归。
2012年08月29日 04点08分
8
level 7
(实在不好意思,百度硬是不让大段地发,只好这么一小段一小段地来。郁闷中... ...)
而北洋海军早在1888年建军时,根据自身舰船船头方向火力猛烈,舰侧火力薄弱的特点(尤其“定远”、“镇远”2艘铁甲舰装备的8门305毫米大口径火炮,只有采用船头对敌的横阵时,才能充分发扬火力),制定了专门的阵型规范,相关资料现保存在第一历史档案馆,从那时侯起北洋海军就开始反复演练横队这一难度比纵队大的队型。由此可见,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之所以采用横队这一阵型,是面对成两队纵队而来的日本舰队时,参考利莎海战的战例,同时根据自己军舰的特点后所采用的战术选择,绝非是临阵仓促的所以决断。
附:日军“高千穗”某尉官亲笔记述的黄海实战情况《日清战史》节选
“……无情的时针在赌着日清两国的命运,一秒秒在前进。敌军益发接近,出现了烟筒,露出了舰身,终于能分辨出舰数和对型。敌舰队总共十艘,面向西南,成单横阵,其中央巍然屹立‘定远’、‘镇远’两艘大舰。‘来远’、‘靖远’、‘扬威’、‘超勇’于其右翼布阵;‘经远’、‘致远’、‘济远’、‘广甲’则于其左翼展开。另于西方数海里尚有在二舰,见机行事,充当后援。果然敌军默默集中其全部精锐,决心全力抵抗我军。然而敌军布成横阵,众炮皆在舰首。于此相反,我军如以舰侧炮对战,势必暴露截面。一大面积向敌乃兵家之所忌,究当如何!”
2012年08月29日 04点08分
9
level 7
④北洋舰队被日舰队首先发现问题
在9月17日的黄海海战爆发前,北洋舰队被日舰队首先发现,一听到这个情况很多很多国人大概又要指责说北洋舰队的训练不佳了,但这确实冤枉北洋官兵了,这个情况错不在北洋官兵,而是因为“煤烟”。
9月15日,在这次护航出发前,舰队在大连湾开始补给,但补充给北洋舰队的煤炭却不是块壮燃烧高的优质煤炭,而全是如同散沙的劣质碎煤。北洋舰队的煤炭主要由唐山开平煤矿供应,但久而久之,煤炭总办对于原本给价就不高,而且经常欠款的海军供货,失去了兴趣,于是将应该给海军的优质煤炭买给商人牟利,而用劣质碎煤应付海军。就此问题丁汝昌7月30日就曾致书煤炭总办张翼要求提供优质煤炭,并将此事禀报李鸿章。但煤炭总办对次毫不在意,仍然供应劣质碎煤,甚至还称海军假如需要块煤,可以自己到碎煤里拣用。直到9月12日丁汝昌仍在同矿务局交涉,此次护航仍不得不使用劣质碎煤。
9月17日北洋舰队在大鹿岛以东海域停泊,舰队上空笼罩着劣质碎煤燃烧带来的黑色浓烟,而日舰使用的优质的无烟煤,远距离上发现日舰的煤烟要难得多。10时23分日“吉野”舰了望兵就发现了北洋舰队,而直到11时30分一些中国了望兵才发现远方有隐隐约约的煤烟,但仍不能判断目标,只得加强警戒,整整比日方晚了1小时。
2012年08月29日 04点08分
10
level 7
⑤北洋海军鱼雷使用问题;
在黄海海战过程中,北洋舰队在使用鱼雷攻击方面一直不如人意,特别是“福龙”号鱼雷快艇三次攻击“西京丸”号,且最后一次在30~50米近距离攻击,仍却未能击沉,从而丧失了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最后一次击沉敌舰的机会。对此,今天的中国,无论是历史著作还是坊间议论都对此深为抱恨,猛烈指责北洋舰队的鱼雷官兵技术拙劣,甚至认为是鱼雷忘了定深。这就造成了现在人们讨论鱼雷使用问题时只片面强调人的失误,忽视兵器的作用自身的缺陷。下面就以“福龙”号鱼雷艇为例对当时的鱼雷作战进行分析。
“福龙”号鱼雷艇使用的是当时在北洋舰队通用的“黑头”鱼雷,在了解鱼雷作战之前,有必要对当时北洋舰队所装备的鱼雷有所了解。为了避免现代鱼雷知识对近代海军研究产生影响和误导,下文引用的技术资料主要根据1890年印行的北洋海军鱼雷专业教材所列的内容。
“黑头”鱼雷由刷次考甫船厂制造,性能略高于“白头”鱼雷。这种鱼雷从头到尾共有九个分段衔接铆和组成,其中尤以雷头和深浅机最为关键。雷头即鱼雷的战斗部,分为操雷头和战雷头,操雷头没有炸药,而用铁饼配重,主要用于平时训练。由于鱼雷价格高昂,不可能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大量实际消耗,因而训练时装上击中目标不会爆炸的操雷头,以便于反复使用,再战时换上战雷头,其外形与操雷头相似,都呈圆锥形,特殊的是战雷头的尖段有4把如同小刀的碰撞引信,称作四翅钢枪,四翅中的任何一个碰到目标都会激发引信,引爆战雷头。战雷头的战斗部之内的装药分为3个部分,层层相套,最内是装有银爆药的**,其外是装有少量干棉火药的引药管,再外的空间全部是湿棉火药,计有20~25千克之多。由于装药量大,加上银爆药和硫化棉火药相遇时产生的剧烈化学反应,因而鱼雷一旦击中军舰水线以下,对于军舰来说无益于是灭顶之灾。
然而,鱼雷能否发挥起应有的威力,还受到多种因数的影响。
首先是操作鱼雷兵器的人,由于当时鱼雷有效射程短,鱼雷艇攻击目标时,处于敌舰火炮近距离的高效打击之下,因此北洋舰队在招募鱼雷艇官兵时,就要求有敢死之心。而且,北洋舰队还设立专门的鱼雷营以训练鱼雷艇水兵,在威海设立水师学堂对士官进行训练,更在天津水师学堂设立专门的鱼雷艇专业,培训专门的鱼雷艇军官。因而,北洋舰队鱼雷艇官兵的整体素质要高于其他舰艇。
但是有了胆大技熟的官兵,并不表示鱼雷一定会击中目标。19世纪的鱼雷兵器在技术上还有很多不成熟的,不完善,制约战时的命中率。其中,刷次考甫船厂称“黑头”鱼雷有效射程可以达到400米距离,但实际使用的结果表示只有在150米的距离发射,才会有较为可靠的命中率。然而,距离两三百米时,鱼雷艇就进入敌方机关炮射程,在密集的弹雨中持续航行到400米已有被击毁的危险,如果近至150米就简直是自杀性攻击,可能没有到达发射距离就已经艇毁人亡了,“相距两千三百迈时,敌船得以连珠炮叠击,及四百迈始可放雷,已受炮历七八分时当被击毁。”从这里,可以看出“福龙”号冲锋到离“西京丸”号400米处所要付出的勇气,以及400米米上鱼雷的命中率。当时英国海军曾经在静水用火炮和鱼雷分别射击固定靶作对比测试,450米距离上,火炮打靶命中率40%,225米距离,命中率100%。而鱼雷在450米距离上,,命中率只有25%,如果在实战中打击活动目标,命中难度将更大。对比结论是:火炮射击时根据敌船航向和航速推测提前量,即使存在两海里的误差,但是由于炮弹的飞行速度比较快,也能“相去无几”。但是鱼雷在水中的速度要比炮弹慢的多,“测望稍差即不能命中”。《外国师船图表》中除了有效射程过短的弊端,认为鱼雷艇的颠覆、风浪的翻涌、潮流的顺逆以及敌船航行时造成的涌浪都会造成鱼雷航向的偏差。
上述种种因素都对鱼雷的命中率有着极大的影响,然而百年来探讨北洋海军鱼雷使用时,过多偏重人的因素,而忽视兵器自身的不足。
2012年08月29日 04点08分
11
level 7
“福龙”号的前两次攻击都是用的首部的两枚鱼雷,第一枚鱼雷被“西京丸”号以迎头撞击的方式避开了,这种在现代人看来犹如自杀的一幕,实际上是在近距离规避鱼雷的最后一招,“西京丸”号舰长鹿野勇很好的利用了《外国师船图表》中所说的军舰航行时涌浪对鱼雷航向的影响。第一枚鱼雷在即将命中目标的一刻,被“西京丸”船头扬起的涌浪拨开了,在离“西京丸”1米的地方擦过。在“西京丸”躲避第一枚鱼雷时,第二枚鱼雷在离目标15英尺左右的地方抱憾错过。此时,双方仅相距200米以内,“西京丸”上的火炮几乎以100%命中率向“福龙”号倾泻,“福龙”号的水兵冒着危险跑上甲板利用艇上的几门机关炮做着无畏的还击。
在双方即将相撞的时刻,管带蔡廷干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鱼雷艇突燃向右急转弯,从斜旁背离“西京丸”号而去,在距离拉到30~50米时,鱼雷艇利用尾部鱼雷发射管向敌舰发射了一枚鱼雷。本来如此近距离攻击肯定会命中,但是“西京丸”号却安然无恙。这是了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最后一次击沉敌舰的机会,国人对此战后纷纷抱憾,指责鱼雷艇官兵的无能,甚至说鱼雷忘了定深。那么,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呢?
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鱼雷定深只能在保养工厂里完成,艇上定深是根本不可能的。以“福龙”号鱼雷艇为例,排水量120吨,艇长42·75米,宽度仅有5米,吃水3米,但航速却可以达到惊人的24节。坐过高速冲锋艇的人应该知道,高速航行时人是站不稳的,操作鱼雷已很勉强,何况对鱼雷作技术调整,而且当时的鱼雷都是在岸上才好装填的。其实,造成“福龙”号鱼雷艇攻击失败,在技术上看是很简单的。当时的鱼雷发射后都要经过深浅机的一番调整,才能达到预定的深度,这段时间里鱼雷在水中的路线是一条上下起伏的曲线,直到经过100多米的航行后才能基本调整完毕,“福龙”号在30~50米时攻击“西京丸”号,鱼雷显然还没来得及经过调整航行阶段,就已经和目标相遇了。以“西京丸”号的吃水而言,即使在上下起伏的阶段,命中率仍然很大。但由于,“福龙”号发射鱼雷时,艇体刚好经过大旋转,出现了严重的左倾,这样可能造成鱼雷发射角过小,入水过深,借助升降舵上浮的时间过长,以至从“西京丸”船底经过后,仍未能上浮。
对此,“西京丸”在战后的分析也是类似观点:“鱼雷从我船下通过,在七八分钟后,出现在我船右方的海面上,接着又沉没下去,终于保住了“西京丸”。原因是鱼雷发射后要一度较深地下沉,至若干距离后才浮出,触及敌舰而爆炸”。
就这样“福龙”号抱憾的错过了一次绝佳机会,只能说上天格外亲睐“西京丸”号。
2012年08月29日 04点08分
12
level 7
⑤日“吉野”号并不是中国原先要买的军舰,中国原先要买的是“吉野”号的同级舰。
⑥“平远”号为何没有编入黄海海战中的北洋舰队一线主力?
“平远”号虽然在吨位上仅次于“定远”级铁甲舰,但其长度只有59·99米,宽度却有12·19米,给人一种五大三粗的印象。因此在转向半径、转向能力、航速等方面都无法与其他主力军舰编组结队,自然就无法适应对对军舰机动性要求较高的冲击乱战战术。
2012年08月29日 04点08分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