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帖新发【50后的回忆,那时候的锦山镇】
喀喇沁旗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8
大漠老蛇 楼主
很早很早以前,锦山镇是叫公爷府的
很早很早以前,旗委和旗人委【政府】都是平房,可以随便进入的
很早很早以前,旗长叫汪文成,旗委书记叫乌热歌
很早很早以前,武装部长叫李永清,政委叫厚和巴特尔
很早很早以前,旗委就一台吉普车,司机叫朱有,
很早很早以前,旗委书记和旗长都是有手枪的
很早很早以前,武装部的军人下乡都是骑马的,很威风的。
很早很早以前,有旗委家属院,人委家属院,还有粮食,商业,邮局等很多家属院。
很早很早以前,各个家属院的小孩经常打群架的
很早很早以前,河北小学的校长叫刘绍文,只有500多学生
很早很早以前,锦山是有两个电影院,那个小电影院只能装几百人,里面是那种长条的木椅子,大部分电影是在那里演的,门票只有一角钱。
很早很早以前,灵悦寺是没人管理的,是小孩们的乐园
很早很早以前,文化馆的图书室就在灵悦寺的前殿,里面有各种报纸,画报,杂志管理员是一位姓潘的慈眉善目的女的,大家都叫她潘老师,对小孩也那样和气,任何人拿一张照片和5分钱就可以办一个借书证,可以借阅各种书籍,小说等
很早很早以前,锦山是没有楼的,最高建筑就是灵悦寺的佛殿,上面的金顶在夕阳中闪闪发光
很早很早以前,北山的下面全是参天的大榆树,书上有很多的鸟窝
很早很早以前,山下有一段高高的围墙,墙很宽,上面可以走人,从旗委家属院后面可以走到医院后面
很早很早以前,花山沟【旗委老楼后面】是有溪水的,非常清,是小孩们戏水的地方
很早很早以前,旗委老楼的东面是一片坟地,后面的黄土山上有很多的白骨,不知是什么时代留下的
很早很早以前,后沟的孩子上学要从白道梁上走过来
很早很早以前,锡伯河的水很清澈,里面有很多的小鱼,夏天小孩们整天泡在水里,妇女们也在河里洗衣服
很早很早以前,锦山有个叫公园的地方,【现在汽车站那一带】有一个水泡子,里面有很多鱼,可以钓鱼和游泳,周围全是苇塘和树林。
很早很早以前锡伯河两岸全是大小的树林,鸟叫虫鸣此起彼伏。
很早很早以前端午节是要起早登山的,还要到泉水中去洗脸,很多人还要去龙泉寺游玩。
很早很早以前锦山就有三个饭店,分别叫东风,大众,回民饭店。商店有大百货,早晚门市,西门市。
很早很早以前,北小的学生到夏天要到河南或后沟的生产队去帮助农民拔草,中午生产队要管饭的
很早很早以前,学生们到六一儿童节是要到龙泉寺郊游的。
很早很早以前,锦山中学的学生的课间操135作广播体操,246要拿着木枪练刺杀的
很早很早以前,锡伯河经常会发大水,抢险时飞机来扔过草袋子
很早很早以前,当时中央军委参谋长罗瑞卿曾坐直升飞机来过锦山的
很早很早以前,锦山有个叫小蘑菇的,在文革武斗中被打死了
很早很早以前,锦山文革中以学生为主的组织分为两大派,一派叫5.12占据现在的电影院叫大楼派,一派叫井冈山占据灵悦寺叫大庙派。后来大庙派被大楼派攻破了。那时候两派武斗很厉害,满街都是石头,一只飞鸟过来都会把人吓一激灵。
很早很早以前锡伯河上的桥是木头的。
很早很早以前,锦山人是烧柴火的,农贸市场专有柴市,卖柴的都是马鞍山,宁城八素台等地的农民,有肩挑的,也有驴驮的,穿戴褴褛,看样子很贫苦。
很早很早以前,现在大致是体委那个地方也就是电影院南面是一片坟地,是隆化战役中下来的伤员,牺牲后就埋在那里,后来又迁到烈士纪念碑去了。
很早很早以前从锦山坐班车到赤峰要用两个小时,还是那种敞篷货车
很早很早以前锦山运输公司就有两台货车,还不是国产的,司机一位叫徐明一位叫李俊
很早很早以前锦山是有剧团的,团长叫赵醒寓,后来改成乌兰牧骑,经常进行演出,其中有一个节目叫,老两口学毛选。
很早很早以前乌兰牧骑有一个演员叫张**,长的很漂亮外号叫小妖精
很早很早以前过年时每到正月十四到十六各机关都要组织秧歌会,高跷会,四里八乡的人都要来看热闹,简直是人山人海。
很早很早以前,锦山河南有两座庙宇,一座叫东老爷庙,一座叫西老爷庙,东老爷庙的佛像很完整,山门有两个泥塑的士兵和大马,很吓人的,正殿是威襟正坐的红脸官老爷,非常威武,两边是黑脸的周仓和白脸的关平。周仓手里还拿着大刀,大刀是真的,后不知所去,西边的偏殿是送子娘娘,几个塑的非常美丽的女像。西老爷庙已无院落,只有一个殿堂,外面已经用木板钉死,看不见里面,有两颗高大的松树,可能现在还有,还有一座小石塔【石经幢】现在也不知所踪。
因为个人记忆有限,想起来再发,也希望同龄朋友踊跃跟帖,一起回忆那段还没从心中逝去的日子。谢谢。

2012年08月29日 00点08分 1
level 1
很早很早以前,锦山有个烧柴油的发电厂,在现在的通兴大院西侧,厂长叫刘维汉,每晚供电到晚上九点;
很早很早以前,锦山有一块唯一的灯光球场,在现在的政府大楼后,也就是老大礼堂门前,当时是锦山人的娱乐中心,如果晚上有比赛,那可是里三层外三层围的水泄不通;
很早很早以前,锦山大街路南的排水沟很宽很深,老人委家属院胡同口和北小门口各有一个洞口,淘气的小孩子上学放学不走大道专门钻下水道;
很早很早以前,锦山河南河北的小孩子分为两派,河北的叫街溜子,头儿叫李晶,河南的叫河溜子,头儿叫王以军,两派人马经常隔河扔石头对战;

2012年08月29日 10点08分 3
呵呵,你好,你一说我也想起来了,发电厂就是后来农机厂的前身,刘维汉是当时锦山的名人,人很厚道,很敬业。 灯光篮球场也是锦山人美好的记忆, 排水沟还是深挖洞备战备荒时候挖 的防空壕,老一代的机关干部很多人都挖过,现在在世的已经不多了。 和河南的小孩扔石头我就参加过,呵呵,还当过指挥呢。
2012年08月31日 00点08分
level 9
不错 能让我们后人了解了一下过去的锦山 谢谢你发帖[呵呵]
2012年08月29日 12点08分 4
不客气,谢谢关注。
2012年08月31日 00点08分
回复@大漠老蛇 :呵呵~
2012年08月31日 01点08分
level 6
记得80年代末90年代初楼上提到过的还能见到不少
2012年08月31日 03点08分 5
呵呵,是啊
2012年09月01日 09点09分
level 13
[点头][顶]
2012年09月01日 07点09分 6
谢谢关注,你好
2012年09月01日 09点09分
level 13
这条蛇真的很老啊!很多都是我从旗志上见过一点的!很多是第一次知道!老家王爷府!对老锦山知道的少啊!!
2012年09月05日 14点09分 9
我在王爷府下过乡。
2012年09月08日 09点09分
回复 大漠老蛇 :[握手]
2012年09月08日 14点09分
回复 巴克西 :[顶]
2012年09月09日 10点09分
level 7
我们家是我老妈几岁的时候来锦山的,算起来也50多年了.别的不知道就知道80年代的锦山.那个时候东风.回民还有十字街头的门市都在.桥有两座。树林很茂密.河水很大.镇上全是小平房和胡同.广播局应该是最高的.市里看你在个山沟里没什么前途也不愿意到你这里来..但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应该为我们的城市而感到骄傲.去了很多地方还真没见过几个比锦山强的.2014全区运动会我们锦山是分赛场.到时候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全区各路健儿的人表演了。
2012年09月08日 04点09分 10
呵呵,支持你的观点,锦山的广场和体育场还是很给力的,元宝山区连个像样的广场都没有,体育场根本就没有,就知道开发楼盘,原因你懂的。
2012年09月08日 09点09分
level 5
我想看图
2012年09月08日 12点09分 11
呵呵,你好,可以啊
2012年09月09日 10点09分
level 7
真的谢谢您
2012年09月08日 16点09分 12
你好,不客气。
2012年09月09日 10点09分
level 7
我想认识潘老师或后人可以么?
2012年09月08日 16点09分 13
你好,我就知道潘老师的爱人在原来的广播站工作,她的儿子现在在美国。
2012年09月09日 10点09分
level 13
记得80年代初的时候!
锦山街里只有很少的楼房!老旗委、广播局、经委。。。。
现在剩下的不多了!
2012年09月09日 14点09分 15
呵呵,是啊,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东西只能是留下美好的回忆了,
2012年09月10日 01点09分
回复 大漠老蛇 :真的多留声、留影了!再晚就没了!锦山老街就看不到原来的样子了!遗憾啊!!
2012年09月10日 13点09分
吧务
level 15
社会发展了。
2012年09月09日 21点09分 17
是啊,社会发展了,但是在发展中也失去了很多东西,比如政民关系,比如环境,还有淳朴的民风,文化遗产......
2012年09月10日 00点09分
level 8
锦山的第一个楼是原广播站,二层。那时关于这座小楼还有个顺口溜:李大头,不知愁,弄两个臭钱盖小楼儿,远看象个庙,近看qinqin头,夏天没风扇,冬天垫砖头儿……还有呢,自己也记不清了。李大头是当时的广播站长(呵呵,我不知道名字,当时就是这样传的,请原谅),qinqin头,在老家话中,是缩脖子的意思。至于冬天垫砖头,是说没有暖气,冬天为架炉子,得垫砖头。
自己十六岁离开家乡,一转眼二三十年的时光过去了。去年回老家去过锦山,那个广播站还在,但看来成了一家个体学校了。
2012年09月12日 08点09分 18
呵呵,你说的李大头可能是当时的站长 李笑,应该是一位建国前参加**的老干部。
2012年09月12日 08点09分
level 8
我老父亲是当时的五一二派,给我讲过许多武斗的趣事。但在我看来,当时的派性斗争,实在是整个民族的悲剧。那时的人们也实在太傻太天真。记得1980年代后期离开家乡时,老父亲带着去教育局办一个转学的手续,还说找某某,因为他们当时是“一派的”,事好办。其实本也是个正常手续,可见文458革的阴影对他们那个年代的人影响是多么深重!

2012年09月12日 08点09分 19
文革和两派早已成为往事,虽然不堪回首,但有时候回忆起来还是很有意思的,已成为烙在老一辈人心中的烙印。呵呵。
2012年09月14日 10点09分
回复 大漠老蛇 :我是七零后,许多事情我还都能记起。文革是一个人引发的灾难,死去人、被破坏的文化遗产,远远超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2012年09月20日 15点09分
回复 pabla_2000 :你好,喀喇沁旗是文革的重灾区,尤其是在清队挖肃阶段【内人党】全旗的蒙古族干部和群众死伤了很多人,大部分是被迫自杀和被迫害而死, 在文革初期全旗所有的寺庙都被砸毁,很多文化古迹也被破坏,其中最严重的乃林甘苏庙的白塔和四十家子驸马陵的石牌坊都被彻底炸毁。
2012年09月21日 02点09分
回复 大漠老蛇 :当时“楼派”的电影院前的石阶,就是驸马陵出来的石条。我家当时在王爷府,武斗致死和迫害致死的都有。当时有一个军队医院(114)的外科医生,忍受不了迫害,用削尖的筷子自己插入心脏,人马上不会死的,心脏每跳一下,筷子就在外面动一下。。这场景,拍恐怖片用都可以呀。
2012年09月21日 08点09分
level 8
所说的李永清和后和巴特尔,我小时候更是听得烂熟,那时总听老爸说的是“后政委”。李永清和后政委的照片,我现在手头就有呢。前几年回过老家,想交到当地的档案馆,但进衙门后,那里门卫就冷冷的脸,让我觉得无聊,也就算了。老父亲的坟还在老家,所以自己每隔一段时间还会回去,去看看老父亲。
2012年09月12日 08点09分 20
你好,你说的事情的心情我理解,照片先自己好好的保留吧, 厚政委的儿子叫白凤源,是我小时候的玩伴,你如果认识他,请替我向他问好。
2012年09月14日 10点09分
回复 大漠老蛇 :哈哈哈,我不认识。我十六岁就离开老家了,对于后来老家的人和事就所知不多了。我现在生活在吉林省,有机会来长春我请你喝酒。
2012年09月14日 10点09分
回复 暴风雪1990 :呵呵,你好,谢谢你祝你幸福快乐
2012年09月15日 00点09分
level 10
好啊[顶]
2012年09月17日 06点09分 21
level 1
前辈,想看看锦山旧貌的照片
2012年09月19日 14点09分 22
level 8
1974年的灵悦寺。当时的老爸风华正茂,如今,我们阴阳两隔。
呵呵,看看那个时代的穿着,这是上班的打扮呢。
2012年09月20日 10点09分 23
你好,这张照片应该是在灵悦寺拍的,那时候人人都是这身装束,好好的保留着吧,
2012年09月21日 02点09分
怎么没看见大庙里面的那棵明开夜合树?
2012年09月21日 08点09分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