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和韵”密码何在?
王澍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8
Gdg的2010 楼主
[Yeah]
2012年08月23日 10点08分 1
level 8
Gdg的2010 楼主
来源:daily.c
lz
g.cn/html/2012-08/23/content_296584.htm
  8月18日上午,天气阴沉,虽然是周末,但度假区红塔西路依然车水马龙。由于道路的施工改造,沿路立起了蓝色的围挡,在这围挡后却隐藏着一个以中国山水诗意手法创作设计的小项目,前不久刚刚完成主体工程。
  这个项目总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命名为“和韵休闲中心”。虽然是一个小项目,但至今已有近千位不同国籍的建筑学者来这里造访。它的主导设计者就是获得2012年普利兹克奖的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王澍。
  在这天,王澍再次来到项目现场,对项目最后的深化设计方案进行局部调整。身着标志性的黑色服装,采用手绘的方式把每个调整细节全部绘制于纸上,一丝不苟地帮助指导工匠完成作品。未来,这个小院将成为昆明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建筑之一。
  “业余”才能有开阔的眼界
  王澍,在业内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建筑设计师,很多东西都与现代潮流格格不入。
  对于他的作品,一些人认为感受到了匠心独具和中国传统建筑风韵的魅力;另一些人却纠结于房子的“怪”和“偏”,以及使用上的种种背离常规。
  早在1997年,王澍和妻子创建“业余建筑工作室”。他对“业余”这个词的解读是,在历史中,民间的普通人都能建出美丽的建筑;但有趣的是,我们的新城市、新建筑却很糟糕。如果这是专业建筑师干的,那么我甘于业余。所以我把我的工作室命名为业余工作室。在这个时代,我选择站在不知名的人民大众行列中。
  2012年,49岁的王澍荣获了普利兹克奖。5月25日,这位“业余建筑师”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的颁奖。有着建筑界“诺贝尔奖”美誉的普利兹克奖,自1979年设立以来首次在中国举办颁奖典礼,他成为获建筑界“诺贝尔奖”的中国第一人,也是该奖项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此前,只有贝聿铭一位华人荣获过这顶桂冠。
  获得建筑界的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这个自称业余的建筑师,已从“业余”走向了更高的层次。对于今天的“业余”,他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所认为的业余,不是一般所讲的专业及业余的关系,在中国做建筑这种业余的态度是必需的。”王澍说,传统的建筑专业,其眼光是过于狭窄的,他所倡导的这种业余实际上是比专业的眼光要开阔的多。中国民间的文化和传统,目前只存在业余的阶层和业余的状态中,这个业余也是必需的。
  正是对于“业余”执着,在多年孤独地坚持之后,一个在获奖之前没有出版过作品集的建筑师、一个只在中国做建筑的建筑师、一个自称为业余的建筑师,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
  该奖的评审辞称,“2012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授予王澍,是因为其作品的杰出特性与品质,同时,也出于他始终致力于建筑的坚定与责任,那份坚定与责任出自于一种特定文化及区域的归属感。”
  为昆明创造建筑历史
  折桂普利兹克建筑奖,意味着王澍与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约翰·伍重、卢浮宫“金字塔”的设计者贝聿铭等,一同载入了世界建筑史。而他设计的作品以及正式建设中的作品受到了大家的关注。
  正在昆明建设的作品“和韵休闲中心”,于2008年开始规划设计,经过反复调整及深化修改,于今年6月完成主体工程。
  其实,王澍与昆明很有缘。1986年在他上研究生时,曾经来到昆明学习考察。当时路费不够,就勤工俭学到青年路的小摊上帮人卖了一个星期的衣服。披着长发,穿着文化衫,在街上叫卖服装,谁能想到20年后这个当年的“小贩”会成为中国最出色的建筑设计师。
  此前,他所建成的项目几乎全在浙江。此次来昆也正是为了他在西南的首个项目即将主体竣工进行最后的深化。在这个项目中,也包含了对当地状况的一种探讨。
  沿着一个不起眼的门廊进入,很难想象外面是车水马龙的道路,而通过建筑的巧妙处理,里面却是曲径通幽、别有洞天。
  蜿蜒的长廊、曲线,古朴的青石板、白墙造型,一切都显得自然和谐。项目采用建筑与园林景观立体混合,尤其将园林的围墙打开,以类似剖面方式向街道打开,人们看到的不是寻常建筑立面,而是建筑、山石、参天大树与密集花木的自然状态。
  尽管它没有中国特色的牌坊、大屋顶,但在他的建筑里,还是融入了大量中国的元素及云南本土元素。既有江南园林的精致小巧,也有借鉴石林形态全新设计的小孤峰建筑点景。这种尺度的孤峰比江南园林的太湖石,更显雄浑。
  大量云南本土建筑材料的使用,采用竹坯板制作的栏杆,对混凝土材料的原始美化加工,选择具有大地艺术力量的梯田作为语言,单纯的直线梯田石坎,大量“粗糙”的手工材料和手工建造的方法,显得既古朴又有当代建筑的感觉。这种本土性与当代性的深度结合,使这组建筑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欧美样式不等于现代化
  近年来,中国土地上的建筑“国际范儿”越来越足。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创作思维和手法也被中国本土设计师借鉴,而城市建筑的设计也大量引入了“洋设计、洋理念”,似乎不“洋”也就不潮,也就不是现代化。
  王澍认为,中国建筑现在有一个误区,包括对现代化、国际化潮流的追求。现代化和西方样式不是一个等号,我们以前不注意这个问题,以为只要科学现代化、技术现代化就可以了。没有想过科学与技术现代化的背后是有文化因素的。所以当你引进他的科学与技术,其文化语言也就跟着科学技术进来。过去没有做过讨论,简单地因为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化,就把中国传统文化放弃了。以为这是必须放弃,否则就没办法实现现代化。
  一味地追求现代化,而中国原来以自然为背景的体系带有排他性,只要这个引进来,传统以自然为基础的材料和建造体系,必然会消失。这需要一种探讨,寻求超越这种冲突的办法。
  现在专业设计所用的方法,包括所套用的工程规范,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所不兼容的方式出现,中国传统的消失是必然的。因此中国设计行业的作业方法,从城市规划法到建筑法规,到建造法规,都需要一系列的深入探讨和变革,否则中国传统文化除了样式的模仿,无法继承发扬。
  “我们现在所从事的设计在法规里找不到,它不是简单地继承。要想继承传统和文化,就必须进行创新性探索”,王澍表示。
2012年08月23日 10点08分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