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黛钗二人的才情智慧[转贴]
李旭丹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
璇玑女巫 楼主
论黛钗二人的才情智慧 引言 曹雪芹先生花费十年,书成啼血之作《红楼梦》,书中的人物更是个个鲜灵,湘云的英豪大梁,妙玉的清高自洁等都让如今的人们唏嘘慨叹,而最引人注目的或许就是林黛玉和薛宝钗了,她们身上闪现出的不同的才情智慧,已成为一种岁月无法磨灭的经典。 第一部分:质于才上益慧美 一.林黛玉 黛玉其才似乎是被公认了的,一首悲悲戚戚的“葬花吟”使得宝玉心碎断肠,一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更于千载之后因后人落尽伤感,此外,“菊花诗”之魁,桃花社社主,每次联诗的佼佼者,似乎让颦儿成为了文学的化身,才华的代言,可就是这样一个灵秀的女子,如何在“海棠社”、 “柳絮词”中皆失于蘅芜?的确,颦儿的文字风流缠绵,恰如其人,亦是静静吐露着风露清愁,但是文字上的略微单一与生活上的清高孤洁终不及蘅芜的多面文学与玲珑处事,黛玉的才华,就如崖边的寂寞兰君,花落了,她的才华也便与这美丽的灵魂永远离去,独留风骨,引人凭吊。 二.薛宝钗 宝姐姐生于富贵之门,书香之处,又是冰肌玉骨,柔美丰腴,且心思玲珑,“艳冠群芳”似乎只适于她,才华远胜贾府四姐妹,海棠社,柳絮词更是胜了颦儿一筹,她的文字含蓄浑厚,却不失得灵巧多变,“海棠社”里尚颂“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转头又曰“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柳絮词”中一句“东风卷得均匀”更是出人之上,文字的多变让人大开眼界,玲珑的心思便是灵感的来源,她的才华,就如一枝玫瑰,送与他人,依旧余香绕身。 依才而言,黛玉是一种风流,宝钗是一种深沉,尽管她们都是在用感情去书写,依拙见,宝钗则更胜一筹,毕竟,宝钗的文字多变,且精于世事,人情练达即文章。 第二部分:情囿红楼百结回 一. 林黛玉 黛玉是个最情的女子,她的情已不仅是简单的男女之情,而是一种人情,甚至是一种对待宇宙万物的感情与态度,她的感情单纯而美好,不但是对宝玉的感情,而且是对一片落花,一只伤鸟,没有那么多杂质的,就如沁芳溪最洁的一段,不受污浊;她的情敏感而灵巧,只轻抚梧桐,静赏秋色,就能感到自然的独有味道,作出“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的句子,看到舞动的柳絮,又是出了“嫁与东风春不管”的缠绵味道;她的情还是忧伤而执着的,蘅芜处画菊是“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偏她咏菊是一片“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的景致,所以,当她离去时,任何的悼词都苍白下去,只独凭吊个“凭尔去,怎淹留”吧。 二. 薛宝钗 宝钗或许曾用过情,但她毕竟是个聪慧的女子,既然宝玉爱的是颦儿,那么与其痛苦地爱,不如痛快地结束。 从此便自绝了情,为权情而。 见到漂亮的彩蝶还是会快活地追赶,看到好看的花儿还是会涌出妙篇,还是娴静地笑,沉稳的处事,还是做她的大家闺秀,雍容牡丹。 宝丫头愈发出挑了,可不是吗,她是牡丹,任是无情,也动人。 毋庸置疑,于情,黛玉远胜宝钗,黛玉因情“莫向东风枉自嗟”,宝钗则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可是黛玉只有情,固是入了冷月寒塘,心底依旧是暖的,而宝钗只抛了情,终究只得孤独化蝶,独遗冷香。 第三部分:兰慧质下有智言 一. 林黛玉 别看颦儿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上不好,心里却都明白,大家族的风生水起,波涛暗涌,甚至未来,都让这个灵巧女子参透。 初进贾府,黛玉就告诉自己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想她是明白的,贾府的家族力量庞大,她在此处就如一棵草,谨慎了,就是安全的,若是无所顾忌的我行我素,就只能被当作杂草除掉。 她亦是明白“安不忘危,盛必虑衰”之理,今日荣华富贵,不思后日,终非长策,或许这就是她喜散而不喜聚的因由吧,人有聚就有散,就像荣华,有聚的时候,就免不了有飞鸟各投林的时候,这或许也是一种智慧吧。 
2007年03月07日 08点03分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