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4
一、青龙大秧歌
秧歌历史悠久,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一般以秧歌舞队为主要形态,舞队人数少则十数人,多时达上百人,既有集体舞,也有双人舞、三人舞等多种表演形式,根据角色的需要手持相应的手绢、伞、棒、鼓、钱鞭等道具,在锣鼓、唢呐等吹打乐器的伴奏下尽情舞蹈。秧歌队的服装色彩丰富艳丽,多以戏剧服装为主,从装束上即可判断人物角色,伴着锣、鼓、镲、唢呐奏出的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轻快上路。各种舞蹈中尤以踩高跷、舞龙、舞狮、跑旱船最为著名,这些舞蹈生动活泼,技巧高,造型美,深受群众喜爱。各地秧歌的舞法、动作和风格各不相同,有的威武雄浑,有的柔美俏丽,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秧歌旋律流畅,节奏欢快简洁,其红红火火的场面、丰富的舞蹈语汇、情趣盎然的姿态和灵动活泼的表演风格,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青龙民间秧歌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青龙俗称“地跚子”。 近几年来, 以文艺表演的形式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是青龙满族自治县近年来农民文艺的一种创新模式,各村之间通过节目汇演,歌舞表演等喜闻乐见的表现手法,把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在表演当中及时传送到农民心中,拉近了群众与组织的沟通,使农民在欣赏节目当中接受文明新风的熏陶,文明意识、守法意识、道德观念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2012年08月09日 03点08分
1
level 14
二、青龙满族寸子秧歌
“青龙满族寸子秧歌”这一表演形式距现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远在清朝宫廷中有满人和汉人之分,汉族女人有裹小脚的习俗,裹上小脚的女人走路颤巍巍的,身形婀娜多姿,尤其是走起路来犹如舞蹈一般,因此,满族女人也想模仿,但又不想改变本民族的习俗,所以,他们就在鞋底上安一个小假脚,这种鞋被称为旗鞋。为了表现满族这一特殊的生活习俗,人们就想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但由于制作旗鞋工艺烦琐,演员们又不易在拥挤的观众中扭动舞蹈,因此,人们就开始用不足一尺的小高跷来代替旗鞋。人踩在高跷上,必须要挺胸抬头,走路要沉稳大方,这样才能在高跷上站稳,同时也把宫廷女人雍容高贵、美丽大方的一面表露得惟妙惟肖。也正是踩高跷这一表演艺术形式,即可表现满族的特殊生活习俗,又可供人们娱乐,深受民间百姓的喜爱,这样也就产生了“满族寸子秧歌”。
1998年6月“满族寸子秧歌”被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列为秦皇岛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98年9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公布列为“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08月09日 03点08分
2
level 14
五、青龙戏剧
评剧在青龙被俗称为“落子”,它是一种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和杂技,以及人物扮演等因素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评剧剧本一般都采用韵文和散文的文学形式。古典戏分“折”或“出”,现代评剧则分为“幕”或“场”。剧中人物由生、旦、净、末、丑等角色行当扮演,表演上按角色行当而有不同程式、动作和唱、念、做、打等不同特点,富于舞蹈性,技术要求很高。评剧的音乐曲调流畅自然,属板腔体,分为慢板、二六、楼上楼以及散板等不同板式。伴奏乐器以二胡为主,语言通俗易懂,富于表现力,深受广大青龙人民所喜爱。
我县20世纪60年代建有评剧团,后来又建有青松岭评剧团。
2012年08月09日 03点08分
5
level 14
六、满族民歌
满族民歌内容丰富,较之汉族民歌,多了一些渔、猎、牧劳动和八旗兵出征及思念亲人内容歌曲。其歌词语言通俗、活泼,其旋律质朴、简明。农村中的满族民歌这一特征更为明显。满族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歌唱,活泼动情的小唱几乎涉及到满族整个人生礼俗,唱出了他们的愿望和心声。
满族民歌有摇篮曲、儿歌、情歌、劳动歌、风俗歌、山歌、小调、喜歌、战歌、叙事歌等等,形式多样,内容几乎包括其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其音乐也各有特色。其音乐风格多彩多姿,但基调豪放,朗爽,即使表现哀婉情绪的音乐,也不失其刚健强劲的内质。
2012年08月09日 03点08分
7
level 14
七、青龙民间舞蹈
满族自古好歌舞,能歌善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猎、战斗的活动演化而来,具有战斗风格。满族喜爱的娱乐活动还有跳马、跳骆驼及滑冰等。现在流传在青龙民间的满族舞蹈主要是
满族歌舞也独具特色。以唱“空齐曲”的“莽式”舞蹈见长。在民间还有《笊篱姑姑舞》、《太平鼓》等舞蹈。满族宫廷舞蹈主要有扬烈舞和喜起舞两种,这两种舞蹈用于盛大典礼中,由民间舞蹈移植加工而成,现在多用于戏剧表演之中。为了深入挖掘和整理满族文化,青龙近几年开始到东北学习满族舞蹈,特别是《太平鼓》、《宫廷舞蹈》已经有所传承和发展。
2012年08月09日 03点08分
8
level 14
八、青龙民间器乐表演
八角鼓是满族传统乐器之一,是满族的主要戏曲剧种,又名“八角鼓戏”,是满族的代表乐器之一。八角鼓形为八边形,蒙蟒皮,七个边每边有铜环,另一个边下拴一长穗,可弹、搓、摇,作为唱曲的伴奏乐器。满族先民在骑射渔猎之暇围在篝火旁,边说边唱边舞,并扣击自制八角鼓相和,娱其情志,逐步形成说、唱、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现多演唱历史和民间故事。
近几年来,随着青龙不断重视文艺工作,八角鼓、太平鼓、葫芦丝、笛子、手风琴、吉他、唢呐等乐器表演很快得到了空前发展。
2012年08月09日 03点08分
9
level 14
九、大鼓书
在青龙民间又称“唱大鼓词”,是以说唱的表演形式为主的。一般为两个人,多为盲人夫妻,一个击鼓、击板演唱,另一个人用三弦伴奏。过去青龙农村的晚上比较普遍,大鼓书多为短篇一次说完的,有的中长篇需要连续几个晚上才能说完。
2012年08月09日 03点08分
11
level 14
十、快板
在青龙民间也称“顺口溜”,表演者大都是敲击竹板和节子,按较快的节奏念诵唱词,有时现编现说,基本上用七字句,押韵,有时间以说白。说快板过去比较普遍,近一两年来才在青龙民间基本消换,多为一人表演,或逢年过节、或在逢喜事之际、或到街头店面,表演完后由主人自愿付款,用以挣钱养家糊口。
2012年08月09日 03点08分
12
level 14
十一、二人转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过口、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东北,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植根于民间文化,表演台词具有浓厚的乡村特色,俗,色,酸是其最大特点,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二人转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共三百多个。唢呐、板胡是二人转的主奏乐器。青龙民间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
2012年08月09日 03点08分
13
level 14
青龙民间创作艺术
一、青龙民间故事
在青龙民间有讲故事的习惯,俗称“讲瞎话儿”或“说瞎话儿”,它以情节曲折、语言生动,并且取材于当地山川河流、风土人情而位受人们所喜爱。在地域广阔的青龙境内,各种题材的民间故事不胜枚举,从神话传说到鬼怪故事,从风物传说到各种各样的生活故事,无不应有尽有。特别是以祖山为题材的《隐身衣与阴阳扇》、《七龙聚会北龙潭》、《五人岭的传说》、《天女木兰的由来》、《都山积雪》等民间故事更增加了祖山和都山的神奇,《气死龙王笑死龟》、《布谷鸟的传说》、《青龙河的鲤鱼为什么红》、《冷口温泉的由来》、《五指挺秀》、《影壁横峰》等则增加了青龙民间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族英雄赵成金》、《祖山反围剿》、《花场峪口阻击战》等则体现了青龙人民英勇顽强的拼搏精神。
2012年08月09日 03点08分
15
level 14
二、剪纸
是广大农民极为喜爱的民间艺术,它是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剪纸在民间流传极广,历史也很悠久。民间剪纸往往通过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提炼、概括自然形态,构成美丽的图案。从具体用途看大致可分四类:张贴用,即直接张贴于门窗、墙壁、灯彩、彩扎之上以为装饰的窗花、墙花、顶棚花、灯笼花、纸扎花等;摆衬用,即用于点缀礼品、嫁妆、祭品、供品等的喜花、供花、礼花;刺绣底样,用于衣饰、鞋帽、枕头上的鞋花、枕头花、帽花;印染用,即作为蓝印花布的印版。
郝玉兰,青龙满族自治县祖山镇文化站退休职工,现为中国剪纸学会会员、秦皇岛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秦皇岛市剪纸学会常务理事、青龙满族自治县政协委员。她自幼随母亲学剪纸,其作品刀(只用剪,不用刀)工精细、线条流畅,乡土气息浓厚,曾多次参加省、市及全国展览并获奖,其中《春蚕》被选送日本参加“中国美术展”,《十二生肖》被选送瑞典参加“中国民间美术作品展”。她本人被辑入《中国当代剪纸家》、《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名人辞典》。几十幅幅作品被中央电视台、《中国工人日报》、《河北日报》等多家媒体先后给予报道。青龙满族自治县国家档案馆举行仪式,对民间剪纸艺术家郝玉兰的 42幅剪纸作品和获奖证书进行了有偿征集。
窗花
喜花
随着我县艺术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中小学校开展学习剪纸艺术,龙王庙希望小学的学生于年走进中央电视台演播间,向全国观众现场表演了剪纸艺术。娄丈子中学的剪纸艺术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2012年08月09日 03点08分
16
level 14
三、书法
书法,又称“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满族历史上不乏书法名家,当代的书法大家启功、全国人大常委溥杰的书法都别具风格。
我县的著名书法家傅奇,****(职务)多次获得国家级奖励,并多次将优秀作品选送到国外进行参展,为我县的书法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县教育局长蔡守怡也酷爱书法,并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员,河北省****,秦皇岛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并努力使我县的书法事业发扬光大,在全县创设了多个书法艺术项目校,并通过个人的努力,中国书法家协会将祖山中学命名为全国第一所兰亭中学。
2012年08月09日 03点08分
17
level 14
五、烙画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近名“火笔画”、“烫画”等,是古中国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据史料记载,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后由于连年灾荒战乱,曾一度失传,直到光绪三年,才被一名叫“赵星”的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后经辗传,逐渐形成以河南、河北等地为代表地几大派系。
烙画以前仅限于在木质材料上烙绘,如:木板、树皮、葫芦等。画面上自然产生不平地肌理变化,具有一定地浮雕效果,色彩呈深、浅褐色乃至黑色。烙画用一种特制的铁笔,在扇骨、梳篦、木制家具以及纸绢等上面烙制成的工艺画。烙画艺术是一种民间艺术,它根植于民间,凝结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它的烙绘者是能书会画有知识的农民,所以烙画本身既受到农民的喜爱,又受到上层社会人士的青睐。时至今日,烙画已成为一种风格高雅的艺术欣赏品和国际友人的馈赠礼品,备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
青龙近几年来才对烙画有所研究的传承,并首先在茨榆山中学建立烙画专业艺术项目校,使得这项民间艺术在青龙得以深入发展。
2012年08月09日 03点08分
19
level 14
六、根雕
是青龙一项新兴的民间艺术之花。县文化馆于1984年办起了根雕工艺美术厂,利用映山红根部的天然造型,经过构思和雕刻,创作出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其中,“双鹤”、“云龙”两件作品被选送北京人民大会堂河北厅展放,许多作品还远销国外。
2012年08月09日 03点08分
20
level 14
青龙民间传统工艺
一、青龙家织布
“青龙家织布”这一特殊的工艺技术,距现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在满清政府统治时期,满族妇女除穿袍褂之外,还特别喜欢穿自家织布机织出的布做的衣裳。织布是青龙民间的传统习俗,它有一套非常严格而又有复杂的劳作过程。在过去的年代里,由于乡民们劳动强度大,穿衣比较费,为此,织布做衣也就成了农家妇女从事针线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项。而衣服的耐穿与否往往取决于织布的结实与否,所以,织布也就成了农家妇女常干的针线活。除了满足一家人的穿用,还可以带到集市上换来一些生活用品。
“青龙家织布”具有质地柔软,手感极佳,冬暖夏凉,透气性好,无静电反应,持久耐用,色彩艳丽但不张扬,具有收藏和使用双重价值。又因其线粗纹深,整个布面形成无数个按摩点,对人体皮肤起到意想不到的按摩作用,具有良好的保健和美肤作用。尤其适合老人和孩子。由于老粗布采用纯棉纱为原料,全部手工艺制作,产品为绿色环保产品,深受国内外客户所喜爱。
“青龙家织布”被列为****非物质遗产。
2012年08月09日 03点08分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