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
【作者:张涛】 从前———好多古老的故事总是这样开头的。柳条边的故事,也是。 从前———这一个从前的故事,来自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当然,这只是一个故事的引子,故事的本身,在遥遥的数百年前。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的一个远房的老舅举家迁入我们那个村子,在我刚刚脱去开裆裤的时候,时常听老舅说“边外边外”的。 原来老舅一家是从“边外”搬来的。边外?什么是边外呢?我问祖父。祖父说,边外就是条子边外。什么是条子边呢?祖父说条子边是大清朝用柳树栽的障子。障子,在我们那个村子里,家家都有,院子夹一圈障子,为了安全也表示那是自家的地面;菜园夹一圈障子,可防鸡鸭鹅狗进入。可大清朝夹一圈障子干什么呢?祖父说防人,不让人过。
2007年02月28日 14点02分
1
level 1
问祖父条子边在哪里,祖父说在十字街,在窟窿山。要是能去十字街和窟窿山去看看大清朝的条子边该多么的有意思!可是,十字街距我们那个村子三十五里,窟窿山距我们那个村子少说五十多里也有人说六十多里的,这样的距离,对于刚脱下开裆裤子的我,显得太遥远太遥远了,遥远得只有想像才能抵达。在我的想像里,大清朝栽下的那些柳树,早已排成长队森森参天了。 后来,我真的有机会到过十字街和窟窿山,在经老辈人指点的条子边的遗址上,不但没有见到我想像中排列有序的参天柳树,甚至连柳树的影子也很少见到,许多人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条子边。条子边真的太遥远了,遥远得只有在民间传说和典籍中才可以见到些许古旧的影子。
2007年02月28日 14点02分
2
level 1
柳条边,俗称“条子边”,是清王朝为标示禁区所构建的一道柳条篱笆。柳条边从清顺治年间始建,至今已有三百六十多年了。清学人杨宾所著《柳边纪略》中载:“今辽东皆插柳为边,高者三四尺,低者一二尺,若中土(中原)之竹篱;而掘壕于其外,人呼为柳条边,又曰条子边。”柳条边以堤、柳、壕构建。具体地说,先以土堆成高、宽各三尺的土堤,堤上每隔五尺插柳三株,各株间再用绳子联结横条柳枝,即所谓“插柳结绳”。土堤的外边,挖出边壕,壕深八尺,壕底宽五尺,壕上口宽八尺,以禁人穿越。 对于柳条边的作用,祖父只说对了一半,柳条边的构建,一方面是为了保护边里的“好东西”,如人参、貂皮、珍珠、鹿茸等,从而把采参山场、捕珠河流、特产贡山以及皇族的围场等,划为禁地;更主要的另一方面,是保护清王朝“祖宗肇迹兴王之所”,巩固其“龙兴之地”,历经崇德、顺治、康熙诸朝,修建了覆盖辽河流域及吉林部分地区的柳条边,成一个巨大的“人”字,铺展在东北广袤的土地上。
2007年02月28日 14点02分
3
level 1
柳条边,有老边和新边之分。老边的始建,距今已有三百六十七年了。这道古老的柳条边,分东西两段,东段自凤凰城(今凤城)至开原东北的威远堡,其起点为东港市黄海岸边的窟窿山;西段自威远堡接山海关。东、西两段的走向,南起窟窿山,经凤凰城,向东北经兴京(今新宾),折而西北至威远堡,又从威远堡折而西南至山海关长城,由黄海而至渤海,全长一千九百余华里。老边的兴建,起始于皇太极时期的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为保护先祖的“龙兴重地”不受损害,皇太极把凤凰城至碱厂边门一段,利用明边加以修缮。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又从碱厂边门扩展到威远堡,这一段柳条边,把努尔哈赤兴起的兴京(今辽宁新宾老城)和其先主陵墓的永陵都划为了禁地。其后,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始,修筑西段柳条边。再以后,经康熙九年至二十年(公元1670—1681年),修筑了自威远堡至亮子山的全长六百九十余里的新边,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间的三次拓边,完成了工程浩大的人字形柳条边,老边和新边达两千五百九十余里。
2007年02月28日 14点02分
4
level 1
一道柳条边,隔出了两个世界。 柳条边的二十个边门,爱阳边门和凤凰城边门在丹东境内。爱阳边门又称爱哈边门、爱河边门,在爱阳镇爱阳城村北三里处,边门设章京一员,属兵五十人,门内设卡路(哨所)瓜坡子营、边门、铁佛寺、汤堡城四处,门外设卡路长岭子、棋盘岭、大江口、三道浪头、斜哨五处,每处军官一人、兵十人驻守。凤凰城边门在边门镇,为朝鲜入贡之道。边门设章京一人,兵五十人,门内设卡路有佛笑岛、少基子两处,门外设卡路中江一处,每处军官一人,兵十人驻守。边门的八旗兵,每年农历四月上岗巡逻,十月下岗。其中,凤凰城边门设驿站,有驿丞一人,驿站又具有海关功能,负责管理朝鲜来华贸易事宜。 丹东地区的柳条边,植的大多是柳树,也有的地方,像凤凰城边门的近处,除了柳树,还有杨树、槐树等;与明边墙重合的部分则不植树,以旧墙为边;有的地方又以河为边界,如东汤镇土城村至汤山城镇河湾村一段,就以爱河为边,河的北岸为边里,河的南岸为边外。柳条边自爱阳迤逦西南而行,出凤城地面进入东港境内,过十字街镇达沿海平原区至窟窿山,就皆为柳树了。
2007年02月28日 14点02分
6
level 1
始建于崇德年间的柳条边,意欲保护山海关外的“龙兴之地”,保护关外无尽的财富。清王朝之所以要建柳条边,是因为人们向往关东山川的广阔、土地的肥美和物产的丰富,不断地向关外涌来。对于万里长城,康熙皇帝曾有一首不无得意也不无嘲讽的诗:“万里经营到海涯,纷纷凋发逐浮夸,当时用尽生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可是,临到自家头上,便也犯下了和被他嘲讽的修长城的皇帝一样的错误,连续三次扩边。他似乎觉得,闯关东的人,会因为有了柳条边就望“边”兴叹停下脚步。可是,他和他的清王朝显然都忘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万里长城尚守不了明朝的江山,一道柳条边,又怎么能挡得住闯关东的人群?柳条边建起以后,“犯边”者仍然是大有人在,就在康熙扩边以后,大量的关内人不仅从山海关闯关东,也“有泛海自天津、登州来者”,《柳边纪略》详细地记载了当时私采人参者的活动情况:“每岁三四月间,趋之若鹜,至九十月间乃尽归;其死于饥寒不得归者,盖不知凡几矣。而走山者日多,岁不下万余人。”到乾隆初年,柳条边已是荒废失修,而“犯边”者愈多。其后,各代虽多次发布禁令,但令下而终难禁止,至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柳条边不得不开禁了。套用康熙皇帝的诗句,该是“边外何曾属尔家”了。
2007年02月28日 14点02分
7
level 1
应该特别说一说窟窿山。窟窿山在东港市长山镇,地处黄海北岸,山不高,因伫于一片平阔的大野上,就显得格外醒目。更让人过目难忘的,是窟窿山的半山之上,有一个老大的窟窿,山也由此得名。从远处看,那座山有些像一块太湖石,再配以山上的树木蒿草,整座的山,似乎就是一个盆景。对于那个呈巨大的“人”字形的柳条边,窟窿山就是人字一撇的收笔处,是二千五百九十多里的柳条边的起点。我曾两次来到窟窿山下,想象着要寻觅一点柳条边的遗迹,可是,出现在我眼前的,是无边无际的稻田,是远远近近的村落,一缕缕炊烟静静地竖着。我向当地人问询有关柳条边的往事,年轻人不知道柳条边更不知道有关柳条边的故事,年龄大的人,也很少有人知道柳条边了。只有一个老者告诉我,柳条边就是从这窟窿山下开始的。早年,私自过柳条边,要杀头的!老人又说。 闯边竟要杀头,这是我不曾想到的。不知这仅仅是传说还是柳条边的律令。
2007年02月28日 14点02分
9
level 1
但是,杀头的传说也好,大清的律令也好,都不能制止先人的闯边。换一个角度说,不管是谁,哪怕是皇帝,想用一个禁锢来阻止本来不该禁锢的什么,那么,柳条边也好,别的什么也好,都将和柳条边一样被冲破,终将烟消云散,留下的,也只能是典籍中的残片和传说中或清晰或模糊的影子。 窟窿山前,就是一个码头,说不定,那些村子中的先人,当初就是从山东半岛的某个地方乘船北上,就是在那个码头登陆的,也就是从那里闯过柳条边的。那些先人,也曾被巡边的八旗兵发现过吗?也曾被罚银被鞭挞被监候被戴枷吗?或者,也曾被流放云南或者别的什么地方吗?为了闯柳条边,真的像那位老人说的有人被杀了头吗? 窟窿山无语,默默兀立;黄海无语,托渔船渐近或渐远。 一个王朝远去了,柳条边也远去了,连它们的背影也消失在茫茫岁月的烟云里了。留给我们的,只有柳条边曾经栖身的那片土地和隐约在那片土地上的传说。
2007年02月28日 14点02分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