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县交通建设纪实
襄汾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
                     大 路  驿道 明清时期,纵贯县境之驿道,北从临汾县入境,经鄢里、令伯、辛建、梁坡、张槐、赵曲、荆村湾、柴村至史村,向南经解村、阎店、伯虞、蒙亨,过豫让桥入曲沃县界,全长3l公里。这条驿道,北起京畿,南达秦蜀,是山西南北交通的纽带。  史村设驿站(称史村驿),驿馆建于镇城北门内(今电影公司处),有房舍80余间,驿马77匹,驿夫128名。驿站主官为驿丞,兼巡检事,负责迎来送往,传递官方文书,点解人犯,护送饷鞘。正支年费银3000余两,如遇皇差繁役,所费不止万两。县民分里甲轮流值年,支应驿站差务,深受其苦。清光绪二十五(1899)年支应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过境,不久又有西藏喇嘛进京路过。每次应役,耗银上万。1913年8月2日,民国政府通令改驿站为差徭局,差车频繁,支派无常,群众称其为“销金锅”。  熨初,改驿道为公路,仍为县境交通要道。  又路 以县城为中心,有经赵曲到邓庄北入临汾县境,经大邓至土地殿东达浮山县境的大路2条;跨汾河西行有北到古城、襄陵,南到南贾、永固,中去汾城的大路3条;又有以襄陵镇为中心,到龙子祠、浪泉、金殿的大路3条;以古城为中心,到牛王庙的大路1条;以汾城为中心,到乡宁县关王庙及本县曹家庄、贾岗、丰盈、永固的大路5条。                     公 路  1920年,始建太风公路(太原至风陵渡),1921年通车,县境北自鄢里入境,南至蒙亨出境,全长33公里。民国《襄陵县新志》记载,襄陵段占用田240余亩,付地价5200银元,县境始有公路。  1923年,修筑从汾城至史村镇公路,未几,中途废止。1936年,修筑襄陵至汾城简易公路1条。1938年,修筑史村至汾城、史村至古城、小王至陶寺、赵曲至大邓简易公路4条。1940年底,境内公路总里程为98.5公里(含太风公路境内段)。  1985年底,境内有国家干线公路3条,县乡公路4条,全长212.4公里。其中沥青路面70.2公里,砂砾路面87.4公里,土路面54.8公里。每平方公里有公路O.206公里,比1949年平均O.086公里提高1.4倍。乡村间简易公路四通八达,全县有487个村通汽车。  一、国家干线公路  太三线 自省会太原至河南省三门峡市。前称太风、太茅公路,1967年改名太三线,截弯取直,路面铺沥青,将7.5米路基加宽为8.5米,为国家三级公路。县境全长27.2公里。1984年,国家投资540万元,将鸡鸣山至解村坡线路改至汾河岸。改线工程1985年初开始动工。本年12月机动车日流量1.25万辆。  襄乡线 襄汾县城至乡宁县城,全长86公里,路面宽7米。途经陈郭、荀董、连村、刘村、南李、西李、十字、张高、李果、程公、北膏腴、三公、尉村至袁家圪塔,西入乡宁县界。境内长25.7公里。全线于1954年通车,货运以拉煤为主,客运日行班车一趟。原为砂砾路面,1983年陈郭坡改弯取直,1979和1985年将县城至十字路段铺为沥青路面,长15公里。1985年12月,机动车日流量2700辆。  襄光线 襄汾县城至乡宁光华镇,全长25.7公里,路面宽7米,途经陈郭、北古县、董村、古城、京安、西王,进豁都峪入乡宁界,境内长17.2公里。砂砾路面,以拉运煤焦为主。1985年12月,机动车日流量4500辆。  二、县乡公路  临新线 北自襄陵镇入境,途经东柴、南辛店、福寿、古城、五里墩、站李、汾城、单家庄、汾阳岭,到赵康南入新绛界,境内全长43.7公里,路面宽7米。1976和1978年分别将襄陵至南辛店,十字至汾城路段铺为沥青路面,长lO.06公里,余为砂砾路面。1985年12月,机动车日流量700辆。  临襄线 北自小王村入境,经席村、邓庄、小郭、陶寺、李庄、城尔里入太三线至县城,全长19公里(其中4公里复线),路面宽6米,1977年将临襄交界处至邓庄路段铺为沥青路面,长5.2公里,余为砂砾路面。1985年12月,车日流量800辆。
2007年02月26日 09点02分 1
level 1
.
2007年02月26日 09点02分 3
level 1
  1956至1985年,共投资183.5万元,新建长度在10米以上的桥梁lO座。  汾河大桥 位于汾河史村渡口(现城区内),是汾东汾西交通往来的唯一永久性桥梁。省投资70万元,1965年建成。长168米,宽7米,高8.5米,7孔桥洞,跨径24米,钢筋水泥结构,桥面设有铁栏,载重为20吨,是境内最大的桥梁。西涧桥 位于县城西郊陈郭西南涧河上,省投资10万元,1965年建成。长35.2米,宽8米,高3.5米,5孔桥洞,跨径5米。钢筋水泥结构,桥面设水泥栏杆,载重20吨。  惠民桥 位于城区铁路西侧襄汾旅馆门前,省投资5万元,1965年建成。长24.2米,宽8.5米,高5米,单孔砖拱桥洞,跨径3.1米。钢筋水泥结构,桥面设铁栏,载重20吨。  峪口桥 位于古城镇西北豁都峪口襄光公路线上,省投资6.5万元,1981年建成。长12米,宽8.5米,高3.14米,2孔桥洞,跨径6米。钢筋水泥结构,桥面设水泥栏杆,载重20吨。  京安桥 位于古城镇东北涧河的临新公路线上,省投资55万元,1982建成。长83.6米,宽7米,高5米,4孔桥洞,跨径16米,钢筋水泥结构,桥面设7k泥栏杆,载重20吨。  古城南桥 位于古城镇南1公里的临新线上。旧桥原名通善桥,省投资5万元,1982年改建。长15米,宽7米,高5米,1孔石拱桥洞,跨径13米,载重20吨。  荆河桥 位于太三公路线j二,与同蒲铁路共青团桥并立,省投资28万元,1983年建_成。长56.2米,宽l0米,高3.5米,4孔桥洞,跨径12.93米,钢筋水磬结构,桥面设水泥栏杆,载重20吨。  七一渠桥 位于北董村东襄光公路线上,省投资4万元,1983年建成。长20.1米,宽7米,高8米,1孔桥洞,跨径7米,桥面设水泥栏杆,载重20吨。站李桥 位于站李村东临新公路线上,临汾地区投资10万元,县投资7万元,1985年建成。长48.8米,宽7.5米,高5米,石拱3孔,跨径10米。桥面设水泥栏杆,载重20吨。  共青团桥 为铁路桥梁,位于县城北郊,1956年同蒲铁路改轨时,由铁路局和县委、县政府,组织以青年团员为主体的修建队建成,故名。                     渡 口  汾水流经境内52.2公里,北起襄陵渡,南至西吉渡,中有中陈、史村、毛村、丁村、下尉、柴庄、仓头、裴村、万王、姚村、永固、南五、东吉等古渡共6处。摹中襄陵、史村、永固3处系公办,其余为乡人联设。  襄陵渡 位于襄陵镇东关。西岸筑有“萧公堤”,堤上矗有“镇汾楼”,为警陵、临汾之间往来的主要津渡。1978年6月临新公路通车后,此渡沦为偏途,每日行人无几,1985年有木船5只,职工8人。  史村渡 位于今汾河大桥处,河床窄,水流急,岸壁河底均为石层,俗称“铜帮铁底”。据清光绪八年《太平县志》载:“清乾隆四十六年六月水涨,浮桥船只尽被冲失。”“咸丰十年六月十八日,大雨四个时辰,平地水深数尺,浮桥之船只被冲没者十有八九。1938年、1939年,先后两次架桥,均因桥桩不固而失败。1947年解放时,史村渡仅有大小木船2只。1956年,县人民政府接管史村渡口,配备干部5人,船工17人,拨款2万元,新造大型木船15只,汛期轮班撑渡,一次出船多至4只,船次每日由4次提高到6次。每次可载300人,或汽车两辆,或马车5至6辆,或装货25吨到30吨。汛期过后,链排船为浮桥。汾河大桥建成后,史村渡告终。  永固渡 是本县西南片去曲沃、侯马必由渡口。所需费用,过去由乡人自筹,解放后由史村渡资助。1956后年自负盈亏,1985年,有职工5人,木船3只。                    交通运输  一、工具  (一)人畜力工具 运输历以担挑、杠抬为主,平川有木轮畜力大车和手推独轮小车的使用。清代,本地畜力轿车为高档乘坐工具,只有宦绅富户得有。民国初年自行车流入县境,初为富士、铁僧帽等进口产品,继有国产复兴等牌号。到1937年抗战前夕,全县白行车发展到500余辆。黄包车(俗名东洋车)曾在30年代有所流行,但不久终止。50年代轴承胶轮车引入,计有胶轮畜力大车、单轮手推车与双轮手拉(也可畜力拉运)车多种。其运输效能高于旧式木、铁车的三倍。到1985年,全县拥有自行车6.08万辆,平车5.63万辆,胶轮马车383辆。
2007年02月26日 09点02分 4
level 1
  (二)机动工具 1920年,太风公路修通,过境汽车在本县捎运客货,为县有汽车运输之始。1982年,赵曲村邓银喜购回货车一辆,汽车774辆。  80年代出现“摩托热”,1985年全县有各种摩托1139辆,比1974年增长378倍。  二、货运  搬运公司 1953年,史村吴从章等7人组成搬运小组,1981年,改为集体所有制搬运公司。1985年,有干部职工74人,汽车2辆,牲畜5l头,平车40辆。全年货运量42585吨,周转量476468吨公里。  汽车运输公司 前身为运输站,1962年8月改建,有货车3辆。1983年有货车9辆,年货运量12129吨,周转量1580105吨公里。1985年有货车11辆(带挂车),85吨位。全年货运量12636吨,周转量1725409吨公里。  运输管理站 1974年4月建站,1983年,有干部职工30人,年货运量282167吨,周转量7502695吨公里。i985年组织群众运转各种物资323328吨,周转量9233999吨公里。  临汾运输公司襄汾汽车站 1985年,有货车15辆,货运量为6084吨,周转量795467吨公里。  铁路货运 通过襄汾的货车,全日24小时,上下行各为18次。1985年襄汾车站货运量701万吨。张礼车站货运量3.5万吨。  全县总货运量:1974年为6153077吨,1985年为9353472吨。周转量:1974年12535209吨公里,1985年15026810吨公里。1985比1974年货运量增长52%,周转量增长19.9%。  三、客运  火车 同蒲铁路全日24小时通过襄汾的客车,上下行各为6次,襄汾车站日均输送旅客600人次,最多800人次。1985年,输送旅客21.6万人次。张礼车站日均输送旅客100人次,最多200人次,1985年,输送旅客3.72万人次。柴庄车站日均输送旅客70人次,最多150人次,1985年,输送旅客2.52万人次。  汽车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旅客流量逐年增加,机动车辆日益发展,到1985年全县汽车客运有:汽车站、公共汽车公司、汽车运输公司3个单位和lO多家专业户,共有客车18辆。发往县境各乡镇及临汾、侯马等地,日送旅客近300.0人次。1985年,运送旅客近百万人次。临汾发往晋城、运城、河津、翼城、侯马、高平、绛县、新绛、乡宁等地客车,每日有41次通过县城。                    交通管理  一、交通监理 1961到1978年,交通监理业务由公路管理站兼办。1979年1月交通监理站成立。负责宣传维护公路交通规则,考核驾驶员,定期审验各种机动车辆,发放牌照,征收汽车养路费,处理交通事故,宣传交通安全经验,监督路政管理。1985年有干部、职工11人。  1985年县境发生行车事故35起,死亡14人,伤15人,直接经济损失4.08万元,与1983年相比,事故上升,死亡人数增加两倍多。
2007年02月26日 09点02分 5
level 1
  二、路政管理 1949至1953年,交通管理业务由县民政科兼理。1954年,交由县人委办公室负责。1956年,成立交通科。1958年,改称交通局。1961年公路管理站成立,专事公路护养、收养路费等事宜。下设赵曲、城关、立新、连村、膏腴5个养路队,养护太三线和襄乡线的县境路段。1963年,交通局改为工交局,1972年,复称交通局。1979年,公路管理站改公路养护段,专管干线公路的养护。1985年,养护段有职工102人,汽车3辆,拖拉机2台。1979年县交通局成立直属养路队,分驻襄陵、古城、曹家庄、景毛、汾城、赵康、邓庄、陶寺等处。1980至1982年又增设贾岗、永固、丰盈3个养路队,到1985年县设养路队共11个,编制171人,负责4条县乡公路的养护。  养路费,汽车由监理站征收,拖拉机由交通局征收。汽车每吨位月征100元。拖拉机每马力每月按农用2元、非农用5元计征,买年票的减三分之一。1985年收汽车养路费184万元,拖拉机养路费20.5万元,共计204.5万元,全部上解。  民工建勤,凡公路沿线1 5公里以内的村镇,每年1个劳力出5个义务工日,每辆机动车出两个义务工日养护公路。从1974到1985年,全县共投入民工建勤80.96万个工日。
2007年02月26日 09点02分 6
level 1
谢了啊!
2007年02月26日 10点02分 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