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6
作者:小椴PART 1 写这段话时,我还住在一个小城。 这里诗歌农业社会吧,但每天遭遇的印染是工业时代的文明与毒害。旧书摊上,《读者》、《十二金钱镖》与《第三次新浪潮》并排放着——难怪有人说当代中国的图景随便扫一眼都是一幅“后现代”。每天电子邮件来来去去的,也小小算SOHO一族,赚着信心时代的钱。那是一场在扭曲的时空中独自穿梭的 感觉。有时,我也会想起自己曾喜欢过的三个读者的书。依照时间先后,在他们的书中,是不是也分别跳跃着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与商业社会的脉动? 先来说金庸——小时和诸位一样,我是读着武侠长大的。我读的第一本武侠是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小学三年级时。对于我来说,金庸的书,从文字到美感,都是农业社会的。杨过小时侯住的那个破窑绝对就是个写实的破窑,而不是《陆小凤》里龟孙子老大爷住的意象派的破窑。金庸的书是完满的,给人一种温暖感。他把我们祖先的一切都描写得不那么令人反感。余华的《活着》中农村和金庸笔下的农村是很不一样的。我看他的书总是和快乐,因为里面的恶人物都那么有力量,老有那么充实的精力来爱与恨。 以前在体委工作过,有好多农家子弟在单位旁边的武术学校读书,记得有一个人这么嘲笑过他们:“练武术就是为了不让别人家的牛吃他们田里的草。”说话者当然是个城里人。可以说,农民是期盼侠气的群体,因为他们需要。我说过金庸的美感是属于农业社会的,有时看到一些批金庸“俗”的议论,我猜得出那些评论者的收入情况、心理状况和工作种类。是呀,那些爱情,那些侠气,那些仗义都是好俗的,它扎根在中国人的风俗中。批评他们的人之所以能批评他们是因为他们已不需要这些了。对于有薪水、有学识、有法律保护自己的现代人来说,那样的大团圆、仗义与侠气都是不太需要的了,但对于正在苦苦挣扎的人来说,大团圆才是惟一可以信仰的美感,才是支持他们活下去的期盼与理由吧。 金庸是我们祖先留下的美感中一个回光返照的梦…… PART 2 不喜欢金庸的话还有古龙。先设想一个场面,一个识字的人,一个可以称为小资或白领的人,一个在城市的灰色中生活的人,也是一个软弱的人。他很安全,但很委靡。他自己都知道自不缺吃不缺穿,他缺什么?缺的是精神上的刺激和震撼。但叫他以叔本华或苏格拉底的哲人式思想来探讨人生未免也太残酷了。那怎么办?和糨糊一样的思想毕竟需要自慰和美感。人们看文学一般是出于对哲学的逃避。于是有了古龙,强烈的、灰暗的甚至自渎式的语句,适合他们心里那灰色的一面,也许只有这种比灰更灰的灰,比潮湿更冰的冷才呢感劈进现代人那麻木的心里吧。 古龙被称为哲人我想有他的理由,这是一种心理需要——侠客与闺秀都已消逝的现代城市,杀手与妓女据说已成为惟一的纯真传说。 想起古龙,我常想起的就是“杀手”。一个杀手为了银子,处心苦志,但也知识那么少的一点银子。他渴望女人,但只有窑子里才有那么一丝没有被遮掩尽的人性。他无力爱,只有决绝地表达,背景永远是虚幻的。所有的没高而悬之如不可重复的孔雀翎,如长生剑……而人是拖着傅红雪的脚步、咳着李寻欢的咳嗽、舔着萧十一郎的伤,那么孤独、强韧而无力地活着。 如何超脱?像叶开一样看着鞋底的破洞笑吧。如果洞里的脚被沙磨破了,就再抓一把沙揉进去。古龙眼里的女人是林仙儿这样要着奢侈品的女人。所以,我说他写的不是古代而是工业时代大概没错吧? 古龙的小说里全是工业时代的阴冷和压抑。那时候的台湾,七十年代,据说也在进行着他们的工业化进程。只是,工业时代的人性借着农业社会的冷兵器还魂了。 谁又能说武侠只是传统的而没有时代感的呢? 还没有说到酒。古龙的小说里充满了酒。爱尔兰的工人据说爱酗酒。在工业时代,只有酒——这个酒神仪式的载体才能让人的灵魂回归到蒙昧之前,在本性和自然间小小还魂吧?
2007年02月21日 15点02分
1
level 6
他做的很好。 PART 3 我是最后读到温瑞安先生的小说的。 《杀楚》《逆水寒》与《四大名捕》系列中的短篇实在让人惊艳。感觉温先生在一定程度上学了古龙。但时代不同了,让我惊异的是他语言中快感。 注意,历史走到这里,我们中华民族好象终于走进一个商业社会了。温先生的文字是商业社会的。他快,有表现力,人物的名字和包装也是只取一点。于是有了“李商一”,有了什么“经霜更艳、遇雪尤清”的语句。他要把旧中国那些尖新锐巧的,能触动你神经美感的文字都织进一个商业计划里。 可惜我对少年以后的文字是有些不满的。青春的热情血气终将失去,才气最终也可能成为负累——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毕竟不是用一点尖新锐巧之美就可以把所有生之严肃的问题这么含混过去的。温瑞安先生的文字也开始了不断的创新、在排列方式上。他的目的不再是内容,而是——是否能够酷、更炫。但总觉得光是这些,不可能支持一个作者、一部作品到久远。温先生也许有自己的创作困境,这困境并不是作者一个人的,而是以读者审美困境位基础的。但读者不会剖析自己来思辨。 我读武侠大致是到温瑞安为止。然后,偶有机会,自己也有所表达,写下了一些。一直觉得,自己还是生活在一个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商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交混状态下的中国,作品的场景还会是农业社会的,会掺入工业社会的压抑与反叛,商业社会的节奏。瓶子还是用农业社会自己酿酒的小酒壶来得趁手吧。那里面,有一种也许可以蜕皮重生的自由。 PART 4 我读武侠其实是到温瑞安而止。然后重上网络,才知道有黄易其人。我找来看了下,从中看到了电玩,看到了卡通,看到了漫画,看到了大话西游,也看到了所谓的解构。这是我看到的黄易印象。我想:这是所谓信息时代的文字了吧?新一批人与新一批人的生活。可我觉得,思想与美的重构还是重要的。 当小资与愤青已成往事,这些城市里,据说新的产品已经生产出来了。当摆个POSE已可称为性格的社会,当注意情绪的宣泄而非情感的体验时,当成就《漫画威龙》,生与死不再有金庸笔下的慎重(金庸笔下的大部分人物、主人公很少杀人,因为他的道德感吧),也不再有古龙式的试图思辨,死亡与人的生命是他宣泄主人公情绪和读者心理的一种方式,死是《猫和老鼠》中的好玩儿,后期的武侠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死得很快(如果统计温瑞安先生小说的话,不知受难的人数比不比得上二战,但他却常说书里的人物喜欢杀人杀得很慢很慢)。到了这里,生死、爱情、侠义、社会规则的构建与反抗其实都已再是让人认真思考的问题,而只是为了调动写读双方的快感,是情绪的表达,是好玩儿。 新的人有个口号叫新新人类了。当物质丰盈到了一定程度,思想失去了他依赖的母亲——苦难,能够招摇于物质时代之上的只有时空穿梭和玄幻了。到了这个时候,“大师”一词的称号其实已有所改变,它只是商业时代的一个噱头、一次奖励、一场随便。至此,“武侠文学”(曾有过登上“文学殿堂”奢望的武侠小说)已经被新一代读者改造为服务行业。为人的精神、快感进行心理按摩和服务。 但没有人注意到,作为中国通俗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的武侠小说,从金庸到古龙到温瑞安再到黄易,其内容与主人公的性格已经越来越简单化了呢? ——因为酷,所以酷,现代的每个人都在物质中孤独,我不爱你,但要摆个姿势勾引你来追逐?
2007年02月21日 15点02分
2
level 6
小椴文字功底非常好,(我觉得比那个步非烟好得多)许多东西信手拈来,一挥而就...不露痕迹我觉得小椴有是甚至有些像张爱玲那天说出来竟然被人骂...@!$!%
2007年02月21日 15点02分
14
level 9
别的我不怎么看,从这篇文字看来我觉得非常不错。她的文字,她的认识,她的感情,她自己的思想。
2007年02月21日 15点02分
16
level 6
O_O|||16楼....她...她她...小椴是男的小椴____照片
2007年02月21日 15点02分
20
level 6
我也喜欢小椴~,然后还有沧月,藤萍,江南,九把刀,今何在,树下野狐...(不过后面几个不是单纯的就武侠作家了)
2007年02月21日 15点02分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