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4 吴起


战国时期卫国人。(前440?~前381)
早年学於曾参,因母亡不归而被逐。继而杀妻求将,为鲁国将军,打败齐国。之后来到魏国,魏文候用其为将守西河之地,创立了魏武卒,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辟土千里。前389年,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於已的秦军。魏武候时期遭到陷害,去魏至楚,被任命为相,主导了楚国的政治改革,又大败自己训练的魏军。但因改革触犯了旧贵族利益,楚悼王死后被杀害。吴起是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统帅、军事理论家,被称为兵家亚圣。
历史评价(**这是作文。。)
名利,可能是人最大的欲望。也难怪,名利给人带来的好处实在是太多了。它的诱惑之大,足可以改变每个人的分子结构。好人变坏人,坏人变好人,正常人发疯,疯子变正常,都少不了名利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名利是如此美妙,自然有不少人对它极其热衷。
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名利有好处,当然也有坏处。一方面,竞争激烈下,市场规律决定了失败的人总是占大部分。想想那种费尽心机到头来却两手空空的人必然痛苦得要命。佛曰人有8种苦,“求不得苦”就是特别苦的一种。
另一方面,“木秀于林,风必催之”又或“枪打出头鸟”就算你名利双收了,也并不是万事如意。其他不用说,单是那些从背后射过来成捆成捆的暗箭就够受的了。
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招架,避免这些暗箭,迟早会反受名利之害。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名利正是这块“璧”。
说到吴起,可能有很多人一时反应不过来,但是说起《孙吴兵法》这本奇书,相信大家都知道了。这本书,就是孙武的〈孙子兵法〉和吴起的〈吴子兵法〉组合而成。
吴起是一代名将,是一流的谋略家,更是最典型的名利狂。为了求名,他不择手段。终于名扬四海,然而每次名成利就,却又遭小人暗算,跌下神坛。如是者,三起三落。
他起伏跌宕的一生,淋漓尽至地证明了名利的两面性。因此他特别值得一书。
男儿当自强!吴起年少有大志。闻鸡起舞,又博览群书。到十八岁时,已成为文武双全,胸藏百万甲兵的将才。
“治世出贤臣,末世出小人,乱世出英雄”什么样的世道出什么样的人物。
战国初期诸侯混战,正好给吴起这样的将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表演舞台。他决定离开家乡去求一番大功名。
临行前,他对母亲说:“我此去若不能名扬天下,食邑万户,誓不敢回!”说罢,狠狠地从自己手臂上咬下一大块肉,以明其志。(这种决心,可不是现在某些人剃个光头意思意思就能比拟的)
他遍走各国,为求得帝王们的赏识,把所有的钱都用来做“敲门砖”去贿赂那些近侍,宠臣。但一点结果也没有。不久,他盘缠用尽,连一日三餐都成了问题。
“落难英雄总遇富家千金”历史总在不停地制造英雄美人的浪漫诗篇。怪不得有人说,整部历史就是由无数英雄美人所演绎而成的故事。
一个富有的齐女爱上吴起,并摆脱家族的阻挠,带着大量金银珠宝和吴起私奔而去。
吴起时来运转,不但美人在抱,而且通过这些钱,很快在鲁国当上了一个小官。因此,他很感激妻子。不过说老实话,吴起是不会满足这样一个小官的。他始终在等待机会。
这样过了四年,齐鲁两国大战。齐国很强,把鲁国打得落花流水。危难时刻,方现英雄本色!吴起一见扬名立万的机会来了,马上面见鲁王,要求统帅大军抗击齐国。
鲁王被他的才能谋略所打动,便要把大将军的金印给他。这时,边上有人奏道:“大王,吴起的妻子是齐人,恐怕他不能一心一意为鲁国效命!”
鲁王顿时犹豫了,任凭吴起怎样解释,他只说了句:“容朕再考虑考虑。”
回家的路上,吴起越想越气。他知道,凭他的能力完全可以在齐鲁大战中扭转局势,反败为胜。而这一仗,将是他名扬天下的一仗。他这几年来一直在求的是什么,一直在等的又是什么?就是像今天这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