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钰人丽家〗音乐作词人 月落不闻乌啼,涛声何以依旧
杨岗丽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9
护岗达人 楼主
2004-02-13 15:14:41p 来源:南方都市报p   广州制造总第004期   产品鉴定   产品名称:广州流行音乐作词人   代表产品:陈小奇、陈洁明、杨湘粤、李广平等   质量鉴定:这批作词人将古典诗歌意境融入流行歌曲中,歌词创作与岭南文化一脉相承,使流行音乐的艺术成就得到广泛承认。他们创作了《涛声依旧》、《我的爱对你说》、《大哥你好吗》等大批流行音乐精品,确立了广东流行音乐在全国的领军地位。   质检报告   歌儿为什么这样“红”?   1985年后,通过红棉杯“1985羊城新歌新风新人大奖赛”、1990年全国第四届“中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1990年北京亚运征歌等活动,广东逐渐在全国范围展现整体创作实力。红棉杯挖掘了陈小奇等创造一个时代辉煌的中坚力量。   这批词作家秉承广州接受外来新事物的传统,摆脱当时的创作套路,向欧美和港台学习流行音乐的创作方式,在国内首开填词创作之风,并引导唱片公司引进歌手签约制度,成功把广东的原创流行音乐营销到全国各地。   来自岭南的填词人把文学趣味带入歌词意境中,打破了当时认为流行音乐粗俗肤浅的普遍观念;用平民化视角,抱世俗心态,致力写个人的情感体验,使音乐从高亢讴歌、刻意大气的高位走回民间;音乐人还坚持南国温婉细腻的表达,保持“岭南风”的独特个性。这些创举,使岭南流行音乐的歌词在当时显得特别亮丽清新,得到广泛传诵。   ■ 原景再现   广州原创大量涌现   当年广州创作的生态环境不如北京,为争取市场,不得不变着法子创新,并形成独特的音乐人生存状态。北京的歌曲都是先填词再谱曲的,因为那边的市场够大,专攻一项就有生存空间。广州没人会愿意专门根据歌词谱曲,作词人只有填词才能生存。这边流行音乐产业纯商业的操作方式,使音乐人不得不主动修炼。后来发展成作曲的人能跨区写词,作词的人也学会谱曲,也做制作,一般音乐人都身兼数职。广州乐坛请不起大牌明星,要打破北京音乐一统天下的格局,只能在策略上更高一招。于是当时的音乐人创新性地进行歌手包装,与媒体合作,把歌手推上大牌明星的位置,用制造“大牌”解决没有“大牌”的状况。   著名音乐人杨湘粤回忆说,1993年广州创先进行歌手包装,准备大量原创歌曲,与歌手一道集中推出。北京很快也着手此项工作,可当时全国也只有两个地方在做这样的事,全国一下子新歌涌现,所有的电台电视台便都在播这些新人新歌,作品容易出名并不足以为奇。   ■ 词人故事   领军人物 词人陈小奇,“诗人”陈小奇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涛声依旧》   1982年从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毕业,写现代诗的陈小奇本想当文学编辑,然而杂志社名额有限,结果进了中国唱片广州公司做编剧。1983年底,唱片公司引进大量英、日文歌曲进行“扒带子”重制,当时表现惆怅、悲伤等消极情绪的歌也在等待改头换面,因而催生了广东的填词行业,陈小奇亦在那时开始接手填词工作。词作获红棉杯“1985羊城新歌新风新人大奖赛”并列第一名后,找他写歌词的人越来越多。1993年,在中央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毛宁演唱了《涛声依旧》,从此陈小奇家喻户晓,也奠定了他在中国流行乐坛中的领军人地位。   个人特色   陈小奇曾分别在汕头和梅县住了十多年,最后在广州扎根,到现在已二十多年了。广东有自己固有的情感表达方式,偏向含蓄,注重格调,追求细腻的美感,不会像北方刻意追求“大气”。陈小奇深受广东思维影响,创作的歌词与岭南的地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代表作   1983年开始歌曲创作,有近2000首作品问世,约200首作品获奖。代表作品有:《涛声依旧》、《大哥你好吗》、《九九女儿红》、《我不想说》、《敦煌梦》、《山沟沟》等。 
2007年02月16日 11点02分 1
level 9
如果灌水是一种错,我宁愿一错再错!
2007年04月07日 06点04分 2
level 9
我仔细看了好多遍
2007年04月08日 06点04分 3
level 1
支持不必多说,都在“顶”字这里了!
2007年04月17日 04点04分 4
level 9
支持!加油!顶顶顶!
2007年04月27日 02点04分 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