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
北宋时期的宋神宗不能不说是一位有魅力的明君,他废旧推新,大胆采用王安石的变法,可谓是对根固蒂深的封建社会的一个挑战,可惜英年早逝冯太后:中国历史上公认的杰出伟大女性,在新君主年幼时垂帘听政,处理国事,在虎视耽耽的列强中仍然立于不败之地然而,王安石的变法的确是对科技政治和当时生产力的一次革新,加上当时君主的支持,应该可以说是能够成功的,但是却失败了,当时苏轼兄弟是极力反对的,司马光也是反对,以上的人物都是历史名人,都是千歌万诵的到底是谁对谁错?
2005年05月25日 11点05分
1
level 7
是啊,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确实是一次推陈出新的变法,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变法内容大约是---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保甲法,这几个法令如果能颁布成功的话,对于宋朝来讲是有很大推动发展的.而司马光也是一位历史上毁誉纷坛的人物,他的资治通鉴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就在当时,司马光和王安石政治分歧,走的是不同的道路,也是政治异己.怎么说呢?王安石的变法也是没有后台的支持,才落的个在萌芽的时候就被扼杀了.在这一点上就是司马光的....
2005年05月25日 11点05分
2
level 1
就是哇,冯太后重用司马光,当时的国力也是挺强盛的,大部分人民也能安居乐业,当时的北辽国,西夏国不敢入侵,就是因为冯太后执政但是她一死,当时16岁的哲宗就推翻了奶奶的政治,而是袭用父亲神宗的治国方案,应该是使国力更强大才是,然而在当时却加速了国力的衰退,这又是为什么?但是王安石变法之初的条例确实是有利于当时的农业,当初也是见到成效的转移到哲宗时期为什么就不行了呢?
2005年05月25日 11点05分
3
level 7
其实都是有利弊的.冯太后的主持政务,在历史上是不是体现很强的,比如和吕后.慈溪..相比是不同的.大致情形和孝庄差不多.封建社会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封建土私有制,生产质料归地主所有.王的变法其主要给个范围就是农业..水利,这样就损害了部分封建地主和大型官员的利益,所以当时社会背景及那个时候不具备这种变法的条件,时机没有成熟.受到局限.典型的例子就体现在太后身上.太后是属于外戚,她的执政,就是外戚执政,阻碍了皇帝决断的自由性,冯太后,的亲戚大都是"品"字级的大员,自然土地是他们升官发财,垄断财物的一个"取款机",王的变法涉及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没有强硬的后台支撑,所以是不可能成功的.
2005年05月25日 11点05分
5
level 1
虽然是损害了地主阶层的利益但是当时的君主属于最大的地主连他都支持应该群臣不敢违抗,毕竟君主的权利和威严是任何人不敢拭其锋的,变法的原意是为农民,如果农民过的好就是国泰民安,造反是不会有的,所以当时的地主阶层想籍动荡的局势来推翻君主是不可能的.我个人的的理解是王安石的变法超前了当时的生产力,跟当时社会不合,加上当时列强环视,需要足够的兵力去防御,根本拿不出多余的钱财去实施变法,要是清朝乾隆时期实施且君主支持估计就会成功
2005年05月25日 12点05分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