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外资并购对中国影响 国人战略产业意识淡漠
襄汾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
2007-02-09 09:22 文章来源:了望东方周刊 文章类型:转载 内容分类:调研 外资并购的底线   企业并购是跨国公司扩大企业规模在东道国市场取得市场优势地位最便捷的途径   “至少从去年开始,中国社会对外资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对外资并购这种方式都已经开始了反思,并不仅仅是从向文波博客开始的。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告诉记者。   梅新育认为,外资进来的方式,一种是新进企业的投资,一种是并购的投资,对这两种方式适用的政策应当有所区别。   “并购投资适用的政策受到的限制和制约应该多一些,理由很简单,并购很可能降低了市场上的竞争,消除了内资行业的生产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对并购投资的管理理所应当比新进投资稍多一些。”   “现在事实上有一个国退洋进的现象,”在接受《了望东方周刊》记者采访时,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会长、万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巍颇为感慨。他认为,在加强对外资审查的同时,应该给民营企业同等的机会参与并购。   在经历南孚等并购案后,外资并购中国战略性行业应该设定“底线”已经渐有共识,但“底线”如何划定,仍然见仁见智。   南孚的失守   南孚电池曾在国内
遥遥领先
。2003年,南孚占据全国电池市场的半壁江山,总销量超过7亿只,产值7.6亿,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五大碱性电池生产商。   2003年8月,南孚突然被其竞争对手美国吉列公司收购。   此前的1999年,南孚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南平市政府吸引外资政策的要求下,南孚股东以南孚69%股份作为出资与摩根士丹利、荷兰国家投资银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合资组成中国电池有限公司。其中,外方持股49%,中方持股51%。   当时南孚其实并不缺乏资金,相反,资金很充裕。南孚当时是被迫合资的。后来,外方股东逐步增持至72%。 随着摩根士丹利以1亿美元的价格将中国电池的全部股份出售给美国吉列公司,2003年8月11日,美国吉列公司宣布入主南孚。   吉列的金霸王电池进入中国市场十年,却始终无法打开局面,市场份额不到南孚的1/10。现在最大的竞争对手消失了,而且还得到了一家年利润8000万美元、拥有300多万个销售点的电池生产企业,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大半个中国市场 。   本来南孚的优质碱性电池已打入国际市场,此时正是向海外发展的大好时机,可是为了避免和母公司争夺市场份额,南孚只好匆匆鸣金收兵。   南孚并不是最典型的案例。   在5月份,国家工商总局完成了一份《在华跨国公司限制竞争行为表现及对策》显示:经过长期的外资单向开放,目前在一些行业内已经出现了外资企业限制竞争的现象。   “从调查情况看,在华跨国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地位,有的还占据绝对垄断地位。”国家工商总局公平交易局反垄断处一位专家对外界表示,“跨国公司限制竞争行为在中国时有发生,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跨国公司滥用市场优势地位限制竞争行为。”   从《中国统计年鉴》近几年的数据来看,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的工业总产值占行业产值的比重具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跨国公司子公司所生产的产品已占据国内1/3以上的市场份额。   国家工商总局的调查显示,企业并购是跨国公司扩大企业规模在东道国市场取得市场优势地位最便捷的途径。   这份报告的摘要中提及:   除了通过并购同行业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内企业,使市场竞争格局发生质变以外,跨国公司直接并购我国的实力企业的方式,避免与中国实力企业的竞争。比如,柯达公司1998年并购除乐凯公司之外的几乎所有国内洗印材料和照相器材厂家,迅速形成市场优势地位。   “跨国公司选择并购方式的根源,源于其资金和管理的优势。凭借这些优势,跨国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立足长远战略,既不放弃利润,也不放弃市场,甚至不要利润也要占有市场。”报告称。 
2007年02月12日 06点02分 1
level 3
谁敢说中国没钱投资这些企业,只是没兴趣.中国的奢侈品消费那可是世界第一.
2007年02月12日 07点02分 3
level 3
观念!!!!!!!!!!!!!!!!!!!!!!!!
2007年02月12日 07点02分 4
吧务
level 12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2009年10月01日 15点10分 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