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经》,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诛仙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6
無影書生 楼主
《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 橐龠 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注释:
天地不仁: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仁,并非是儒家所说的仁意,而是指私爱,偏爱。
橐钥:风箱。屈:竭,尽。
多言数穷:政令过多反而会行不通。
守中:持守虚静。
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它对待万物就像是对待刍狗一般平等;圣人也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他对待百姓也像是对待刍狗一般,任凭百姓自作自息。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大风箱吗?静止的时候,它只是一个空虚的世界,一旦运动起来,就会运转不息,永远不会枯竭。政令过多反而会行不通,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

2012年07月11日 07点07分 1
level 6
無影書生 楼主
在道德经第五章的开篇老子就写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对于这句话,历来争议颇多,但联系其他文章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到,“天地不仁”包含了自然界当中万物平等的思想,而“圣人不仁”则反映了人类社会中人人平等的思想。老子认为,在大“道”的眼中,人的生死荣辱,不过和刍狗一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同理,在人类社会当中,王侯将相与市井百姓也没什么两样。老子把世间万物都看成是合理的存在,没有等级上的差别,因为万物都是由“道”所创造出来的,“道”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公平。这其中就包含了老子的平等思想,“天地不仁”可视为老子的世界观,而“圣人不仁”则包含了老子人人平等的思想。在此基础上,老子提出了统治者所应该秉承的治世之道,“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无为”之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这段论述的最大特点就再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也就体现出了诛仙里面,何为正何为邪的宗旨:其实世间万物皆平等。

2012年07月11日 07点07分 2
level 6
無影書生 楼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诛仙》中,它既是一个问题,又是一种答案:天地间何为正何为邪?不,一切万物都是平等的,其本身根本就没有对错正邪之分,即:对亦错,正亦邪。
我想,这才是《诛仙》主旨的根本所在吧。
老子为道家,孔子为儒家,现世我们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刻,“仁”作为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而存在。儒家认为,能行恭,宽,信,敏,惠五者为仁。然而老子讲“道”时说的“仁”并非是儒家所推崇的仁爱。老子所言“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中的仁是偏爱的意思。即是说天地对世间的万物,是无所谓仁慈,对于一切都一视同仁无所偏爱。天地无所谓好恶,圣人也是如此,无论贫富贵贱,在天地和圣人眼中都是一样,要平等对待。
“刍狗”在《庄子●天运》中就有解释:“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秀,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刍狗”即是用稻草扎成狗的形状,用来在祭祀活动中祭祀天地神灵。在祭祀活动中,刍狗被认为是有灵魂的,人们在祭祀活动之前还要对刍狗进行精心的装扮,并且侍奉它们。由此可见,老子口中将万物和百姓比作刍狗并无侮辱之意,而是表达一种对待事物平和、平等的心态,不因事物的外形而有偏见,一切都要顺其自然。

2012年07月11日 07点07分 3
level 6
無影書生 楼主
自挽一个,纯手打!还请各位多多支持哈!
2012年07月11日 07点07分 4
level 11
呃~(此回复只有一个字,却代表了我对此贴极其的无奈,结合语境和那完美的一个“~ ”,完整的揭示了我的无比的无语的思想感情,给楼上以升华,给楼下以启发……
2012年07月11日 07点07分 5
level 8

2012年07月11日 07点07分 6
level 6
無影書生 楼主
秒沉??!!我去!!
2012年07月11日 07点07分 7
level 10
没事,别急。召唤吧主求精去吧
2012年07月11日 07点07分 8
level 6
無影書生 楼主
天哪,打了这么久的。。。。。
2012年07月11日 08点07分 9
level 12
不错,楼主深有慧根,见识不凡,悟性绝佳啊
2012年07月11日 09点07分 1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