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3
下面这些东西是秦朝到唐朝的全方面军事材料.为爱好军事和研究中国古代军事的提供.内容可能很枯燥.
2007年02月09日 16点02分
1
level 3
秦朝军事历史 秦时期全图 东海:东海郡,高帝置。《汉书》 常山:常山郡,高帝置。《汉书》 济北:泰山郡,高帝置。~~~~ 济北王都也。《汉书》 胶东:胶东国,故齐,高帝元年别为国,五月复属齐国,文帝十六年复为国。《汉书》 河内:河内郡,高帝元年为殷国,二年更名。《汉书》 衡山:六安国。故楚,高帝元年别为衡山国,五年属淮南。文帝十六复为衡山,武帝元狩二年别为六安国。《汉书》 黔中:有。《汉书》 广阳:广阳郡,广阳国。高帝燕国,昭帝元凤元年为广阳郡,宣帝本始元年更为国。《汉书》 陈郡:陈留郡,武帝元狩元年置。《汉书》 闽中:有。《史记》 以上是有争议的所谓秦郡。
2007年02月09日 16点02分
2
level 3
秦朝军事历史 秦时期全图 东海:东海郡,高帝置。《汉书》 常山:常山郡,高帝置。《汉书》 济北:泰山郡,高帝置。~~~~ 济北王都也。《汉书》 胶东:胶东国,故齐,高帝元年别为国,五月复属齐国,文帝十六年复为国。《汉书》 河内:河内郡,高帝元年为殷国,二年更名。《汉书》 衡山:六安国。故楚,高帝元年别为衡山国,五年属淮南。文帝十六复为衡山,武帝元狩二年别为六安国。《汉书》 黔中:有。《汉书》 广阳:广阳郡,广阳国。高帝燕国,昭帝元凤元年为广阳郡,宣帝本始元年更为国。《汉书》 陈郡:陈留郡,武帝元狩元年置。《汉书》 闽中:有。《史记》 以上是有争议的所谓秦郡。
2007年02月09日 16点02分
4
level 3
秦都咸阳[图]咸阳位于渭水北岸,水陆交通都很方便;再加南有终南山为屏障,北靠九■山,地势险要,利于防守;又因此地靠近原西周镐京,附近人口密集,土地开发较早,南山又有取之不竭的产物。这一切都为咸阳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根据考古发掘,秦咸阳故城址在今咸阳市以东,这里原是北依高原,南临渭水;境内宫殿林立,楼阁相连。宫殿主要分布在原上,其范围大约东西6公里,南北2公里,宫殿主要有咸阳宫、兰池宫。渭水之南还有阿房宫、诸庙、章台、上林苑。
2007年02月09日 16点02分
6
level 3
军事装备统一后秦代军队的武器装备,最主要的变化是由原来的以铜兵器为主的时代,加速向以铁兵器为主的时代的过渡。早在战国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铁兵器即已登上历史舞台,中原各主要诸侯国的部队已较多地使用铁戟、铁矛、铁刀、铁剑、铁杖、铁甲、铁匕首等新式武器装备,开始逐渐取代青铜武器。当时相比之下,秦军的铁兵器则远不如关东各国发达。统一之后,既缴获丁关东大量铁兵器,又接收了中原冶铁技术,因而加快了向铁兵器的过渡。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就在完成统一六国的当年,秦始里下了一道销毁兵器的命令,“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金人十二,重各干石”。这是我国历史上大规模销毁武器的空前记录。这次销毁的都是铜兵器。为什么要把这么多的青铜兵器销毁呢?其直接目的就是禁止民间私藏武器,防止人民和六国残余势力起来造反,同时也表明,已有较多的铁制武器装备部队,所以才有可能把多余的铜制兵器销毁。但是,从青铜武器向铁兵器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在秦代仅仅是加速,而不是完成。因此,秦军武器装备显示了新旧结合、新旧交替的历史持点,并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出土秦代劲弩
2007年02月09日 16点02分
9
level 3
2、装备有大量铜制的近战武器。从秦诵坑的出土情况看,秦军的近战武器有长柄的戈、矛、戟、短柄的弯刀和剑,还有某些过了时的镖、钺等等。其中戈、矛、戟、剑是当时流行的武器,铍,弯刀是历史上新近发现。铍的首和剑相似,长约30厘米,装有长约3米的柄,是一种锐利的刺杀兵器。弯刀形如弯月,齐头无锋,两面有刃,是一种砍、钩两用的兵器。上述兵器虽然都是铜制的,但在形制上有很大创新,表现了青铜武器的高度发展。例如,殷周以来的矛头多为柳叶形或长三角形,有较长的简形附以环纽,而出土的秦矛则刃体趋向宽而直,变短并附孔以固胶,通体长度稳定在15厘米左右。据《考工记》所载,最长的夷矛不过三寻,约合今5.54米,而出土的步兵秦矛有的长达6.3米,这是因为步兵用矛远比车兵便利,所以出现了特殊的长矛。春秋时代的剑,一般长30厘米左右,战国时发展到六七十厘米,而出土的三把秦剑,分别为81、89、91.3厘米,可见剑己由卫体武器和表示身份的象征物发展为近战格斗的重要武器之一。戟
2007年02月09日 16点02分
17
level 3
3、装备有坚实精密的金属盔甲。在春秋以前战士的护体设备主要是皮甲,战国时虽然出现了铁甲,但皮甲仍是重要的装备。《荀子·议兵》中就有“楚人鲛革,犀皮以为甲”的说法,表明战国末朗楚军仍以皮甲为主。相比之下,秦军的装备则有进一步的发展,从秦捅坑出土的陶质模拟品看,全部都是金属札叶制成的合甲,品类完备,制作精密。甲衣由前甲(护胸腹)、后甲(护背腰)、披膊(肩甲)、盆领(护颈项)、臂甲(护臂)和手甲(护手)等部分组成,并因兵种、身份、战斗需要的不同而各有不同。步兵的前胸、后背和肩部易受伤害,其甲衣多由前甲、后甲和披膊等三部分合成。骑兵必须便于骑射,其甲衣比较短小,长仅及腹,没有披膊。车御的臂、手、颈易受攻击,其甲衣不仅有前甲、后甲,还有臂甲、手甲甚至盆领。将、佐的甲衣则十分讲究,是革、札结合的花甲,其胸、背、肩部分为皮革;腹及后腰的中心部分是金属小札叶;前甲呈倒三角形,长垂膝间;后甲平直齐腰。秦捅坑没有出土盔、盾,但据古文献的记载,秦军早就有盔、盾装备。
2007年02月09日 16点02分
20
level 3
修复后的石胄、石铠甲。一领铠甲由600余片甲片制成,石铠甲为冥器,但可见当时金属铠甲形状从1998年7月下旬至1999年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考古队在1997年勘探的基础上,对始皇陵外城东南部的一处大型陪葬坑进行了复探和小规模的科学试掘,对该陪葬坑的范围、平面形制、建筑遗迹、建筑布局和文化内涵等有了初步认识,取得丰硕的成果。该陪葬坑编号为“K9801”。 K9801位于陵园外城东南部,始皇陵现封土东南约200米处,方向约2度,基本接近正方向;平面形状呈长方形,在坑南北两侧边缘的东西端各有一条平面呈梯形的斜坡门道;坑主体部分东西长129米,南北宽105米,该坑总面积达13689平方米(连同四个斜坡门道),是秦始皇陵城垣内目前所发现的面积最大的陪葬坑。坑口距现地表0.3-4米,坑口至坑底深约3.5-4.5米;坑内全为红烧土,坑底铺有一层厚约10-20厘米的木炭,木炭下层为三层坚硬致密的夯土层。 此次发掘面积为145平方米。发掘揭示该坑为一座坑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并在坑内过洞底部发现用铜丝编缀的石铠甲和石兜鍪(即作战时戴在头部的头盔,也叫胄),共约一百二十余领(顶),其中甲约90领,胃约36顶;石马缰3组,一件青铜臿以及一些青铜镞和一段陶俑手指等。此外,还发现夯土隔墙,隔墙间形成的过洞和回廊,隔墙顶部的棚木遗迹,席纹痕迹、立柱、栿木、铺底木和坑底夯土层等建筑遗迹。 夯土隔墙和过洞大多数为东西向,只在坑边缘外1号探方内发现一道由坑西边夯土二层台和南北向隔墙间形成的南北向过洞,可能是整个陪葬坑的一道回廊。隔墙系板筑平夯而成,夯层平直均匀,每层厚度5—7厘米,墙高1.7-3.1米,宽1-1.1米。在隔墙顶部发现有棚木的压痕和被烧毁的木炭残迹;可看出棚木为方木,宽约40、厚40厘米、长4-5米。过洞宽3-4米,底部全部用方形长木条铺设,木条或与过洞方向平行,或与过洞方向垂直,所有木条均被烧成木炭和灰烬,炭灰残厚3-15厘米。过洞内贴隔墙两侧底部还有现有地栿木和立柱炭迹。铺地木层以下为三层夯打的坑底夯层,总厚度约15厘米。从这些迹象可推测,K9801的建筑与布局和兵马俑一号坑的建筑属同一类型,后经大火焚烧坍塌。从地层堆积观察其烧毁时间应在坑修好之后不久,即秦末汉初之际。
2007年02月09日 16点02分
21
level 3
K9801陪葬坑石铠甲出土现场 此次试掘的最大收获是发现了一大批用铜丝联缀的石甲胃。主要集中分布于陪葬坑西南部的三个探方内,放置于过洞底部铺地木之上。在69平方米的过洞内共发现120余领(顶)甲胄。另外在坑西部边缘偏北处的T1内过洞底部发现一些零散的甲片和一件65厘米长的青铜车构件
2007年02月09日 16点02分
22
level 3
石铠甲出土现场 这批甲胄均由青灰色石片组成,甲片质地为青灰色略质地细密的石灰石,呈层理状。甲片主要有长方形、近方形、舌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圆形几种;另外还有其它形制、属于特殊部位的异形片。甲片上钻有一些圆形或方形的小孔,用扁铜条联缀在一起。甲片未被叠压的边上有一道袜棱,起美观作用;被叠压的角有磨角,以便联缀和甲胄伸缩
2007年02月09日 16点02分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