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中的罗生门
中国电影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
看过《搜索》感触很多,写了篇乱乱的东西,我也不清楚这定位该发在哪里合适。想来想去或许只有这里最能容纳这篇感慨吧。
2012年07月09日 10点07分 1
level 1

“你说看到一个苹果,我说看到一点星火,到底我们谁看错,我们只看到自己爱看的结果……”一直中意《罗生门》这首歌词,世事通透的林夕通过追求真我的谢霆锋用最质朴最直白也最铿锵有力的唱词诠释出芥川龙之介笔下、黑泽明镜头中那个是非混淆、真假难辨、无奈与绝望的世界。
刚看完《搜索》,有些压抑,甚至不想说话,沉浸在那个氛围里唏嘘、挣扎、分辨、迷惘……我无力去探寻谁对谁错,我很清楚其实无数次的叩问都不会有一个满意的结果,每个人都选择一种对自己有利的生存方式,有什么错?正好看到有人提到罗生门这个概念,就又想到了那首歌那部电影,正好借题发挥,咱也聊聊《搜索》这个故事的罗生门思维。
确实如众人所言,这部片子的角色没有一个是完美的,仔细想想最后的悲剧结局也并不是某个人的错。其实我不太认为这是个悲剧故事,当然最后出了人命,先从悲剧角度来说,叶蓝秋那7天的疯狂和最后的自杀是让很多人流泪的,最后看到蓝秋绽放的微博我也湿了眼睛,她真挚的道歉、真心的微笑、追寻坚强的努力和弱柳拂风的姿态都为她赚取了足够的同情,最后没人再去在意她曾经的不让座行为和尖刻的语言,表面上她的死和社会舆论有很大的关系,是人心不古、人情冷漠,但不让座这件事的确是错的,可是又不好说她错,因为谁面对死亡还能保证自己平静正常的情绪呢?陈若兮作为社会新闻记者,她最初报道这条新闻并不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后期的新闻策划确实有被名气和关注度所影响的嫌疑,不好说她错,因为现在媒体追求收视率好像和商人追求利润一样被社会普遍接受,职业使然,我甚至觉得她敏锐的新闻敏感度和驾驭媒体的能力很值得欣赏,最后发添油加醋、未经证实、含沙射影的新闻稿是不对,只是如果眼看到爱人的背叛还能理智理性的人不是神仙就是疯子吧?我也不好说那些学者、老师和和一些言论夸张的受访群众错,因为一早知道摄像机能使人变形的道理,芸芸众生,我们都不是神。作为女性观众,我肯定不喜欢沈流舒这个角色,他功利、自负、不解风情、控制欲强、极其大男子主义,但他的确算是形象完美的成功人士,不知年轻的时候是不是也是当下所谓的高富帅类型,我倒觉得他说“我喜欢成功”这句话时的自信与诚实勇气可嘉。所以有时候做妻子就很可怜,她们希望丈夫对自己诚实,可是又期待甜言蜜语、柔情蜜意,太多的时候却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莫小渝就是其中之一,她想要一个对她忠诚、爱她、宠她、哄她的丈夫,当她意识到危机的时候,她开始争取一个解释、一份关怀,她不太懂越是成功的男人越喜欢服从、思维简单的女人,她争取一个妻子的权利,她做了一些不可爱的事挑战丈夫的权威,叶蓝秋的新闻事件她有不可推卸的煽风点火的责任,但她不是坏女人,她只是想保护自己的婚姻和爱情,那个时候,这是她生活的全部。最后说说杨守诚,他是个好人,正直、善良,他有胆小的一面,但是为了爱的人他会拼命;他是个男人,他要买房、结婚、承担家庭责任,但是最后他应该算是移情别恋吧,我也看不清,他是不是个好男人呢?
我试过一件混乱的事把自己弄到心情沮丧,我很想很想骂人,很想找出一个人喊一声“都怪你”,可是发现没有人错,从这部电影,很容易我们都能找到关于自己生活中的共鸣,但是我想导演拍这部片子,不会单只是想表达这种或巧合、或程序、或生活、或社会、或命运的纠结无奈的故事,说到底还是延续陈导一贯的社会关怀和对人物内心深层次的挖掘与展现。
单从表面上说,不让座有违公共道德,添枝加叶、混淆视听的新闻稿有违职业道德,利用金钱权力地位栽赃诬陷有违企业家精神、背后中伤他人和移情别恋都有违做人的基本原则和操守,网络搜索被越来越多的人当成游戏一样的操控,隐私权被肆意践踏……看过电影觉得这些都可以原谅,都情有可原,那我才觉得这个社会已经很危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社会道德底线开始被拉得越来越低,人们的接受能力也越来越强,不让座是正常的,假新闻、恶意炒作泛滥是正常的,大众已经习惯了网络和媒体的影响力,类似“犀利哥”、“小月月”等只是个笑话和谈资罢了,都是正常的,和那些黑心企业家相比,沈流舒也算是个有人情味的老板吧,况且企业操作和利用媒体本身就是司空见惯。关于叶蓝秋的死,我想到了阮玲玉、戴安娜甚至杨丽娟的父亲,这是因媒体和舆论而闹出人命的真实案例,只是事情多了也就不稀奇了,因为新闻或许就是用来炒的……
所以我更喜欢这样理解这部电影:导演通过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讲述一个似是而非的故事,企图让观众各自从自身角度对社会、对人性有一定的思考,去给一些日渐麻木的心吹吹风……
2012年07月09日 10点07分 2
level 12
写得好,亲一口
2012年07月09日 13点07分 3
[害羞]
2012年07月09日 13点07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