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
2006年11月5日深夜,上海一名36岁的软件工程师从自家的阳台上跳了下去。该工程师曾就职于一家日本软件公司,月薪上万,贷款80万元买入一套108平方米的婚房,每月按时还银行7000多元贷款。由于这家日本公司业绩下滑,裁员1/3。虽然他工作积极,技术也不错,但年龄过大,还是无情地被公司辞退。此后三个多月,他没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还贷的压力和失业的迷茫让他夜不能寐、茶饭不思。在多重压力下,最终选择了轻生。 几乎与这位软件工程师被辞退的同时,国内三大招聘网站之一的智联招聘对外宣布,已经完成了上市前的最后一轮融资,接受了SEEK(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最大的网络招聘公司)2000万美元的投资。而在此之前,前程无忧和中华英才网已经从国外投资者的资金中“获益”。前程无忧已率先于2004年9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SEEK公司预计,中国网络招聘市场总产值在2011年将超过5亿美元。无独有偶。著名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预计,网络招聘在中国大有潜力。未来三年,中国网络招聘市场将保持50%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国外风险资本对中国招聘网站的巨额投资,从侧面反映了“电脑人口”在人才招聘市场上的泛滥。 2006年末,《新财经》对北京和上海两地的白领阶层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失业问题已经成为白领关注的首要问题。对此,有业内专家评价,我国第三次失业高峰正在到来,并且将会在2007年达到顶峰。 这次失业高峰所波及的群体正是城市的白领阶层,以及正准备迈入这一阶层的众多大学毕业生。受失业总量和产能过剩的双重影响,第三次失业高峰所波及的范围和影响深度可能比前两次更加严重。
2007年02月08日 02点02分
1
level 1
结构性失业:难以弥合的城市裂痕新的结构性失业潮来临,给城市的社会生活增添了不稳定因素,根源在于中国的经济结构失衡 一方面是劳动力供给远远超过了经济增长带来的劳动力需求,出现总量型失业。另一方面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由于劳动力自身素质、技能不适应,出现大量岗位空缺,许多企业和地区技能劳动者短缺,产生结构性失业,导致自然失业率上升。 随着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标志的结构调整接近尾声,以及劳动力市场配置机制的加强,人才市场开始出现总量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同时存在的矛盾。在两方面痼疾中,结构性失业成了一个城市难以弥合的伤痛,并似乎愈演愈烈。 白领失业潮来临 在广州市市容环卫局下属事业单位的一次公开招聘中,13个环卫工职位竟然引来286名本科生、研究生争相抢夺。无独有偶。一个终日要与病死畜禽打交道的职位,竟也引来19名本科生和7名研究生角逐。最后1名博士、4名硕士和6名本科生被录用。 在近期北京的一次高校求职招聘会上,为了求得工作机会,有些大学生竟打出了零薪酬应聘的招牌。北京鼓楼(文物保护单位)要招人为游客做钟鼓表演,月薪800元也引来大堆大学生争投简历,而且其中不乏一些名校硕士生。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面临扑面而来的就业大军,这些准白领们开始放下架子,选择一些曾经嗤之以鼻的工作。有观点认为,这是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多元化所致,而问题的真正实质并非如此,真正诱因在于高校毕业生面临结构性失业难题。 在未来的准白领们改变就业选择的同时,面临的是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发改委联合其他部门共同发布的《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显示,2006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压力进一步加大,16岁以上人口增长达到高峰,劳动力资源增量有1700多万人。 事实上,在记者采访中,相关专家表示,“实际情况比各方面的预计要严重得多,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长期存在。今后的难度主要表现在新进入劳动力市场比较困难,而最为突出的又将是白领群体的后备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这一群体就业困难,而且工资难以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影响现职白领群体的工资水平。” 没有制度能够保证某一特定人群不会失业,劳动市场工资的下降,应该是劳动力市场供求条件下的价格调整,遵循的是劳动力市场的价值规律。 新失业群体引发城市危机 这一波失业浪潮显然并非只针对“白领”这一特有群体,其影响层面会更广泛。“知识性失业”似乎是不可弥合的,甚至是难以避免的。他们曾经工作经验丰富,收入来源稳定,残酷的失业,折射出的是一个城市危机问题。 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孙立平认为,经过多年的国企改革和市场化进程,目前由国有和集体企业失业下岗人员构成的“老失业群体”已达到峰值,而“新失业群体”的问题开始逐步凸显,失业人群结构也将因此而变化。在已有的一些小范围调查中发现,在一些中等城市,“新失业群体”的绝对人数已经超过“老失业群体”。 孙立平教授指出,新一代白领基本属于最初的几代独生子女,是作为“小皇帝”被养大的,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较弱。而在以升学为取向的应试教育中,在初级和中等教育阶段上,他们也没有学到或得到多少专门的职业技能训练。因此,在就业市场中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与国有和集体企业的失业下岗人员相比,他们很少有系统的就业经历,缺乏社会生活阅历,价值观也比较混乱。 “新失业群体”获取就业岗位的年龄优势也会逐渐消失,他们大多数人从事的是第三产业中带有“吃青春饭”色彩的职业。随着年龄的增长,新的就业机会将越来越少。而“新失业群体”中的大部分人已经步入工作、结婚的年龄,他们需要工作,而且会对社会稳定产生很大影响。 有观点认为,如果中国的发展模式不能由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粗放型发展转变为节能高效环保的集约型发展,产业结构不能由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国民收入不能由赚点加工费的中国制造,转变为获取高利润的中国创造。那么,完全可以断言,现在就已是中国发展的顶峰和极限。如果,这一论断成为现实,无疑是给就业市场雪上加霜。
2007年02月08日 02点02分
2
level 1
经济结构失衡造成人才市场结构矛盾经济低迷将造成大量失业,难道经济增长就能减少白领失业人口吗?其实不然。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的五年多时间里,中国每年新增就业机会为750万个,与20世纪90年代平均800万的水平略有降低。这意味着,经济高速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机会的同步增加,许多迹象显示,中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率增加的贡献率越来越小。 国家统计局的一位官员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经济增长越来越倚重技术创新和资本投入,其对新增就业机会的贡献也越来越小,因此,经济高速增长并不能解决中国面临的高失业问题。 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指出,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和社会状况的改善之间已经出现了断裂,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不再导致社会生活状况的普遍改善。工业化徘徊不前同时伴随着“弱质化”,失业率居高不下,就业者的平均工资呈下降态势,消费需求持续萎缩的经济格局。在这种状态下,少数都市中出现的现代化生活也缺乏稳固基础,无法满足多数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需要,精英阶层将越来越封闭和排他。 据测算,在2010年后,我国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将会缓慢下降,但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以及绝对数量依然很大。经济增长如果不能有效地改善经济结构,它将越来越成为一种“符号”。如何突破经济增长的这个瓶颈,是上个世纪中国改革未能解决的难题。 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正在经历迅速的资本深化过程,国有工业企业资本密集程度迅速增高,不仅不吸收新增劳动力,还要不断排斥大量富余人员。在高速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带来中、高级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矛盾。这些因素在2020年前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孙立平教授曾提及社会结构重建的问题。他认为,要使一个社会真正地渡过风险,达至稳定,最主要的就是扶持社会的中等阶层,使之成为社会的主体部分和中坚力量,直接塑造和孕育中产阶层。按照通常的含义,所谓中产阶层就是指企业的管理层、技术层、商业层、白领层这样的并非直接操作生产劳动的阶层。为了造就这样的中产阶层,就要创造相应的产业条件、职业结构条件和基本教育条件
2007年02月08日 02点02分
3
level 1
加码考研 重蹈覆辙北京的暖冬并没有给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带来太多的温暖。记者在2006年12月的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上看到,超过30家企业的展位前都排着很多等待咨询的毕业生。记者在现场采访中了解到,很多学生都是一边找工作一边准备考研,一心二用的人并不在少数。 就业形势严峻,让很多应届毕业生选择考研。对此,蒋爱丽表示,“很多本科生认为就业困难,继续读研,等有了更高的筹码,白领的工作自然送上门。另一方面,现在有些单位提高学历要求,起点就要研究生,这样的招聘导向也让很多本科生义无反顾地踏上漫漫考研之路。” 据统计,近两年有60%以上的本科应届毕业生选择考研。难道三年的研究生生涯结束后,他们的筹码就真的比现在高很多吗?他们就能稳坐办公室?研究生招考扩容后,就业还会那么容易吗?是否会重蹈本科扩招的覆辙呢? 在2006年的研究生专场招聘会上,记者对不同专业的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超过80%的人对未来没有信心。其中近半数研究生认为,就业前景很可能还不如本科毕业生。这样的心理认知让研究生们不得不降低未来的择业标准和要求。 看来,在高校继续扩招的大背景下,未来几年,白领人才市场就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就业观念需要与时俱进 “大学生就业后的一年内,流失率高达50%,两年内的流失率接近3/4。”这是 2005年“第一次就业调查”的结果。大学生就业形势如此严峻,为什么流失率还会如此之高?辛辛苦苦找到的工作,轻易之间便放弃,白领工作真的很难做吗? 据了解,这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有关。在寻找第一份工作时,26.4%的大学毕业生完全没有考虑过职业规划,66.8%的人考虑过但不全面。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部分表现在就业观念上,催人深思。 蒋爱丽介绍,发达地区经济环境好,毕业生觉得发展前景好,所以,都拥挤在这些城市,而往往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其实,一些欠发达地区是非常缺乏大学毕业生的。这些地区也有白领的工作,只因为待遇、环境与大城市有距离,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去。此外,大学生在“最愿意去的单位”的问题上,“吃皇粮”的部门仍是首选。这样的就业观念显然与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求不相吻合。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就业观念不转变,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将很难有根本改善。不过,现有白领身上也存在同样问题,或许其在面临失业时,思想被太多条条框框所禁锢,也难以走出心中那片阴影。白领人才市场的大门注定越来越窄。
2007年02月08日 02点02分
5
level 1
如何享受失业保障与蓝领相比,白领对可以享受的失业保险待遇并不重视,个中缘由可能是口袋中尚有结余,看不上区区几百元“小钱”。也可能是抹不开脸面:堂堂白领怎能去领失业救济金。而更多的却是大多数白领对领取失业救济金程序并不了解。 我国失业保障制度规定,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按规定参加失业保险,单位和本人履行缴费义务满一年;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已办理失业登记,有求职要求。 失业后,用人单位应当及时为失业人员出具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并将失业人员名单于7日内报社保机构备案。失业人员应当持证明及时到指定的社保机构办理失业登记。符合条件的,可同时申领失业保险金。社保机构为失业人员开具领取失业保险金单证,失业人员凭单证到指定银行领取,按月发放。 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是按照其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累计缴费时间来确定,最长为24个月,缴费时间越长,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也就越长。 失业保险金的标准,按照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水平,由各地省级人民政府确定。
2007年02月08日 02点02分
7
level 1
齐先生曾在一家网络公司任经理,失业后,他花了长达九个月的时间找工作,直到朋友为他引荐了另一个拥有技术专利的创业者。他全心投入该事业,但就在一切都很顺利时,资金来源却成了大问题。他走遍了40家创投公司,却仅获得10万美元资金。最后只得用上自己的积蓄以及自有住房的抵押贷款。 有分析认为,创业者在找钱过程中屡屡碰壁,是因为创业企业本身缺乏吸引力,不能赢得资本青睐。这样的企业要么是加强“内功”修炼,或尽早放弃创业。此外,创业者在融资过程中过分强调企业自身价值,讨价还价,最后失去融资机会。 除了资金困难,白领创业的实战经营经验也比较欠缺。尽管可以把平时工作的管理经验运用到创业中,但创业需要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白领在创业时并未考虑清楚自己的优势、擅长的领域,为了规避资金劣势,或者放弃自己的专业技能,或者光凭想象、冲动做事,进入一些投入小、可复制程度高的行业。这样成功率就比较低。 创业环境亟待改善 在失业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白领创业不但解决了自己的生存,同时也为社会增加了就业岗位。目前国家也在大力鼓励个人创业。但现实情况却不太乐观,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世界银行对85个国家和地区的创业环境作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从注册一家公司到开业平均所必经的审批步骤,加拿大最少,只需2天,中国内地则需要走过7道关,需要111天。美国、英国、加拿大的注册审批费用不到其人均年薪的1%,而在中国内地,各种审批费用占据了人均年薪的11%。 另外,中国是个高税率国家。在175个受调查国家和地区中,我国以每年872小时的纳税时间、47项需缴纳的税种、77.1%的总税率远远超过人均经济发展水平的世界排名,纳税成本高居第八位。有创业者表示,严格的登记制度、烦琐的审批程序、沉重的税费负担,加之各种创业服务的缺失,政府各部门的收费、罚款不胜枚举,使原本就势单力薄的中小企业不得不面临悲剧,也使很多创业者不堪重负。另外,国内中小企业创业准入门槛比较高,在缴纳了税费之后,中小企业不但难以得到相应服务,往往还会遭遇意料之外的成本和障碍。 有人可能会说,最近几年国家鼓励创业,而且每年都有大量创业基金和优惠政策,例如创业初期免税、免担保贷款、市场信息预警等。缘何创业者感受不到这些政策优惠?原因在于执行过程,真正的优惠往往到不了真正的创业者手中。比如国家提供的创业无抵押小额贷款,在北京市一个行政区,五年来只放了不到10笔。中小企业在资金缺口中夭折。 对此,一些业内人士呼吁,“建设良好的创业环境,目前最急需的就是放宽政策。改革执法部门利用公权谋取机构利益的体制,清理和废除对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的各种收费和罚款,清理对创业不利的行政管制体制,允许备案型的个体、微型和中小非登记企业存在和发展;改变行政监管的重复、交叉、多层执法状况,杜绝个别机构和公务员为了部门和个体利益恶意执法的现象。”
2007年02月08日 02点02分
9
level 1
如果说一个月拿一万在北京或者上海,回蚌埠说我穷,蚌埠人肯定拍死你。但是事实上,即使那样活的很辛苦很累,起的比狗早,睡的比什么还晚,房子买不起,或者勉强买了小的,做一辈子房奴,上班的路程比从蚌埠到五河的时间还长,挤的杨雄样。车子,买了就贬值,买了也开不起。孩子有了却不敢要,要了养不起。随时可能因为公司结构调整失去工作。未来。。。
2007年02月08日 03点02分
11
level 1
拜读!跨入30岁后,“路该怎么走”就一直浮现在脑子里。
2013年04月10日 15点04分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