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8
goder2010
楼主
贵州纳雍回应“贵州代课教师月工资25元”事件 2012年06月08日 17:21
来源:新华网 字号:T|T 0人参与0条主评论 0条评论0条总评论 打印 转发

图片作者:网络转载新华社贵阳6月8日专电(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胡星、杨洪涛)近日一则“贵州省纳雍县代课教师月工资仅为25元”的消息引发网络热议。众多网民认为,代课教师扎根基层、服务教育却遭遇如此低的待遇,其生存状态令人担忧。记者调查发现,“贵州代课教师月工资25元”事件凸显了我国代课教师队伍目前面临的尴尬境地:站在三尺讲台不是正式教师,退出历史舞台却又困难重重。专家建议,对还在从教的代课教师应提高待遇、保障权益,在对其逐步“消化”过程中,不应“一刀切”,而应多渠道分流。 “月工资25元?” 日前腾讯微博知名博主、贵州教育专刊主编丁锐在其微博里披露,今年1月31日,孙艳、吴学敏、刘兴友、黄佑军、李林贵等5名代课老师代课费下降到25元。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纳雍代课教师的命运。在丁锐微博中贴出的一张名为“锅圈岩乡中心校工资发放清册”的单据里,孙艳、吴学敏、刘兴有、黄佑军、李林贵等5人的“工资”、“津贴”等十几项栏目均为空白,独有“代课费”一栏为25元。这一被网民理解为“月工资仅为25元”的“工资单”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在腾讯微博里该事件成了近期热门话题,网民纷纷质疑:“月工资25元,怎么生存?”网民“退休老人谈感受”说,贵州纳雍县给代课老师月发25元工资,不够一公斤猪肉的钱,是对教师的侮辱。 6月5日,纳雍县人民政府在其网站上发布消息:决定对未转岗的代课人员从即日起,按每月1000元工资待遇发放,并由县财政为其缴纳养老保险金和失业保险金。事态的发展再次将网络关注推向一个高点,有些网民为纳雍县政府的做法叫好,但也有不少网民认为当地政府迫于舆论压力才做出提高代课教师待遇的决定。网民“刀锋”在腾讯微博上发文称,事情不曝光,难道就一直这样对待我们可怜的代课教师吗?记“代课费”并非唯一收入针对网络舆论反映的情况,记者采访多方当事人了解到,虽然25元代课费并非代课教师全部收入,但透过“贵州代课教师月工资25元”事件,部分代课教师的生存状况可见一斑。据纳雍县副县长龙颖介绍,纳雍县代课人员的待遇以教学点自筹为主,政府补贴为辅。待遇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学校给予的补助,二是政府每月补助代课费25元,三是代课人员自己的经营收入等。吴学敏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1988年开始代课,政府每个月发放相应补助,1993年之前每月发25元,之后提高到60元,今年开始又恢复到25元。从1995年起,学校根据招生数量等情况发放每月100元至300元不等的补助。此外自己还是锅圈岩乡拥护村村委会副主任,每月有800元工资。吴学敏现在除了村委会工作外,承担着塘边小学一二年级的音乐课、体育课和社会课,每周上课7节。由于教学点撤并等情况,他所在的塘边小学一年来学生锐减,学校对代课教师的补助10个月未发。5日晚,相关领导找到吴学敏,一次性付给他10个月的补助共计2000元。据纳雍县政府调查,事件中涉及的其他4名教师中,刘兴有和李林贵已经转为学校工勤人员,每月有1000元工资,政府为其缴纳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黄佑军由学校提供场地办学前班,月收入1000元以上。孔艳每月工资360元,她本人愿意转为学校工勤人员。龙颖说,截至今年2月,纳雍县有代课人员344人。按照贵州省的相关政策,县里正在开展代课人员逐步清退工作,采取了三个途径来“消化”代课人员。一是今年2月从具有从教资格的代课人员中招考了8名转为正式教师;二是通过自愿选择,将144名代课人员转为学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勤人员,每月工资1000元,政府为其缴纳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三是不愿转岗,能继续上课的代课人员按照工勤人员标准解决。 “代课教师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并非一夜之间就能解决。”龙颖说。 “身份”成代课教师最纠结问题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贵州省代课教师处于一个前途抉择的十字路口,符合条件的可考正式教师或者转为学校工勤人员,不愿转为工勤人员的将被给予劳动补偿后清退。摆在吴学敏面前的是“身份”选择的难题。他说,由于普通话达不到国家二级乙等标准,一直无法取得教师资格证,而这是转为正式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若转为工勤人员,很可能是去食堂工作,“自己不会做饭,不愿去工勤岗位”。他的最大愿望就是条件放宽能成为正式教师。记者注意到,政府对“吴学敏们”的称谓为“代课人员”而非“代课教师”。没有取得教师资格,造成了“代课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不是教师的尴尬境地。同时,一些地方和学校长期使用代课人员是一种不规范的用人行为。吴学敏说,自己1988年代课至今,从没与相关部门签订过劳动合同。记者从贵州省教育厅了解到,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后,各地加大了“普六”力度,一些教师不足和公办教师“不愿去、留不住”的地方聘用了代课人员。2004年贵州省出台相应政策,要求各地“严禁聘任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担任教师;一律不准聘用长期代课人员;对现有代课人员逐步清退”。 “他们为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努力,但由于没有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目前已不能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需要。”贵州省教育厅一位负责人说。目前,贵州省的代课人员约为1万人,贵州省提出了招聘公办教师时对代课人员给予倾斜和照顾,优先录用为学校工勤人员和给予一次性补偿等措施予以安置。贵州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唐显良认为,在农村地区尤其是一些偏远山区,当地政府在安置代课教师时不应“一刀切”,对还在条件艰苦地区从教的代课教师应给予更多人文关爱,适当提高待遇,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对不再从事教学的代课教师,应进一步拓宽渠道,采取优先向企事业单位推荐再就业等多种方式解决。


2012年06月08日 12点06分
1
来源:新华网 字号:T|T 0人参与0条主评论 0条评论0条总评论 打印 转发

图片作者:网络转载新华社贵阳6月8日专电(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胡星、杨洪涛)近日一则“贵州省纳雍县代课教师月工资仅为25元”的消息引发网络热议。众多网民认为,代课教师扎根基层、服务教育却遭遇如此低的待遇,其生存状态令人担忧。记者调查发现,“贵州代课教师月工资25元”事件凸显了我国代课教师队伍目前面临的尴尬境地:站在三尺讲台不是正式教师,退出历史舞台却又困难重重。专家建议,对还在从教的代课教师应提高待遇、保障权益,在对其逐步“消化”过程中,不应“一刀切”,而应多渠道分流。 “月工资25元?” 日前腾讯微博知名博主、贵州教育专刊主编丁锐在其微博里披露,今年1月31日,孙艳、吴学敏、刘兴友、黄佑军、李林贵等5名代课老师代课费下降到25元。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纳雍代课教师的命运。在丁锐微博中贴出的一张名为“锅圈岩乡中心校工资发放清册”的单据里,孙艳、吴学敏、刘兴有、黄佑军、李林贵等5人的“工资”、“津贴”等十几项栏目均为空白,独有“代课费”一栏为25元。这一被网民理解为“月工资仅为25元”的“工资单”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在腾讯微博里该事件成了近期热门话题,网民纷纷质疑:“月工资25元,怎么生存?”网民“退休老人谈感受”说,贵州纳雍县给代课老师月发25元工资,不够一公斤猪肉的钱,是对教师的侮辱。 6月5日,纳雍县人民政府在其网站上发布消息:决定对未转岗的代课人员从即日起,按每月1000元工资待遇发放,并由县财政为其缴纳养老保险金和失业保险金。事态的发展再次将网络关注推向一个高点,有些网民为纳雍县政府的做法叫好,但也有不少网民认为当地政府迫于舆论压力才做出提高代课教师待遇的决定。网民“刀锋”在腾讯微博上发文称,事情不曝光,难道就一直这样对待我们可怜的代课教师吗?记“代课费”并非唯一收入针对网络舆论反映的情况,记者采访多方当事人了解到,虽然25元代课费并非代课教师全部收入,但透过“贵州代课教师月工资25元”事件,部分代课教师的生存状况可见一斑。据纳雍县副县长龙颖介绍,纳雍县代课人员的待遇以教学点自筹为主,政府补贴为辅。待遇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学校给予的补助,二是政府每月补助代课费25元,三是代课人员自己的经营收入等。吴学敏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1988年开始代课,政府每个月发放相应补助,1993年之前每月发25元,之后提高到60元,今年开始又恢复到25元。从1995年起,学校根据招生数量等情况发放每月100元至300元不等的补助。此外自己还是锅圈岩乡拥护村村委会副主任,每月有800元工资。吴学敏现在除了村委会工作外,承担着塘边小学一二年级的音乐课、体育课和社会课,每周上课7节。由于教学点撤并等情况,他所在的塘边小学一年来学生锐减,学校对代课教师的补助10个月未发。5日晚,相关领导找到吴学敏,一次性付给他10个月的补助共计2000元。据纳雍县政府调查,事件中涉及的其他4名教师中,刘兴有和李林贵已经转为学校工勤人员,每月有1000元工资,政府为其缴纳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黄佑军由学校提供场地办学前班,月收入1000元以上。孔艳每月工资360元,她本人愿意转为学校工勤人员。龙颖说,截至今年2月,纳雍县有代课人员344人。按照贵州省的相关政策,县里正在开展代课人员逐步清退工作,采取了三个途径来“消化”代课人员。一是今年2月从具有从教资格的代课人员中招考了8名转为正式教师;二是通过自愿选择,将144名代课人员转为学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勤人员,每月工资1000元,政府为其缴纳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三是不愿转岗,能继续上课的代课人员按照工勤人员标准解决。 “代课教师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并非一夜之间就能解决。”龙颖说。 “身份”成代课教师最纠结问题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贵州省代课教师处于一个前途抉择的十字路口,符合条件的可考正式教师或者转为学校工勤人员,不愿转为工勤人员的将被给予劳动补偿后清退。摆在吴学敏面前的是“身份”选择的难题。他说,由于普通话达不到国家二级乙等标准,一直无法取得教师资格证,而这是转为正式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若转为工勤人员,很可能是去食堂工作,“自己不会做饭,不愿去工勤岗位”。他的最大愿望就是条件放宽能成为正式教师。记者注意到,政府对“吴学敏们”的称谓为“代课人员”而非“代课教师”。没有取得教师资格,造成了“代课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不是教师的尴尬境地。同时,一些地方和学校长期使用代课人员是一种不规范的用人行为。吴学敏说,自己1988年代课至今,从没与相关部门签订过劳动合同。记者从贵州省教育厅了解到,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后,各地加大了“普六”力度,一些教师不足和公办教师“不愿去、留不住”的地方聘用了代课人员。2004年贵州省出台相应政策,要求各地“严禁聘任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担任教师;一律不准聘用长期代课人员;对现有代课人员逐步清退”。 “他们为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努力,但由于没有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目前已不能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需要。”贵州省教育厅一位负责人说。目前,贵州省的代课人员约为1万人,贵州省提出了招聘公办教师时对代课人员给予倾斜和照顾,优先录用为学校工勤人员和给予一次性补偿等措施予以安置。贵州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唐显良认为,在农村地区尤其是一些偏远山区,当地政府在安置代课教师时不应“一刀切”,对还在条件艰苦地区从教的代课教师应给予更多人文关爱,适当提高待遇,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对不再从事教学的代课教师,应进一步拓宽渠道,采取优先向企事业单位推荐再就业等多种方式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