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8
勇往治钱
楼主
2012-06-06 06:17
来源:东方网-文汇报 打印本页 关闭
金星凌日是一种难得的天象,也是天文学家认识宇宙的重要工具。借助于金星凌日,天文学家曾第一次较为精确地测量了日地距离;而如今,天文学家在这种想象的启发下,正在寻找其他恒星周围的大行星。
文/黄永明
从地球到太阳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地理学家埃拉托色尼第一次测量了地球的半径。虽然我们不知道他所使用的距离单位与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单位之间如何换算,但从理论上讲,知道了地球半径之后,如果再知道太阳视差,我们就能够轻易计算出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在天文学上被称为“天文单位”,它是天文学中的基本单位之一。太阳视差是一个角度:地球半径对于太阳中心的张角。然而,确定太阳视差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在埃拉托色尼的时代,另一位科学家曾提出了一种在弦月时太阳-月球-地球成直角,测出月球和太阳的角距离,进而得到太阳视差的测量方法。然而这个方法误差很大。
对日地距离的测量还等待着金星来获得突破。到了17世纪,开普勒在日心说的基础上预言,1631年将发生一次水星凌日和一次金星凌日,那次凌日在欧洲是看不到的,也没有人目击那次金星凌日,开普勒卒于凌日发生的前一年。天文学家第一次目击金星凌日是在8年之后的1639年。直到1677年,哈雷在观测水星凌日后终于意识到,人们可以借助金星凌日来测量日地距离。
哈雷的预言
“因此我们一再托付那些充满好奇心的星空探索者,当我们的生命结束了,观测便委托给了他们。”哈雷在1716年给英国皇家学会的论文中说道:“他们是那些留心我们的建议,精神饱满地投身于这些观测事业的人。”
1677年,21岁的哈雷对将要发生在1761年的金星凌日作了预报,他明白,自己是无法亲自看到那年的金星凌日了。但哈雷相信,只要通过观测金星凌日得到了金星的视直径,并且知道金星的公转周期,则太阳视差可以很容易地由开普勒第三定律推算出来。太阳系中只有两颗行星为我们提供了做这种计算的机会,另一颗是水星,但由于它离太阳比金星近,而且体积又小,相比之下远没有金星易于观测。
1761年,天文学家按照哈雷给出的预测纷纷前往合适的观测点观测金星凌日。他们从大约70个观测点得到的数据印证了哈雷生前的预言,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较为准确地计算出了天文单位的长度。但是这个结果仍然远没有哈雷预计的那样乐观,因为各个观测点的天气不一定合作,并且天文学家无法以足够的精度确定观测地点的经度。另外,哈雷在他的计算中也犯了点错误,并不是他预言的所有地点都能够看到那次金星凌日。
“黑滴”疑云
更为糟糕的是,天文学家们在观测金星凌日时遇到了一种被称为“黑滴效应”的现象,它使得确定金星与日面内切的时刻变成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根据哈雷提供的方案,计时的精度会直接影响观测结果。
黑滴效应表现为,金星运行至与日面内切附近时出现的一种金星边缘与太阳边缘被油滴状黑影“粘连”在一起的现象。这种现象使得观测者难以把握金星完全进入日面的时刻。黑滴效应因此声名狼藉,有人把它称为导致历史上首次大型国际科学项目失败的罪魁祸首。实际上只有当黑滴与太阳边缘完全断裂时,才是真正的凌始内切。
黑滴效应的产生原因是一个谜团,即使到今天也存在一些具有争议的解释。有人认为这种效应来源于光的衍射,有的认为它仅仅是错觉,还有人认为它与金星的大气层有关。但目前的学者们更倾向于认为,黑滴效应并非由以上这些原因引起,它实际上由地球大气中的一种与视宁度有关的涂污效应引起。另外,黑滴效应也受到观测时望远镜质量的一些影响,这就是19世纪的观测比18世纪更为容易一些的原因。
天文学家们最终根据1761年观测结果计算出的日地距离相互之间存在明显的出入,数字最小的结论与最大者之间的差距超过了2800万千米。现代天文观测结果告诉我们,日地距离大约为1.5亿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