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9
成长于80年代
楼主
军徽下,一张饱经风霜的脸,镌刻着他扎根酒泉42年的印记; 肩膀上,一颗闪烁的将星,折射了他献身航天事业的赫赫战功。 杜之明少将,中国导弹专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高级工程师,曾参与酒泉历次卫星和神舟系列的发射工作。 这样一位航天功臣,是喝韩江水长大的汕头之子。 少小离家 乡音未改 2006年岁末,一个阳光和煦的日子,杜之明将军重回故土。本报记者在澄海零距离专访这位航天事业功臣,感受他的博大情怀。 杜之明此行是应邀出席深圳潮商大会的,会后,他特地取道汕头,回家乡看看。他对记者说,这是42年来的第六次“回家”。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这句唐诗在杜将军身上,再贴切不过。尽管长期在外,但潮汕口音未改。采访用乡音进行,他说,这会更亲切。 毕业分配 选择酒泉 杜之明出生于澄海区莲下镇一户普通家庭,小学与中学都在家乡度过。196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分配时,本来有很多选择,但他主动申请到西北艰苦地方工作,投身中国航天事业。当年7月,他被分配到酒泉发射中心。从此便开始了他别样的人生。 长在潮汕平原习惯了青山绿水的杜之明,这次算大开眼界了。路途颠簸了7昼夜,其中竟有3天是在见不到人烟的荒原跑。 当时,戈壁深处的酒泉基地尚处初建阶段,条件十分恶劣。首先碰到的困难是水土不服,再棒的小伙子也病倒了。刚下连队当兵,杜之明就得了肺结核。从没出过远门的杜之明知道无论如何得挺住,艰难的事情还在后头。在医院的35天里,他意识到自己一个理科毕业生必须弥补工程知识的不足。为了自己向往的事业,他刻苦自学。 爱上酒泉 酒泉赐爱 在酒泉这个地方,杜之明有了自己神圣的爱情。爱人是在酒泉工作的河北籍医护人员杨医生。她比杜之明资格更老,1959年就进入基地医院,那时,基地只有小平房和帐篷。无论是人迹罕至的荒原,还是冰封千里的雪域,当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共筑爱巢的时候,他们就会在这里扎根。杜之明和爱人都选择了共同的目标———酒泉。 爱情是甜蜜的,但生活的艰难却是平常人家难以想像的。环境恶劣,天气无常,夏天最高气温在40℃以上,冬天可降到零下30多度。吃喝都成问题。水和所有的吃的东西都要到远处去拉。由于交通原因,一年中有半年吃不到新鲜蔬菜,每年10月就要开始储备足够吃上半年的蔬菜及其它食品。 杜将军说,芹菜在家乡嫩绿可爱,但在那里却是一根“冰棍”。用火烤,温度变化太快,芹菜烂掉了。他们只好将芹菜放在坐椅上,让它慢慢融化,等恢复“本来面目”再用上厨房。
2007年01月13日 03点01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