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
清风明月5
楼主
我也来谈谈柳州之高等教育
——倾我之智 为广西工学院建一言
前言:广西工学院办学特色是“校市相容,校企合作”。校训是“团结、勤奋、求实、开拓”。与市相容,广开财源。校企合作一方面能提供一定的财力支持。更重要的是能提供科研平台和背景。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能将学校科研能力锻炼出来进而服务于企业推进科技进步。能把办学特色和校训真正落实,那么广西工学院就会是一个实力院校。本文将在这方面做一些探讨。
自从广西工学院1985年在柳州建立,广西工学院的发展与柳州市的发展就紧紧联系在一起了,两者的发展不可割裂。没有柳州的大发展,广西工学院发展就失去了成长的土壤。柳州的发展若没有自己实力强大的高等院校,也将黯然失色,也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30年在历史的长河只是一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高等学校也是一样,建设好一所大学并非一时之功。但若是不重视,不给予良好的养料阳光与土壤,就不能长成参天大树。就不能享受那亲手所载小苗多年后长成大树的绿荫与累累的硕果。抓住了今天就左右了明天。
1办学现状分析
学科建设现状。汽车机械的龙头地位继续提升,生物化工地位巩固,土建学科依然强势,人文社科艺术群星闪耀,理学电子蠢蠢欲动。尽管广西工学院迁柳接近三十年学科建设取得很大进步,但仍然不能做到给工业重镇柳州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撑。
20世纪90年代,柳州各个企业对新成立的广西工学院支持力度和热情都是很可观的,可惜办大学是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不能立马见效,可能是失望了。柳工OVM一厢情愿与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院校土木工程设立奖学金,然而所谓名牌大学毕业来柳州欧维姆的聊聊无几。抓住远处不,舍近求远也许是迫不得已。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校企合作做的还不够,或者说学校满足不了地方发展的需要。柳钢的很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来自武汉化工学院武汉钢铁学院柳工很多技术人员来自太原重型机械学院,这些学院在相关行业很有影响力,但也不是高不可攀。
办学质量是学校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本科教育又是学校办学的基础。不管是研究型还是应用性人才其基础的扎实程度,思想上眼界上所达到的高度是其是否成功有多大成功的一个要素。强调基础,加强应用。没有基础,没有办法去应用,不应用,所学所研没有产生价值。
2办学措施推荐
要更加重视校市相容,校企合作。在这方面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校市相容,这方面作为区属院校,柳州市在政策方面是给予了极大优惠,经济上也给予了应有的帮助。今年10月将启动的广西科大新校区,计划校市企业三方筹资3.05亿先期启动汽车学院。
校企合作一方面能提供一定的财力支持。更重要的是能提供科研平台和背景。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能将学校科研能力锻炼出来进而服务于企业推进科技进步。我认为通过校企合作,要达到的两个目标,一是输出学生解决就业,二是学校的科研力量要为企业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持。对于高校而言,有一个现成的政策就是高校领导到基层挂职,有的到县里去有的到地级市去。为了深化校企合作,柳州市可以从中撮合,可以选派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全职工作,进行科研管理工作,几年然后回高校,继续为了企业兼职做技术指导。也可以邀请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高校做一些讲座。这样将很好的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双赢,而不是要企业的赞助,只有双赢的结果才是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
柳州的企业是具有强烈生命力的,柳州企业现在仍在广西保持科技优势。今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3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科技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都是广西工学院想得到而没有得到的荣誉。
校企合作收益最大的机械及汽车类学科,机械汽车学科发展必须密切联系柳州的优势企业,比如上汽通用五菱,柳工等企业,据称这些优秀企业曾打算在广西工学院开一个定向就业的精英班,这是个很好的建议,可惜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办成。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广西工学院应该再加干劲,再加措施建设好汽车机械学科,早日获得机械装备制造业领域一定的“话语权”。争取这个话语权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