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9
上海的凱文
楼主
人间 流水年华 凤飞飞 陈建志 (20060608) 中国时报 如今媒体时兴探讨「台客文化」,其实在六○到八○年代,男性代表是黄俊雄。至於女性,凤飞飞就是第一人了。他们两人都有兼融并蓄的後现代精神,创意惊人,最得通俗「台」文化的神髓。也许\我们可以称凤飞飞是「女台客」第一人,台客天后,或「台女」至尊。 好好爱我 她更随著时代变化,与罗大佑等当时新出头的音乐人合作,不断创作像「牵成阮的爱」「心肝宝贝」的新台语歌来;这些与她无数的国语经典加起来,便成为一种混杂多元的,难以定义,却非常容易辨认的台湾之声,风行草偃,更遍及其他华人地区。 粗略的分,凤飞飞的歌曲里有国语、台语元素,有东洋元素(那时流行翻唱日本歌),也有西洋的养分。譬如「好好爱我」原是日本的电吉他演奏旋律,填上国语歌词,就成了新风味。至於「爱你在心口难开」是翻唱西洋歌,但她唱出自己的味道,那R&B自在又潇洒,就像最好最即兴的爵士歌手,自成一格,不是现在一堆唱腔大同小异的R&B歌手所能及的。很难想像,她在当时就自创了无歌词的吟唱法,尤其常在结尾处哼唱个几段,兴之所至,一股气高高低低的往前飞去,随性遨翔,却又无不熨贴如意。在演唱会里也是,许多首歌每次唱,每次不同。 从这些地方就可以看出凤飞飞的博杂通透,兼容并蓄,其实这就是一种很「台」的精神。是保留自身底韵,又不断尝试新元素,去吸收、去融混,纳百川而成其大。正因为凤飞飞是国台语合璧,才更是有台湾风格。从这个角度看,同属「台」味的一流歌手江蕙,就没有凤飞飞来得多元,大气。江蕙一度尝试过国语歌,但没成功。 凤飞飞本来是桃园大溪的乡下「台妹」,十五岁只身到台北,靠著天赐的歌喉闯天下,对台湾民谣、台语歌当然特别有感情。那景况就像是她在演唱会中唱的「孤女的愿望」:「请借问播田的田庄阿伯啊,人在说繁华都市,台北怎麼去?……阮就是无依偎,可怜的女儿……。」 那时候要靠唱台语歌红,登上巨星地位,根本不可能。凤飞飞是个知道如何应付时局的艺人,也就是有「任何环境都能生存」(survivor)的耐熬精神,她就自然的唱国语歌,也唱出了自己的味道,很快就红了。但是在同时,她没有忘记继续灌录台语歌曲,保留并创新台语歌谣。 六、七○年代的巨星,像邓丽君、崔台菁、张俐敏、欧阳菲菲、刘文正等,都只唱国语歌,邓丽君偶而唱点台语歌,比较是点缀性质。只有凤飞飞,是藉由唱红各种国语流行歌而站稳脚步之後,又相当有心的「夹带」台语歌给观众。 然後请注意,上述这些同时代的巨星大都销声匿迹了,只有凤飞飞,带著过去的时代来到眼前,还要创造未来! 在「推行国语」时期,凤飞飞还是尽量抓住机会去唱台语民谣,所以有「凤怀乡土情」的特别节目,只在台湾光复节、春节等特别日子播出,全部唱闽南语歌曲,让爱听台语歌的观众大饱耳福。这是在当时政治风气之下仅有的少量「配额」,但有这样的配额,已经弥足珍贵了。 国台语双强,两者又都成果丰硕的歌手,除了凤飞飞,还有谁呢? 事实上,透过流行歌把「台」的精神传递给「台」味的凤迷与观众,也是一种很妙的大众沟通,在当时几乎像公然的「偷渡」。凤飞飞唱国语流行歌,也带著一种「台」味,那是很自然的融合。她当时唱歌咬字有点台语腔,我觉得最是一种好处。许多琼瑶电影主题曲,如「月朦胧鸟朦胧」「我是一片云」「一颗红豆」「雁儿在林梢」,被她唱出之後,就成了无法取代的经典。那时标榜二秦二林,浪漫高档的爱情配上凤飞飞的台味歌声,这是多麼美妙的搭配啊!透过像琼瑶这样的电影主题曲,凤飞飞风靡了无数台湾民众,也穿透了省籍之分。 台湾梦 各式各样的凤迷中,最引人瞩目的,应该是当时的「台妹」歌迷吧。凤飞飞与当时广大的「台妹」族群相互呼应,是那时「台妹」们的心灵寄托,也是一种希望的象徵。许多台妹们看著凤飞飞从乡下一个人到台北奋斗的经历,心里涌现出无穷的希望,对自己的处境很知足,然後继续为生活打拼。即使自己是工厂女工,看著凤飞飞的海报,心里就得到了鼓舞。难怪我妈妈跟我说,当时我们家百货店的店员小姐,都迷死凤飞飞了呀!她们买凤飞飞的海报,贴在自己租来的小房间里,天天听凤飞飞的唱片呢。
2007年01月09日 00点01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