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by爱地人】创作型新人拯救香港乐坛(07.1.2)
蓝奕邦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8
Kitten猫猫 楼主
转载自 人民网:http://paper.people.com.cn/hqsb/html/2007-01/02/content_12229492.htm
2007年01月08日 13点01分 1
level 8
Kitten猫猫 楼主
能写会唱有发展潜力 人气不旺缺偶像气质 创作型新人拯救香港乐坛 本报特约撰稿人 爱地人 《环球时报》 ( 2007-01-02 第12版 )
2007年01月08日 13点01分 2
level 8
Kitten猫猫 楼主
香港“叱咤乐坛流行榜颁奖典礼”在2007年的第一天举行,古巨基以一曲《爱得太迟》挫败陈奕迅,斩获“至尊歌曲大奖”。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奖项,“叱咤乐坛流行榜颁奖典礼”和“十大中文金曲奖”一直被视为香港乐坛最权威的两个音乐奖,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香港流行音乐的时尚趋势,堪称香港流行乐坛的风向标。
2007年01月08日 13点01分 3
level 8
Kitten猫猫 楼主
“叱咤奖”的提名榜单主要根据香港商业一台、商业二台和香港电台等香港主要电台的播放率,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尽可能地避免了人为因素或专家的主观意志,同时由于主办方历史悠久的影响力,自然也让“新城劲爆颁奖礼”这些后字辈望尘莫及了。
2007年01月08日 13点01分 4
level 8
Kitten猫猫 楼主
由于上世纪末香港乐坛过度急功近利所造成的商业化,让香港流行音乐在21世纪初的几年陷入一个历史性低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萎缩现象。因此,2006年“叱咤奖”的提名名单公布后,对于许多华语歌迷来讲,看到的要么就是刘德华、古巨基、许志安这些上世纪80年代就出道、审美已趋疲劳的老面孔,要么就是张继聪、侧田、方大同、谢安琪、郑融等完全陌生和缺少印象的名字。而这种青黄不接和中生代歌手乏力的现象,恰恰就是对香港乐坛在十几年前只顾市场不顾音乐的一种报复。
2007年01月08日 13点01分 5
level 8
Kitten猫猫 楼主
 好在希望已经燃起。随着台湾和内地,甚至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众多华语“唱作”新人的掘起,并随之带来的地区乐坛繁荣,香港乐坛终于也痛定思痛地告别了一味的包装路线,而在新人的发掘上,破天荒地将创作这一项指标也当成了重要参数,也正是在这种气候和大环境下,香港乐坛在近几年于无声处,突然涌现出众多能唱、能弹更能写的“唱作”歌手。其中的???蓝亦邦???、侧田、王菀之等更是与国际接轨,既当歌星又当音乐人,既唱自己的歌又为别人写歌,俨然成为这个多元化社会最典型的时代新人象征。
2007年01月08日 13点01分 6
level 8
Kitten猫猫 楼主
如果要说唯一的遗憾,那就是这些新人的歌曲大都还不能让人耳熟能详,往往出了香江就难开拓大市场。这并不完全受制于粤语歌曲受众单一的“先天不足”,毕竟许多歌迷都经历过十几二十年前那个粤语流行乐的盛世,那时候即使不会讲粤语的人都会因为爱听粤语歌而“迁就”香港乐坛。这一代的香港新歌手,同样应该以这个为目标鼓足干劲,默默向上游。 《环球时报》 ( 2007-01-02 第12版 ) ..................................end.
2007年01月08日 13点01分 8
level 8
Kitten猫猫 楼主
“‘叱咤奖’的提名榜单主要根据香港商业一台、商业二台和香港电台等香港主要电台的播放率,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尽可能地避免了人为因素或专家的主观意志”——哈!“看到的要么就是刘德华、古巨基、许志安这些上世纪80年代就出道、审美已趋疲劳的老面孔,张继聪、侧田、方大同、谢安琪、郑融等完全陌生和缺少印象的名字。”——嗯?“王菀之、卫兰、谢安琪和邓丽欣这4位未来的‘四大唱作天后’”——呃~。。。。。。。。。。。。。。。。。。。。。。。。。。。。。。。。。。严重无语中~人民网的“特约撰稿人”?拜托对HK乐坛多一点了解再赚稿费吧—_—|||要不报社干脆把内地音乐与港台音乐分开约稿嘛。。。。弄得不伦不类~错处这么多,我都懒得重点指正蓝先生的名字又错了:(很不情愿地加精,为了方便大家日后找篇笑话看也好:P
2007年01月08日 13点01分 9
level 0
S小姐也算唱作人了(笑),只是电灯胆唱得实在……
2007年09月23日 07点09分 10
1